株洲“廁所革命”: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國家治理創新的“株洲經驗”課題成果之一

株洲“廁所革命”: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國家治理創新的“株洲經驗”課題成果之一

人民論壇網北京4月27日訊 (王爽)廁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國家發展的註腳。廁所映射著國人衛生習慣的改變,影響著億萬群眾的出行,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是城市治理高質量發展的體現。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廁所革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動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引領“廁所革命”向縱深發展,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組織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知名專家,對株洲以城區“廁所革命”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探索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報告撰文如下: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2015年、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對“廁所革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公廁作為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不僅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也是反映城市治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文明窗口,小小廁所,關乎著大大的民生。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呼應萬千市民文明如廁需求,株洲多元共治深化“廁所革命”,進行以城區“廁所革命”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探索之路。

新建改造具有株洲特色的“建寧驛站”

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是中國老工業基地、長江中游城市群成員、長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此外株洲還擁有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為進一步實現城市治理高質量轉型,株洲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廁所革命”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創新服務的路徑,不斷豐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內容和形式,努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自2018年全面啟動城區“廁所革命”以來,株洲市始終堅持高站位謀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運行,著力解決公廁佈局不合理、數量不充足、管理不完善等問題,堅定實現 “四有”目標:即“城市建成區500米內有公廁、所有公廁有統一標識、所有公廁均有專人管理保潔、所有公廁備有手紙”;完成“三個兩百”目標:即用兩年時間(2018-2019)在株洲城區新建公共廁所200座、改造公共廁所200座、動員沿街各單位對外開放各類廁所200座。株洲城區掀起了一場“廁所革命”——新建、改造具有株洲特色的“建寧驛站”。

“建寧驛站”中的建寧,古時株洲之謂;驛站,古代差旅棲息之所。區別於傳統的公廁建設,“建寧驛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革新建設理念。在選址方面依民之所向,建在了“人最多、最有需要”的地方,確定了顛覆傳統觀念的規劃選址標準——“街兩旁、江兩岸、橋底下、公園裡、社區中”;驛站功能依民之所需,將“建寧驛站”拓展為集如廁、休息、便民服務、文化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衛生服務綜合體;“驛站”的規劃設計,既實現了統一設計、統一標識,又保證了公廁整體風格與城市定位相契合、與周邊環境、景觀、文化相協調;驛站的社會功能與價值持續深化,每個驛站堅持“廁所+黨建”,開展城管系統黨支部和黨員連點驛站活動等,將小驛站打造為深入人心、為民服務的“廁所+幸福”民生服務站。

目前,株洲城區已基本完成新建200座“建寧驛站”,全面完成改造、社會開放各200座公廁的任務,平均每間驛站每天使用人數在2000人左右。自2018年11月城區第一座“建寧驛站”建成以來,株洲市民留言點贊已達5000餘條,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強,“建寧驛站”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城市公廁的認知。株洲進行的“廁所革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四點:

株洲城區“廁所革命”的四個“以小見大”

小廁所掀起大革命,顛覆性推進廁改系統工程。儘管當代人生活方式越來越現代化,但許多人思想中仍然認為建廁所是小事、髒事、難事、“虧本”事,從而造成公廁“數量少、標準低、位置偏、管理差”等落後現狀。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謝志強教授認為,“廁所革命”不是“廁所改良”,既然是革命就要像個革命的樣子,就要有革命的速度和力度,就要敢於動真格,就要革傳統觀念的命,革管理方法的命,革服務方式的命。株洲市從高處站位、從實處入手,以“釘釘子精神”推動著廁所革命。

一是政府強化保障,推動全城共建。在公廁新建和改造進程中,一方面,株洲市注重統一部署,形成工作合力。市領導多次專題督查、調研督辦“廁所革命”推進情況,確保工作落細落實;各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推動轄區“廁所革命”具體實施;市城管局作為牽頭單位,成立了專門的督導組,每天安排人員上路檢查公廁建設情況;市發改委、市財政、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建局等部門大力支持配合“廁所革命”工作,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另一方面,加大公廁的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動員鼓勵城區非涉密單位以及商家、餐館等積極參與廁所共享,加大“內設廁所對外開放”力度。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轉變觀念,增強公廁開放意識,比如向市民公示開放時間,工作日工作時間務必開放等。

