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農產品年銷1364億

拼多多農產品年銷1364億


拼多多披露了最新農產品經營數據:2019年拼多多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同比增長109%。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期間,拼多多平臺上的農村網店實現的農產品訂單數,超過10億筆,同比增長184%,展現了電商在疫情期間的保供應社會價值。


一家成立4年時間的互聯網公司,拼多多已經發展成為了中國生鮮農產品市場的“核心力量”,於分散的市場格局中,做出了規模。


拼多多怎麼做到的?


通常來講,要在一個領域實現規模化、快速成長,離不開價值創造,本身要能解決問題,能產生增量價值,否則,增長就是“空中樓閣”。尤其是拼多多目前的農(副)產品交易量與交易額,是絕大部分實體超市20多年發展都沒有實現的規模。


因此,可能需要對比拼多多與當下農產品市場的整體發展,來探尋價值創造。


現狀


中國農產品市場的現狀是兩頭分散,上游種植端是分散的,下游零售也是分散的。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截止2016年底,中國有2.07億農業經營戶,這兩億多經營戶實際面對的消費群是中國的14億人口。平均分攤下來,每位經營戶對應7位消費者。


最上游的供給和最下游的消費,兩端都是億級的群體,這裡面會出現一些問題。


首先,會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兩端太分散就容易出現想買買不到,想賣又賣不出去的情況,因為分散的市場格局,個體的需求量和個體的生產量都是有限的,所以,無論是生產的供應信息,還是需求端的需求信息都傳遞不了太遠,會被淹沒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這導致供需信息經常性出現流通不暢,在總體上也難以準確把控統計。


而即便信息傳遞到了,太分散的產量和需求量也很難及時、長期穩定地組織運輸、供應。


這導致中國農產品流通的損耗非常高。


一方面,因為生鮮農產品易損、保質期很短的特性,信息如不能及時傳遞,農產品生產供應就會出現滯銷,帶來直接的損耗。


上游太分散就需要多道經銷中間環節去集貨,再分發到分散的消費端。流通中間環節就比較多,這導致農產品的轉手次數比較多,而農產品只要流轉一次就會帶來一部分損耗。


下游消費端,則因中國人的熱餐飲食習慣導致飲食口味多元化,很不標準。每個地方、每個群體飲食喜好的差別都很大,所以,需求很難統計,也很難集量,變化很大。


昨天消費者想吃這個,今天就突然想吃跨度很大的另一個東西。基於昨天農產品供應量來供應今天市場,就可能出現損耗。


同時,由於消費需求信息變化快,這些消費信息又很難傳遞到上游,要經過多道中間環節才能傳遞,進而帶來損耗。即便信息傳遞到了,也可能很難及時調整生產供應,還是產生損耗。信息傳遞也會出現延時情況,因此,如果履約費時太長,農產品到消費端已經不新鮮了,消費者也不買,造成損耗。


另一方面,由於供需兩端分散,在總量上也很難及時準確把控統計。這造成去年這個農產品銷量好,種植端由於沒有及時的總體供需信息獲知,會出現一窩蜂種植這個農產品,帶來今年的大量滯銷與損耗的情況,價格波動也非常大。


這既不利於民生商品的穩定供應,也導致上游種植抱怨收入提不上去,下游零售消費者則抱怨價格太貴,影響日常生活。


因為中間本該有的價值都被浪費了。整條產業鏈承擔了非常高的損耗等成本。


其次,兩端太分散就難以集約化。


這導致種植端效率比較低。生產者的議價能力不強,分散採買農資農具等生產要素的成本很高。


生產的分散導致了經營粗放、標準化能力不強。生產者要提升,分散的個體是沒有足夠的資金、技術等能力的。


生產的分散還導致技術研發能力不強,加上需求信息傳遞的不暢,要實現供給創新、滿足消費者更美好生活的能力受限,進而很難做出附加值。


難以集約化,抗風險能力也相對較差。


最後,農業的附加值很難挖掘。


因為如果都沒有辦法實現穩定供應、標準化運營,每個產品的品質如果都不能穩定、都不標準,那麼,農產品是很難實現品牌化發展的,附加值做不出來。


拼多多


基於以上的農業產業現狀,再看看拼多多當下所做的事情,其實,就會發現拼多多是有價值創造的。


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信息匹配、交互效率。


互聯網本身價值就在於信息的公開透明性,在分散的、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環境中,互聯網的價值很大。拼多多則將互聯網的信息價值在農產品的應用中,實現了供需匹配、交互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主要通過分佈式AI等技術來實現。


