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狠心”,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是這樣嗎?

卡耐基軟素質


父母不“狠心”,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是這樣的嗎?

您說得太對了。我是一名教師,從教30年。以我的認知和實踐經驗,要想孩子成人成才,家長必須“狠心”。

一、“狠心”父母帶大的孩子會有個好身體。

先看一個典型案例。

2012年除夕,一段視頻火爆網絡: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在美國紐約的暴雪中,跑步鍛鍊身體。

“裸跑弟”多多大名何宜德,南京人。2008年出生,是一名早產兒,出生時僅3斤8兩重,且伴有多種併發症,被醫生判定是一個腦癱患兒,“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很可能是一個殘疾兒。”

多多的父親何先生堅信,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培育,他一定能夠健健康康的。從6個月開始,孩子每天學習訓練長達8小時。在兩歲的時候,孩子跟著父親一起爬紫金山,累了歇一歇,不用抱,一直到山頂。

在父親“狠心”的教育下,何宜德5歲開飛機,7歲出自傳,9歲小學畢業。2019年,11歲的何宜德大學專科順利畢業。身體健康,吃嘛嘛香。

面對一個先天早產,患有多種疾病的孩子,您會怎麼選擇?沒有人會像“鷹爸”何先生這樣“狠心”。所有人都會像培育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精心呵護。但實際效果,一定沒有多多這麼好。

其實,現在的每一個孩子都被精心“呵護”著。特別是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吃的是營養餐,住的是空調房。上學放學負責接送,書包都是大人背。從來不會讓孩子累著,更不會讓孩子嗑著碰著。

但這樣養育的結果是,我們孩子的身體素質總體越來越差。

研究人員分析比較過中國和日本孩子的身體素質,發現中國孩子只有身高略佔優勢,其他方面都不如日本孩子。

其中原因,看看日本的老師和家長有多“狠心”,就明白了。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參加“冬季持久走大會”。在天氣最冷的時候在戶外行走訓練耐力。 走路的時候,孩子們只能穿夏季的體操服、甚至會赤腳、赤裸上身。 200米一圈的操場,1-2年級孩子得繞著跑10圈,5-6年級孩子得努力達到20圈。

這樣讓孩子疊羅漢,放在中國,會發生家長群體上訪事件,老師被處分、校長下課,是順理成章的。可日本的父母,“狠心”讓老師這樣“虐”自己的孩子。

二、“狠心”父母教育的孩子會有規則意識。

現在的父母都愛吐槽孩子任性,不好管教:不好好吃飯,想要的東西非得買到手,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等等。這其實是父母沒有從小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必然結果。

當然,很多父母會覺得很委屈,怎麼樣沒有?我從小告訴過他各種規則:按時吃飯,聽家長的話,公共場合不要大吵大鬧,等等。都有說過的,可他就是不聽。

法學裡面有一句話,沒有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一紙空文。教育孩子還遠遠上升不到法律的高度,但是,這裡面的道理是一樣的。

家長給孩子制定了規則,就像國家制定了法律一樣,還要有保證規則實施的“強制力”配套。

孩子三歲了,吃飯時間到了,要看動畫片,不吃飯。怎麼辦?

三個選項:給他端過去,餵給他吃,邊吃邊看;耐心等他看完,然後再熱一下,給他吃;自己吃完後,把飯菜收起來,到下一頓飯點再給他吃,中途即使他吵鬧也不理會,讓他餓一會。

孩子在商場看中了一款玩具,這款玩具家裡有、大同小異,但是孩子還想買,你不答應。於是他就躺地上大哭大鬧。你怎麼辦?

三個選項:沒辦法,買了算了,反正錢不多;大打一頓,領回家,堅決不買;

下定決心不買,然後靜靜的看著他,讓他哭個夠,等他平靜下來,帶回家,講道理。

最科學的答案是哪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實際上,大家選的都是那個錯誤的。錯誤的做法表現的是一時的愛心,實質是對漠視規則的縱容。

很多家長習慣說,孩子還小,大了就懂事了。小孩子不懂事,但是他從小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無視規則的行為習慣會根深蒂固,長大了根本改不了。

規則意識是從小培養的。孩子小的時候,你“狠心”一兩次,讓他嚐嚐違反規則的“苦果”,他的規則意識照樣會“根深蒂固”,伴隨他一輩子。

正所謂,“狠心”一時疼,一世爽;心軟一時爽,一輩子煩。

三、“狠心”父母教育的孩子會懂得感恩。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是“伸手黨”,確實很形象。在他們眼裡,父母給自己的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要什麼,伸手就行、唾手可得。