二是推行“以商養廁”新模式,保證運營可持續化。株洲市採用“以商養廁”的創新運維模式,即在公廁運營過程中引入商業化運營理念,通過廣告、鋪位出租等其他商業形式獲得一定利潤並投入覆蓋廁所的運營維護成本。之後,株洲市還將推進公廁的市場化運作,採取 “公廁+公交車站+新零售終端”“公廁+24小時無人值守便利店”“公廁+快捷餐飲+新零售終端”“公廁+快遞收發”“公廁+再生資源回收”等公廁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株洲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合理布點,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四管齊下”,將公廁運維投入市場化運作以形成可持續化、良性循環的運營發展模式。

三是推進科學化、精細化、標準化長效管理模式。廁所重建更重管,為此,株洲市公廁明確了“十淨十無” ,即標牌淨、門窗淨、牆面淨、地面淨、便器淨、隔板淨、洗手檯淨、鏡面淨、扶手淨、手紙架淨,無蚊蠅、無臭味、無積塵、無蛛網、無暴露垃圾、無汙水、無尿垢、無汙跡、無紙簍滿溢、無亂貼亂畫的基本管養標準,編制了管理手冊、員工手冊,並嚴格落實執行。加強對公廁管理人員、養護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管理和養護的專業化水平;以信息技術抓智能管理,建立公廁智能管理系統,實時監測並顯示公廁異味含量、人流量等數據,提升公廁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完善了城區公廁導視導引系統,統一設置公廁標識和導向牌,依託公眾微信號、手機APP等方式,實現廁所定位和信息發佈,方便市民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近的公廁;以制度建設抓長效管理。推行驛站站長制、公廁所長制,對口聯繫公廁實行掛牌管理。健全日常檢查機制,從城市五區抽調專人成立驛站管養專項督導小組,每天對全市“建寧驛站”的規範化管理進行嚴格的考評督導,確保管理常態長效。

小廁所蘊含大民生,以服務高質量變革提升民眾生活質量。過去,公廁大多選在和垃圾中轉站相鄰、或是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又缺乏管理,市民鮮有良好的如廁體驗。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株洲公廁革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等方面充分體現了“五化”,即人性化、全域化、標準化、品質化和服務的體系化。

首先,創新選址理念。株洲打破公廁選址“偏、遠、差”的格局,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進行建設,佈局在城區“街兩旁、江兩岸、橋底下、公園裡、社區中”,並逐步擴大到新城區、工業園區、城郊鄉鎮,基本實現了城區建成區全域化、全覆蓋。

其次,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民眾的生活需求。“建寧驛站”處處顯露著對民眾生活點滴的關切:暖心,夏有涼風、冬有熱水、免費提供手紙和雨傘租賃、配置衛生坐墊等基礎設施;責任心,尊重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如廁需求,提高了女廁位的比例,修建了無障礙設施,在第三衛生間設置了按鈕自動門、母嬰護理臺、嬰幼兒如廁設備等貼心裝置,一應俱全;細心,每個驛站均提供飲用熱水、急救藥箱、手機充電、WIFI、體重儀、便民擦鞋等配置,處處“體現了對人的尊重”。

再次,創新綠色發展理念,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服務質量。株洲在推進廁所革命的過程中,與時俱進增強綠色發展意識,實現更廣泛的綠色發展實踐,將新技術、新材料普遍投入使用於公廁的改造建設。每個“建寧驛站”都安裝了智能新風除臭系統,通過監測空氣指標,智能自主地完成異味空氣與新鮮空氣的排放置換;在大便器、小便器產生異味點進行切斷阻止,並採用雙浮防臭技術徹底阻止下水道反味等;重視綠色體驗,室內牆板材料採用暖色不燃板,環保(甲醛釋放量達到E1級)、A級防火等多功能複合材料等。

小廁所反映大文明,以新發展理念推動建設全域化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株洲推進廁所革命過程中,反覆論證:一方面,在整體設計上求同存異,根據國家和行業標準,“建寧驛站”實行統一風格、統一造型、統一標誌標識、統一主材、統一標準,不斷提高系統化、集成化水平。在做節能環保的公廁基礎之上,參考已有形式,設計從環境調研出發,融合周邊建築及人文元素使公廁的設計和城市文化背景相統一,與城市環境和形象系統相統一,形成創新型建築風格,實現了與城市文化背景和形象一致;另一方面,對公廁的改造建設,更注重人性化的功能設置。堅持把“建寧驛站”作為提升市民素質、展示城市文明的載體和窗口,開展了“廁所+”系列主題活動:比如,“廁所+志願服務”,先後組織開展“小小驛站長”中小學生實踐活動;“廁所+文化”,設置了圖書漂流角,融合圖書吧,助推“全民閱讀”等活動。同時,“廁所革命”也改變了部分市民的生活方式。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因身體原因,外出不便又要考慮如廁等基本需求,如今,他們普遍反映可以放心地在城市活動。“建寧驛站”內外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亂貼亂畫、偷手紙等不文明行為基本消失。小驛站實實在在地激發了民眾的生活熱情,推動了城市文明的進步,促進了廣大市民文明習慣的養成。