分佈式AI可以支撐人群的細分,可以將海量消費者細分化、精準化。再基於場景響應、計算、收集更細分化人群的需求,更快速的計算、集量。


這就意味著,可以將喜歡菠菜的人群自動化區隔出來。過去,中國喜歡吃菠菜的人可能是分散的,有的城市多,有的城市少,一個城市內也存在這個社區多,那個社區少,這個人吃得更頻繁,那個人可能最多一個月吃一次。


通過分佈式AI所實現的貨找人,就能主動收集這些細分化、不同頻次、單個城市單個社區的需求,並讓商品主動去找這些人群。快速計算、快速集量、快速響應。進而在分散的產業環境中,卻能讓分散的個體更高效的去銷售商品,同一時段能快速集量,規模履約,分散環境下卻產生了集約化的成本效率。


通過分佈式AI,供需信息匹配的門檻降低了,供需信息對接更精準了。


進而損耗等浪費也大幅降低了。農民可以多賺點,消費者可以買的便宜點。


過去的電商在這塊並沒有做得太好,主要因為是通過中心化的方式運營。比如,基於搜索來銷售農產品,農產品只能被動等待,銷售無法持續。農產品的利潤薄,基於中心化運營,很難將流量導向農產品,導致農產品的銷售機會不多。


貨找人則讓產品得到了更多銷售展現機會。


所以,這就是拼多多當下在農產品領域創造的最大價值之一,它實際上幫農產品擴大了銷路,基於底層技術來自動化決策,可以低成本讓貨品去找消費者,部分解決了過去農戶想賣賣不出去,消費者想買卻買不到的情況。


按拼多多披露的數據,2019年,拼多多農(副)產品年活躍買家數達到2.4億,同比增長174%,復購率超過70%。其中,初級農產品(生鮮)的年活躍買家數達到1.6億,同比增長165%。


更高效的信息匹配交互效率,既讓拼多多積累了海量用戶,也幫助農產品市場擴容了。


二、降低了農戶售賣門檻。


基於分佈式AI等技術所創造的效率價值,單個農戶可以低成本地與終端消費者連接。


拼多多由此降低了農戶的售賣門檻,讓分散、產量有限的農戶也可以即時與消費需求對接。


而如果分散的農戶可以與消費需求直接對接,那麼,困擾中國農產品履約的一些瓶頸問題也有解決方法了。


比如,由於中國農產品生產非常分散,且不標準,導致供應端的履約能力受限,無法承接大規模的訂單履約。因為分散的農戶沒有海量訂單的備貨能力,單一個非標生鮮的分揀工作環節就是難以克服的瓶頸,分揀需要很多人力,需要大量投入,生鮮保質期則很短,因此,中國分散的農戶要在短時間內備貨海量訂單,當下是做不到的。


而如果做不到就會導致難以集約化,難以效率化履約訂單。農產品都是時令季節集中上市,通過促銷刺激需求能產生大量銷售,迅速消化產能,進而降低損耗等成本,但單個分散的農戶無法承接促銷的海量訂單,要把分散的農戶的訂單集中起來,既存在產品不標準的問題,流通的效率又不高。


這就成為過去電商經營農產品的痛點。


拼多多在這塊的價值是,它不需要單個分散的農戶具備海量訂單的履約能力,也能將產能集中時段、規模化售賣完成。這就是通過貨找人來降低售賣門檻,分散的單個農戶可以找到細分化的人群,迅速實現銷售,規模履約。既呈現了計劃性的銷售履約,降低了損耗。還節省了促銷花費等成本。


