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导弹血液”17年的他受到了习主席亲切接见

请战友们试想一下,人如果没有血液会是怎样?从大家的神情里,我相信已经有了答案。其实,我们朝夕相伴的战友“导弹”也有“血液”,而“血液”是否合格,直接决定着导弹发射成败,这里的“血液”指的就是推进剂。

2016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火箭军工程大学一名教授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他就是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导弹推进剂技术专家王煊军教授。

作为王教授科研团队的一员,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激动,是因为这个重大科研项目从批准立项到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王教授带着我们足足走过了17个春夏秋冬,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参与者才能体会。

倾心“导弹血液”17年的他受到了习主席亲切接见

王教授牵头研究攻关的课题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公认的难题。为突破这一难题,王教授带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忙碌!记得有一年冬天,某项目研究进入“冲刺”阶段,其中一个关键技术难题像一座大山,横亘在众人面前,却始终找不到任何出路,看不到丝毫希望。时间紧迫,有位同志提出:我们为何不能借鉴一下国外已有的科研成果呢?

王教授语重心长地讲:搞科研,借鉴别人成果的路子当然可以走,但肯定走不远。只有闯出自己的路,我们才能腰杆硬、底气足。不错,目前这项研究在国内刚开始起步,难度很大,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只想着引进。要在未来战场上不受制于人,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王教授这番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更加感到从事这项研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推进剂实验进入攻关阶段,王教授每天不是呆在实验室带大家做试验、去图书馆查资料,就是到试验现场、生产厂家和部队搞调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艰难探索,他终于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找到了攻克难关的路径。

当时学校刚放寒假,团队成员大多已离校。得知有两名教员还在西安,王教授马上通知他们回校一起搞测试。3个人废寝忘食,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声响起,才陆续离开实验室。讲到这里,同志们可能会感觉王教授是一个很严厉苛刻的人,其实他不仅是位严师,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兄长。

倾心“导弹血液”17年的他受到了习主席亲切接见

导弹推进剂毒性非常强,每次试验前他再三叮嘱我们务必搞好防护,特别是危险性大的试验项目,他总要自己操作、亲力亲为;每批试验数据出来后,他都组织我们反复核对、过细验证。在王教授团队里,我们不仅系统学习掌握了导弹推进剂技术知识,更学到了他科学求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经过17年总计6000多个日日夜夜锲而不舍的艰辛努力,王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有效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生成提高。该项目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韶华易逝,初心不改。作为一名研究导弹推进剂的国防科技工作者,一名从教30多年的军校教员,王煊军教授在科技兴军征程上砥砺奋进,用满腔赤诚和不懈追求,助力战略导弹飞得更高、打得更远。


作者:慕晓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