小廁所體現大情懷,打造現代化社會治理樣板工程。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小廁所”問題,堅持共同維護的發展理念,突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將每個廁所站點打造為基層治理的延伸平臺。首先,突出黨建引領,整合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的資源和力量,將“建寧驛站”確定為全市城管系統主題黨日活動基地,在“建寧驛站”設立了勞模示範崗、大學生勤工儉學助學崗、志願者服務崗等,株洲市的城管黨員先鋒崗也同步前移,在“建寧驛站”設置了執法與便民服務檯,幫助走失的老人、迷路的小孩順利回家;其次,豐富“建寧驛站”的社會價值,將其構建為“一體多能”的服務站點,除了滿足民眾基本需求外,通過資源上下協調,株洲將政務服務自助終端納入“驛站”服務範疇。在衛生間周邊區域,設置小型便利店、小型就餐檯、休息座椅等便民商業配置,將“廁所+幸福”理念貫穿“廁所革命”全過程,導入“X種24小時不打烊”的附加服務等,在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感中,推動整個社會轉變對廁所的觀念、提升文明素質;最後,株洲匯聚各方力量,通過發動社會資源廣泛參與,將“建寧驛站”構建成了市委、市政府與市民的“連心站”,廣大市民通過“留言簿”、感謝信、座談會、城管微心願等方式,對“廁所革命”提建議、獻良策、行監督,一個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漸成雛形。北京師範大學唐任伍教授表示,株洲的“廁所革命”,已經超越了“小廁所”本身具有的實用價值,衍生出了新的時代意義和價值。一是提升了株洲的城市品質,二是拉近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係,三是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株洲市“廁所革命”的四點啟示

經過近兩年的攻堅克難,株洲“廁所革命”“三個兩百”的任務全面完成,補齊了群眾生活品質的民生短板。株洲“廁所革命”的創新和有益探索,給我們帶來四點啟示:

政府主導是做好城市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關鍵。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牛鳳瑞認為,株洲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廁所革命作為一項迫切的民生工程,積極發揮了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統一部署和精心謀劃,把強化基層治理能力作為社會治理的突出內容,把整合各類社會治理資源作為廁所革命持續發展的有效辦法,以廁所革命為平臺,以人民利益為中心,推進了城市治理現代化和城市精細管理,再一次彰顯了共產黨不忘初心的歷史擔當,詮釋了共產黨執政基礎的力量源泉所在。

全民共建共管共享是提高城區治理效能的手段。現代化的社會治理是眾人之治,必須集聚眾人之智和眾人之力。民生事業僅依靠一元化是無法達到分配上的全民共享狀態,需要構建一種多元參與的合作型生產關係。謝志強教授指出,株洲在組織、規劃公廁革命過程中既有政府各部門任務責任的明確分工,又有公廁所在地機構、企業、街道、民眾廣泛參與建設管理和民主監督,形成了廣泛社會共識。進一步激發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吸引了社會組織、民間團體、企業機構等社會力量進入生產環節,持續提升民生工程供給的能力、效率與質量。

組合創新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質量的驅動力量。株洲“廁所革命”既有對公廁傳統概念的顛覆,也有公廁的科學佈局和創新設計,有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使用,更有機構公廁的對外開放。在實現民生事業的過程中,以創新的理念激發民生服務意識和提升綜合服務質量,是維持城市基層治理持續化發展的動力源。在下一階段,“廁所革命”可在綠色生態理念方面、新技術材料方面以及下游垃圾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全方位革新創新。

多樣化並舉、多樣化服務運營是城市公共設施效能的“倍增器”。探索“建寧驛站”管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關鍵。株洲公廁革命以新建、改建和機構公廁開放三位一體推進,提高了時間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城市與鄉村發展研究室主任陳田建議,“建寧驛站”除探索可持續引入商業等盈利性業態,推行“以商養廁”“以商建廁”的模式之外,在宣傳上可以主打城市文化驛站或旅遊驛站品牌,在遊客通道和旅遊區周邊再適度增補一定數量的“建寧驛站”,以優化旅遊服務。

小小廁所,連著的卻是大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廁所革命”這項基礎性民生工作高度重視,而“廁所革命”是一項系統工程,很難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唯有瞄準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才能把“廁所革命”這件關係民生、體現文明、彰顯作風的基礎性工程辦好辦實。

(執筆人:陶建群、陳陽波、肖鵬、王爽、王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