所以,即便是在偏遠山區的農戶,也能更容易在拼多多上方便售賣商品,拼多多等於是賦予單個農戶更對等的市場地位,提升了農戶的議價能力。進而這不僅會提升交易效率,做大交易量,還能幫助貧困農戶增收,實現社會價值。


比如,距離平利縣1800公里之外的雲南保山,也是拼多多“電商+合作社”扶貧模式“多多農園”的落地處。“多多果園”直連消費端“最後一公里”和原產地“最初一公里”,將雲南保山的咖啡豆直接寄送到城市寫字樓,減少中間商賺差價,種植咖啡的保山村民成為電商店鋪股東。


按拼多多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拼多多農(副)產品年活躍商家數達58.6萬,同比增長142%,直聯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其中,到2019年年底,拼多多平臺註冊地址為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商家數量達36萬家,同比增長158%,372.6億元,同比增長130%。


三、生態。


通過分佈式AI等技術在分散農產品市場所實現的低成本集約化應用價值,拼多多把整個農產品交易的鏈路打通了。


而當這個鏈路形成之後,拼多多實際上可以根據交易鏈路構建整個農業生態,從而帶動中國農業整體發展。


中國農業當下的經營狀況是相對粗放、落後的,因為農業的週期性特徵,以及分散的市場格局造成從業者缺乏相關能力來推動農業的品牌化、技術化、效率化發展。


拼多多的出現,則可能幫助中國農業進行提升,實現供給側的改革。


基於現有不斷成長、有數據沉澱的農產品交易鏈路,拼多多可以根據訂單(需求)來倒推農業種植基地的數字化。拼多多做農業基地數字化的成本會更低。而農業基地的數字化則會帶來更高的效率,可以更好發展C2M反向生產,進一步降低損耗,併為消費者提供更新鮮的產品。


目前,拼多多的“天網”(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已經覆蓋了中國100%的縣級行政區域。這個系統是將產區的特色商品、成熟週期、物流條件、倉儲設施、加工型產業設施等在內數據信息,經計算,精準匹配給對應消費者。


基於交易鏈路,拼多多可以幫助中國農業實現更穩定運營。比如,交易背後的數據可以為農業金融、農業保險提供支撐。從而解決農戶擴大生產、技術提升等的融資難問題,幫助農產品更穩定運營,降低農業的週期性波動風險。


過去這塊,由於種植端太分散,全面導入相關農業金融服務,是相對比較困難的。現在,拼多多已找到在分散市場格局中集約化、信息化的路子,並積累了訂單規模,那麼,相關的農業金融服務也有了更好的導入條件。


基於交易鏈路,拼多多可以幫助農戶規模化採購農資、組織標準化生產。由於拼多多已經積累了海量農戶商家,並能將分散的消費訂單集中,那麼,拼多多也可以幫助這些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聯合”規模化採購,以降低生產資料的採購成本。同時,理論上,也能為這些分散的農戶更低成本導入標準化的生產規範。讓農戶多收益,讓消費者更受益。


截止2019年年底,已有超過160萬農業生產者在拼多多上購買農資農具。


基於交易鏈路,拼多多正在為中國農業整體升級吸引人才。過去年輕人都不願意回鄉、種地,主要因為收入少。但要開展線上經營、整體升級,農業經營者就需要具備互聯網、供應鏈、營銷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年輕人不回來,要升級就很難。


拼多多在這個過程中,則帶動很多“新農人”——更年輕、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返鄉創業,這是因為拼多多幫助擴容了農產品市場,並帶來了效率提升,為農戶增收帶來空間,進而吸引了人才迴歸。


根據拼多多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拼多多帶動的新農人,超過86000名。


基於交易數據鏈路,拼多多還能幫助農業實現品牌化發展,因為拼多多能為農戶提供品牌化發展的兩大支撐,一個是需求洞察。一個是穩定標準供應。


需求洞察能指導產品研發,實現供給創新,創造附加值,從而構建品牌內涵。穩定品質供應則是品牌化發展的基石,因為做品牌就是要給消費者一個穩定可視的標準。如果拼多多未來持續能為農戶導入標準化規範,那麼,中國農業也將可能出現品牌化浪潮。


這些都可以為農戶創造附加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