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著名作家路遙與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

滄海小帆船


我最初讀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應該是在20年前了。當時讀西方小說比較多,真正接觸到中國小說,反而比較少,這當然是我自己閱讀的一個習慣和侷限性所造成的。

《平凡的世界》以孫家兩個後生孫少安和孫少平為主人公,他們不安於眼前的困境,努力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孫少安是雙水村孫家的長子。家中有的半癱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年輕的少安果敢堅毅,用自己不斷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終於成為最年輕的生產隊長。肩負著家中兒子和兄長的責任,也肩負了隊長的責任,帶領大家一起拼命,拼命的多打糧食,拼命的擺脫貧困,拼命的讓日子好起來。由於他的善良和一心為別人的著想,他從來不敢正視以田潤葉的感情。為了田潤月不再對自己有任何的感情幻想,他找了一個不要彩禮的妻子賀秀蓮,婚後的少安更加的剛毅,他敢於冒險,即使失敗也有勇氣重新面對生活。他夢想著帶著全村富起來,他開設了磚窯他的磚窯成功了,他成了這個村裡第一個富起來的人,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富起來,而是要帶著全村共同致富。一個二把刀的師傅燒壞了磚窯,磚窯倒閉了。在村裡他從天上摔倒在了地下,沒有人再相信他孫少安。但他知道他不會離開雙水村,他在這裡,這裡就有個家,弟弟妹妹就有家。他大膽的重新辦起了磚廠,日子終於又出現了轉機,可是他的妻子秀蓮卻在這時得了癌症。平凡的生活總是那麼不易。

孫小平是一個有知識的,非常貧困的農村青年。道德高尚,甚至有些清教徒的言行舉止。他揹著沉重的家庭負擔來到當地的縣城念高中,一開始由於自己的貧困和家境是那麼自卑,而且這種自卑貫穿在他很長久的生活裡,隨後和同班的郝紅梅由於相似境遇,心心相惜,且在初戀的失敗後逐步的成熟。隨著出生在大縣城,見多識廣,敢愛敢恨的田曉霞慢慢走進他的世界,他的視野逐步開放,高中畢業後不甘心在家務農,而獨自來到了異地的煤礦當礦工,並且和田曉霞的感情也逐步升溫。工作感情生活不斷的鍛鍊他最後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礦工組長,田曉霞的意外死亡給她造成巨大打擊。他出於感激和責任,與惠英嫂子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因礦難而受傷的少平拒絕了脫離苦難礦工生活,拒絕了留在縣城的機會,毅然的回到了礦區,回到了惠英嫂子的身邊,這一刻的平凡,終於蛻變成了一種偉大。小說中描寫的孫少平是一個很平凡很普通的人,但是一個是極有自尊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精神世界的豐富,他的自尊是越來越強烈的,所以他的人格是高貴的。而且他是一個極其善良的人。嘲笑過他的候玉英,他奮不顧身冒著生命危險在洪水中去救她。曾經在感情上傷害過他的郝紅梅偷手帕,自己出錢幫了她,還要求其他人發誓不宣揚這件事情。發現包工頭欺負做飯的小女孩小翠立刻找包工頭算賬,並堅定地帶著小翠離開工地,將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小翠,幫助其回家。當師傅王世才去世,他勇敢的承擔了所有照顧惠英嫂子和明明的責任。他離開了雙水村的家,但是並沒有選擇逃避責任,他將攬工賺的錢寄回家中去承擔他覺得應該的承擔。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電視主義小說。是在文革之後的一部小說。歷史總是這樣,在壓抑了一段之時間之後,各種的思潮反而會蓬勃而出。所以當時的環境之下,現實主義小說反而並沒有太多人涉獵。路遙先生寫這本書應該是做了大量的伏案工作,我想他也應該深入到了社會各個角落裡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就像我這樣,有很多的人從來只是生活在城市裡,我們不瞭解農村的生活,當然更不瞭解70年代後期的農村的生活,但我在看平凡的世界時,我很容易的就融入了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那陝北的農村的生活當中。貧窮和苦難看似貫穿了整本書,努力和不甘於平凡才是這本書的主題。


