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智慧,說空性,說不執,說放下

人這輩子到底該怎麼樣生活,沒有標準答案。歷代思想家探索其中奧秘,從各個角度分析其中的變化規律。佛教思想研究人“心”,認為萬法皆從“心”出,心中的影像映射出整個大千世界。若是明白自己的本心,般若智慧便生出來了,世間的繁雜瑣事,妖魔鬼怪,艱難險阻,都能從容面對。《心經》就是這般若智慧的總結,一起來研究下。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在流行唐玄奘翻譯的那個版本,文字簡潔,語言優美,把大乘般若經中要義總結得非常清楚。這部經文宣揚的是空性和般若,明白了空性自身的般若智慧自然就出來了,般若智慧一出,世間就多了個明白人,不困於過去,不迷於現在,不陷於將來,原原本本的生活在此時此刻,知曉了一切都是夢幻虛影,心中不起“執”,真正的放下,也才能真正地做好事情,產生合理的價值。

《心經》智慧,說空性,說不執,說放下

《心經》中說空,說五蘊皆空,無色受想行識。這和老子《道德經》中的“無”很相似,很多人覺得這些思想消極避世,不可取,這是很多人不理解這些字的真實含義,做出的誤解。比如《道德經》中講“道”,天下萬物皆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包含了一切,是“道”最根本的源頭,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很多人不懂經義內涵,望文生義,不知根本意思,被這些文字轉住,困住,這樣很糟糕,理解不了經典的真實含義,只能在智慧的大門外盤旋。

首先讀這些經典,第一遍大多數人讀不懂,不知道這些文字表達的什麼意思,依據註解和翻譯,我們再次讀,或許有了一些理解,接著借鑑別人的理解,相互結合著領悟其中的含義。讀這些經典是為了理解其中的含義,把之轉化為自身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行動出來,產生利於生活的價值,這樣一來,我們便能更好地生活著。這是讀這些經典的方式方法,間接表達出《心經》的內涵,“空性”。

《心經》智慧,說空性,說不執,說放下

就拿讀書來打比方,以什麼樣的態度去讀書是可取的呢?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們也能瞭解到《心經》中的“空性”和“般若”。以上我寫的文字是希望不要讀沒有意義的書,不要不會讀書,如果是那樣不如把時間花在其他地方,應為產生不了可行的價值,只會讓自己白白浪費時間。這本身就是一種執住,一種放不下,沒有達到“空”,我說的那種方法還在“有”的範圍內,還想著從某件事情當中獲取什麼,是非常有主觀能動性的。而“空性”不是,空包含了一切,五蘊“色受想行識”是連接自己與外界的渠道,我們運用這些渠道來獲得比較好的價值,產生良好的行為,利於生活。然而我們執著“色受想行識”,如這看書獲取知識一樣。

看書看得不只是那有形有文字的書,看得是那大千世界,色受想行識便是方法。若是帶著目的,說明心中有執著,有想要的東西,想要得到什麼才去看書,也是想得到這些知識,越是費勁,大多數人為什麼不願意看書學習,便是這樣,目的性太強,心不接受,知識看不進去,所以學習不起來。若是自己的心想去看,心中沒有“執”,只是心裡面想著這樣去做,那便這樣去做,完完全全的來自本心去做這件事情,心裡面樂於接受,執著空掉了,心裡舒坦了,般若智慧就顯現出來了。

《心經》智慧,說空性,說不執,說放下

從看書說空性,說不執,說放下,這只是小道,大千世界種種事物,都是心中所想,若是每天反覆關照,心裡明白,心裡透徹,確實可以隨心所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