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衛機制-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發動攻擊保護自己

今天我們比較學術範,首先讓妮妮娜老師先來跟大家定義自我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

是指我們無意識的心理機制去減少因不可接受或潛在有害的事物而來的焦慮。原始防禦機制是指童年生活經歷所形成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可以說是原始防禦機制的本質。心理防禦機制本身越原始,那麼其效果越差;離意識的邏輯方法越遠,則越近似於心理。



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制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心理障礙,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制可能帶來心理疾病。(以上來至維基百科) 而常見的防衛機制有以下幾個表現:壓抑、否認、投射、反向、退化、補償、幻想、轉移、昇華、合理化、替代、內化、認同、儀式與抵消作用。


自我防衛機制-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發動攻擊保護自己


什麼要跟大家聊到這個話題呢,其實這段時間我在接受督導的時候,我走的是個人中心學派,我們這個學派的祖師爺爺-Carl Rogers(卡爾·羅傑斯,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的創始者之一。首創非指導性治療,又稱案主中心治療,強調人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他在定義健康的人,有以下的說法:

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可以擁有一個適當的成長環境,他自己會發展成為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人」(A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能完全體驗他個人的所有經驗,而無須運用「防衛機制」


我當時就百思不得其解,輔導原理的課本我大學四年一路翻到研究生,翻了無數次,我就是搞不懂,以上那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因為在我所有的諮詢經驗跟生活經驗裡,人是不可能不使用防衛機轉的!我還因為這個問題跟我的督導談了很久,我還記得我很挫折,我督導竟然告訴我,防衛機制的啟動是很正常的,基於保護自己的狀況下,如果照那個邏輯,那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健康的人跟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呀!


自我防衛機制-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發動攻擊保護自己


其實我們的自我防衛機制就很像「為自己出徵」(作者羅伯‧費雪(Robert Fisher),狂賣30年的身心靈成長書籍,妮妮娜非常大推。)這本書的武士穿在身上的鎧甲,嚴實的保護著我們,避免我們受到傷害。但是過度的使用,就會帶來問題。舉例來說:以「否認」來說,親友過世的時候,第一個反應都像做夢一樣,這個就是否認的一種反應,透過做夢的感覺,讓自己不會活在現在,感受那種失去的痛苦。;「壓抑」是所有防衛機轉之母,如果沒有壓抑,就不會有其他的啟動,當有一些具有威脅或是極端痛苦的記憶、想法、感覺出現在生命當中時,人就會啟動「壓抑」的功能,藉由忘記這些傷痛或是引起焦慮的生活,但是值得討論的是,人會把這些真實訊息壓進了潛意識當中,排除在意識之外,藉以保護自己,比方說忘記自己的生日,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想記得自己的不重要。


我們以上談的都是屬於對內,即針對內化自我的部分,有一種防衛機制就是對外的,大白話來說就是

「遷怒」,舉例來說:爸爸今天在上班的時候被主管罵,結果下班回家以後罵家裡的人,順便踢了貓一腳。還有一種是現在社會常見的,網絡上的槓精,這個就是屬於「攻擊型防衛機制」,藉由「轉移」的方式來宣洩心中的不滿和憤怒,進而增加的自我肯定。有心理學家指出,自尊心較低的人,會喜歡談論他人的缺點、貶低別人,在潛意識中就感覺降低了他人,自己的地位就彷佛提高了很多,這時候就會短暫的覺得自己好棒棒、好舒服。


自我防衛機制-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發動攻擊保護自己


其實網絡上很多的霸凌現象就是從此發展而來,許多網友用文字當作武器,隨便的亂抓一個觀點,就會開始攻擊別人,完全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許多藝人、網紅們因為遭受網友的長期霸凌,而選擇結束生命。所以有時候自我保護跟傷害別人往往只是一線之隔,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網友們,下次當你要脫口而出一些言論的時候,你可以先好好的想想,究竟為何自己要以攻擊為目的,其實真正想保護自己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想說一些不經由大腦而出的言語,人最該負責任的都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