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情浓意长 ----王昌龄《送魏二》抒情艺术赏析

虚实相生,情浓意长

----王昌龄《送魏二》抒情艺术赏析

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 胡传亮

一提起唐朝诗人王昌龄,我们顿时会想起他大气磅礴的边塞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似乎是一个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赳赳“武夫”。其实,素有“诗家夫子”之称的王昌龄,作为一代七绝圣手,不仅擅长写激励士气、气势雄浑的边塞诗,而且善于写感时、宫怨、送别等题材的情感诗,展现一个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的诗人形象。赠别诗《送魏二》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本诗作于王昌龄贬为龙标尉之时。当时,满怀报国之志而又长期屈居下僚的作者,恰逢遭贬,再遇和好友分别,其心情是怎样的呢?在这首诗中,作者又是怎么抒发自己复杂情感的呢?

首句,作者首先写一个动人实景:江楼对饮,橘香情长。 “江楼”,点明送别地点是一个幽雅的环境;“橘柚香”,点明送别时间是一个橘香弥漫、温馨宜人凉爽清秋。这美好的一切似乎和“别”字不相和谐,其实,作者颇具匠心,使用了反衬手法:美好的环境不仅表现了自己和友人的深厚感情,更衬托了美景依旧、人事已非的伤离惜别之感。所以,诗眼“醉”字,既暗含“酒深情亦深”之意,也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样的深沉感慨。可谓情景相似,诗心相通!

次句是虚实结合:风雨入舟,行人上船,是写实景;而一个“凉”字,作为本句诗眼,一语双关,既写秋天风雨之冷,也写送别友人时的身体、心理感受,确为实中有虚之笔。一个“引”字,运用了拟人修辞:秋风好象知道诗人和友人分别,特意邀请秋雨悠然而至。这不仅恰切地表现了秋天凄风苦雨交加的特点,而且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离别之情。

按照常规,后两句可以进一步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惨痛场景,或者高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之语。但是,诗人却跳出眼前情景,不想自己别后如何,而以“忆”字,宕开笔去,为对方着想,替友人伤情:分别以后,你将夜宿在潇湘之上,即使风住雨收,但是孤月高悬,清猿哀鸣,长久不息,正处在离别痛苦中的你,怎能不愁肠郁结,彻夜难眠呢?特别是一个“长”字,很容易让人想起《水经注·三峡》中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种想象,当然会为意境增添许多孤寂和悲凉,增强了抒情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后两句是典型的虚写之笔。诗人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勾勒出一个别后旅夜孤寂图,已经是想象、虚写;而作者又让友人幻景中做梦,而且在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虚中有虚,不仅表现了诗境的朦胧美,更通过对友人旅途的担心、孤独情感的关注,有力地衬托了自己对友人感情的真诚和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情怀,巧妙而有力地突出了诗歌主旨。

其实,从对面设笔,由实而虚、虚实结合、以虚衬实、加倍表现诗人情感的抒情手法,在唐人送别、相思类诗歌中,是一个常用的技巧。比如杜甫的《月夜》就有这样的句子:“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通过设想闺中妻子望月思夫、夜深不眠、鬓湿臂寒的凄苦,深沉地表现了自己羁旅在外、孤独望月之时,对妻子无限挂念的人间真情。

对这种抒情方法,著名诗歌评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称赞:“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大学者敖英在《唐诗绝句类选》中也指出:“道伊旅况愁寂,惜别之情自寓。” 这都正好说明本诗由实而虚、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的抒情艺术,不仅能扩大意境,还能深化主题,更圆满地表现了诗人绵绵的惜别之情,真可谓一箭双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附: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作者简介 胡传亮,原安徽省萧城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宿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连续15年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2013年7月,参加海南省教育厅面向全国的学科骨干教师招聘, 到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任教,2015年被评为海南省首届教研骨干教师;2018年,被评为海南临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主持全国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两项,结题全国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一项。培养青年教师十多名荣获县级、省级、全国级课堂教学大赛大奖。先后在《作文评点报》、《中国教育报》、《考试》、《教师报》、《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素质教育大参考》、《学习方法报》、《教育文汇》、《语数外学习》等报刊杂志上发表24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参编《新版中学语文导读》(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