久而久之,有的孩子會養成攀比心理和大手大腳的習慣,花錢如流水,要錢如要賬。對勞動成果無珍惜之情,對父母無感恩之心。當然,學習一定會變差,品行也會變壞。

怎樣讓孩子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怎樣讓孩子不變成“白眼狼”,家長還是得有點“狠心”。

父母要“狠心”的經常陪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通過勞動,讓身體出出汗、受受累,有利於身體健康。通過勞動,能讓孩子親身體驗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父母還要“狠心”地支持學校組織孩子參加勞動。

在學校教育中,“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是基本原則。但勞動教育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很多父母把在家裡對孩子的驕寵延伸到學校,堅決不讓孩子參加一點勞動。

學校有勞動任務了,有的家長因為不“狠心”選擇幫孩子代勞。有的家長甚至以“孩子來學校是學知識的,不是搞勞動的”為由,投訴學校、老師。

最近,黨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勞動課為必修課,中小學校每週不少於一小時。

今後,孩子們在學校參加勞動將成為常態。希望家長們“狠心”一點,不要無端干涉

總結:父母“狠心”,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對孩子“狠一點”。有成就的孩子,都會感謝父母當年的“狠心”!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歡迎賜評!


七0後大叔


答:有一定道理。

1、愛孩子,就要培養孩子學會生存。

2、當今“啃老”原因是—— 勞動意識淡薄。

3、勤勞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 具有頑強吃苦耐勞精神,以自力更生為榮!

4、啃老,有一萬個理由;自立,只有一個詞—— 骨氣👍

5、溺愛,有一千個理由;真愛,只有兩個詞—— 尊重、信任!


綏格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確實需要“狠心”,但是,具體如何去做才算做“狠心”教育,就值得商榷了。

古人有“嚴師出高徒”的說法,現在也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老話,“狠心”教育孩子的理念,還是合乎從古至今教育孩子的一貫方法。

“狠心”不一定是打罵

“不聽話就打”,可能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候的想法,只是打罵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教育問題。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在成長出現偏差時,就需要適當修剪,那麼,孩子犯錯就需要懲罰,體罰不一定就是要打罵孩子。

  • 體罰孩子要做到“有理”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們時常根據自己的心情,決定如何懲罰。

心情好,也許是什麼都好,“小孩子,難免犯錯”,於是,教育孩子“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不了了之。

還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就是一通大吼,還有時會直接動手,而孩子卻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一則小品中就重現了這樣的場景,一到考試之後,學生就要捱打,考得好說作弊了,考不好說不好好學習,考得不好不賴,先打了再說。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適應這樣體罰,反正體罰和他犯錯無關,也就更談不上改正錯誤了。

所以,家長在“狠心”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能憑心情,也不能不教而誅。

  • 體罰孩子要做到“有節”

因為年齡關係,孩子可能會記不住自己犯的錯,家長在批評孩子,有時候就會聯想到孩子犯的其它錯誤,進而對他進行更嚴厲的體罰,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性格懦弱,喜歡說謊,家長只想錯誤,忽略錯誤原因,孩子就會盡可能掩飾錯誤,做什麼都會謹小慎微,以避免犯錯。

所以,家長在“狠心”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就事論事,不要涉及其它,避免養成不好的性格和習慣。

家庭教育不能重複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從客觀情況來說,只能限於說教,各種法律都嚴格禁止老師採取體罰方式來教育學生。

說教方法不適合孩子在家庭教育。

首先,家長不擅長說教。學校老師都是經過專業學習過學生教育方法,家長通常都不具備這種能力,經常對孩子說教時口誤,會失去教育孩子的權威性。

其次,家長缺少說教時間。現在,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學校,回家除了做作業,其它閒餘時間很少,家長在這些時間既要提現對孩子關係,還要了解他們在校時表現,如果再對孩子說教,就有可能會影響休息,也影響孩子心情。

在家裡“狠心”教育孩子時,說教對孩子沒有幫助,即浪費自己的精力,也影響孩子生活學習。

家庭教育應該和學校教育互補

家庭教育和學習教育應該是互補的,這樣才會彌補不足。

學校教育是系統性的,老師按照科學的方法、適合孩子年齡的方式,來進行知識與“三觀”教育,在家裡,家長應該對孩子性格、習慣養成這方面著手。

兒童的行為,出於天性,也因環境而改變,所以孔融會讓梨。

孩子性格和習慣,受生活環境影響,家長的為人處事、行為舉止,對孩子起到榜樣作用。

有國外科學家曾做過試驗,讓一對雙胞胎在不同家庭環境下成長,最終他們的性格和習慣迥異。雖說這個試驗是個例,但也是一種可能性。

學校教育加上家長的“狠心”教育,才會形成對孩子的全面教育。

總結

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長的”狠心“教育,都需要持續性,而且是缺一不可,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孩子才會得到良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