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倒影的人

作者:黎荔

表現倒影的人


儘管視力越來越差,已經接近失明,莫奈晚年仍然持續創作,他一直畫到1926年12月5日去世。晚年的莫奈住在塞納河邊一個叫做吉維尼的小鎮上,在他建造的花園中,終日面對心愛的睡蓮傾訴……在他的筆下,色塊湧動、生機勃發。那是一個爬著滿壁紫藤的庭院,林蔭小道兩旁搖曳著,紫色鳶尾花,白色杜鵑花,紫菀、紅菊和向日葵、銀蓮花,一座月亮小橋精巧地浮現在小小的池塘上,垂柳波瀾,天光雲影,朵朵漂浮在水面上的,是如同幻覺般的睡蓮。

這奇異的水生植物是莫奈的最愛。歐洲沒有睡蓮,是他從日本帶來了她,又讓她變成了他晚年筆下唯一描繪的女神。睡蓮葉子大片大片地在水中平攤開來,令人神往的花朵半沉半浮,每一瓣都帶著雨的氣息,那種溼淋淋的纏綿。我似乎理解了莫奈為何那麼渴望用西方的色彩去描繪東方詩意。莫奈一生畫了242幅睡蓮,大量的睡蓮畫作是創作於晚年。廣袤的水域,星星點點的蓮花,無比沉靜地在半盲的大師筆下蔓延。白內障已經讓垂柳和睡蓮都消融了,只有顫動的筆觸在閃爍著色彩,每一抹色彩分明都是掙扎的糾纏。觀看這些莫奈睡蓮,我常常分不清哪裡是水面,哪裡是倒影?淡藍和深藍的水,到底是天空還是池塘?在凝望的瞬間,總是陷入了迷茫,絲一般的藍綠色水藻,豔麗的和淡然的睡蓮——我走進的或許是莫奈永恆的東方之夢?

如果實返回枝頭,清白回到月光,把水裡的倒影還給萬物,失明的莫奈把生命還給夢境。


表現倒影的人

記得龍應臺在一次演講中,論述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活本質的存在,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她用使人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來作比喻。假想有一個湖,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就是我們置身其中的實體世界,但事實上還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能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倒影摸不到,那麼虛幻無常,或風雨大作,水波動盪,或月光浮動,波平如鏡,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迴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龍應臺這樣說,“生活裡,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裡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我喜歡她這個比喻,倒影非實像,亦打撈不起,但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水中的白楊樹倒影,也是真實存在的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岸上的世界,與水中的倒影,兩者必須相互映照、同時存在。


表現倒影的人

倒影有時凌亂,因為湖底纏繞水草,白雲和樹影夾雜其中,水邊有蘆葦搖曳,一群候鳥飛過,亂了回溯,回憶裡太多的糾結了,有如暗礁和險灘。倒影有時很清澈,冬天的白雪,湖邊的木屋,一望無際的水平如鏡以及湖中淡銀色樹的倒影,那麼純淨、溫柔、簡單。

曾經表現倒影的那些文學家與藝術家,作為當代人的我們回顧的這一個個歷史人物,也是動盪變化的倒影吧?透過我們的時代的水波。歲月的長河裡將永遠垂映出他們/她們迷人的倒影,即便是被時光沖淡了色彩,但氣韻猶在,姿態萬千。因為被賦予燦爛光環的他們/她們早已超出了各自形象的本身,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經典人物。歲月的風帶他們去了哪兒?光陰讓純粹蒙了灰,留下影子在墨綠色裡糾纏,倒影中的輪廓——他們是誰?夜色漸濃,歷史的江流上漸漸升騰起一層霧氣,兩岸的燈火燃起,倒影在水中,撲朔迷離,虛實難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