人比黃花胖了


關於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       

      

         我始終對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保持沉默,原因只是因為作家寫這部小說被累死了。對一個付出生命代價留下的成果,無論他是一座建築物或是一部作品,包括完美與否,再說三道四總覺得有點不厚道……但現在網上既然有人屢次重提這部小說,並把它與賈平凹的《廢都》和陳忠實的《白鹿原》並列,那我就說上幾句。

        《平凡的世界》比《廢都》正面、勵志的多,而且寄託了部分人士,尤其70後打拼者們的理想和情結,這是事實。但若比之於《白鹿原》,差距還是很大的,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現實主義文學的寫實本質,必須是植根於社會現實生活;虛構也必須建築在生活邏輯可能有的基礎之上!

         《平凡的世界》的最大敗筆,就是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打工者與省委書記女兒戀愛的描寫!面對一個官本位的現實社會,這種構思、描寫,尤其特意渲染,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非常荒唐無稽的。中國過去的社會生活中不會有這種僥倖,後來的現實裡更不存在這種可能!只是一種空想,或曰自作多情,甚至是作者一種一廂情願“聊齋”式的意淫。

        有人說路遙真實生活中就曾和一個高幹子女戀愛過,最後這個女的回到了北京一個新聞部工作……因此,這個情節還是比較真實的云云。但我仍要說,即使路遙真有過這麼一回事兒,那還不是上世紀80年一度重視知識分子重學歷的社會氛圍,加上路遙當時那點“作家”光環的暈輪效應!而且很快就時過境遷,價值觀變味兒……後來的社會,演變在金錢、權勢的衝擊之下,一切幼稚的幻想,虛幻的感情,日益招架不住且支離破碎,最後完全被排除在人們,尤其當事人的考慮的和注意範圍之外!這不但盡人皆知,而且事不可逆。路遙有過一次,也只能算是個曾經的特殊例子,是個偶爾擦燃一下,轉瞬也不得不熄滅的火花而已!沒有任何文學上的普遍性或典型意義。

        這世界,無論現在還是過去,或許有王子偶爾看上灰姑娘的一時衝動,絕對沒有公主青睞屌絲的持久依據;今日把寫書的路遙等同於小說裡看了幾本書的孫少平,更加不倫不類。其思路,恕我直言,包括路遙的豔遇,仍然是“小生落難捱打最終中了狀元……”又被招為駙馬的陳腐套路!只不過作者入迷之後,總還算保持著一份清醒,知道這種雜耍是玩不下去的,只能讓“公主”死掉……或如人言“公主”轉回“京師”,留下窮小子詠歎一下瞎胡想、空惆悵的情緒罷了!

         在中國,任何成功戀愛的最終指向都是婚姻,而婚姻,硬件前提必須是門當戶對,沒有這一點,必遭無情淘汰。這才是現實的,合理的,而合理的,才是能夠存在的。這也是個哲學上的命題。當然,這種“合理”是合乎事理,不一定合乎情理,這一點必須指明。但現實主義文學不移的規則,必須是承認和尊重並反映現實,否則就是偽現實主義。

        其實,路遙真正有價值和生命力的作品是他的《人生》,雖然僅是一箇中篇,但情節描寫是緊緊貼合於現實,看似平凡通俗的故事,卻蘊含了城鄉戶籍二元結構對人感情的撕裂,以及青年人面對這種撕裂,其輕率選擇行為造成的生活遺憾和後果,除了文學上的典型意義,也具生活中的警示意義。





經霜紅葉Cbq


人有點機會主義,胸懷不夠寬廣,眼界不夠高遠,作品沒有歷史的縱深感,象不少追傷痕之風者一樣,作品中不少地方,誇大失真,以偏概全,優勢是可算大部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