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換人生28年”事件:“打錯疫苗加強針”,為何才最不可原諒?

“錯換人生28年”事件:“打錯疫苗加強針”,為何才最不可原諒?

江西小夥(患癌者)接受媒體採訪畫面


“錯換人生28年”事件,始於母親“捐肝救子”,最終還是回到“捐肝救子”的序列中來。說實話,“錯換人生”是倫理的問題,更是醫院秩序的問題。但是,回到現實的處境中,就因為醫院的疏忽,“疫苗加強針”沒有打到需要的人身上,以至於“江西小夥”28歲就“肝癌晚期”。


事實上,透過媒體,無論是“江西小夥”,還是“河南小夥”,在認親和維持家庭關係上,都沒有太多的抱怨。並且,都強調會盡可能地對雙方父母都好。可惜的是,就因“江西小夥”還處於“肝癌晚期”,就讓整個事件顯得更加悲悽。因為,誰都清楚,倫理的錯位,人生的錯位不可復還。只要彼此過得好,一切還可以撿起來。


但是,“肝癌晚期”這種沉重的現實,卻在一定程度上讓人無法接受。尤其,對於“江西小夥”來講,當他得知這一切源於醫院的疏忽時,自然更加難以接受。事實上,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強調,對錯換人生的事情,有驚詫,可並不是那麼不可釋懷。


然而,就醫院的疏忽大意而導致他可能失去親人的“致命現實”,卻是無法接受的。因為,他本來可以像“河南小夥”一樣瀟灑地接受這場被錯換的命運。該認親就認親,該感恩就感恩。但是,命運只是告訴他更殘酷的真相,讓他更加無法釋懷。


事實上,在他和養父母不知道錯換的真相前,母親的捐肝行動,算是命運中的曙光。無論怎樣,他已經篤定殘酷,內心也算接受命運。然而,當一紙證明告訴他(她)們“非親生”的真相時,想必都被驚到。很多人說,作為“養父母”應該慶幸,畢竟,自己的親生兒子沒有得病。


說實話,這是一種靜止性的判斷。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血緣關係”只是生理特性的關聯,而作為人情關聯來講,養育之情才是最根本的基石。甚至,對於雙方家庭的處理上,養育之情依然是主要的驅動,而作為血緣關係來講,只不過為“雙方家庭”之後的交往打開一扇窗而已。


於此,就現實的境況而言,“雙方家庭”接下來的問題,還是要解決“江西小夥”救治中存在的困難。甚至,就算追責醫院的疏忽,雙方最終也會把所得賠償用來救治“患癌小夥”。因為,他是雙方家庭最痛的地方。畢竟,一邊是養育28年的不捨,一邊是血脈永恆的勾連。


說實話,站在實打實的情感上,28年的養育之情更加難捨。所以,在救治的驅動上,養父母的激情更強。當然,隨著關係的釐清,如果親生父母的家庭有能力進行幫扶,想必也會不惜一切代價去救治。畢竟,錯誤已經發生,但是人性不能慌亂。


並且,因為“錯換人生”的事情已經28年,作為“江西小夥”和“河南小夥”也不太可能再換回來。說實話,都已經進入各自的生活軌道,強硬的改回來也沒什麼實際意義,只會讓生活更加糟糕。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維持現有的關係,延伸過去的情感。


與此同時,就“追責醫院”本身,其實也不只是“當事人”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只有不斷的修正存在的“不正規”,“不嚴謹”,“不專業”,才能守住基本的人性尺度。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倫理問題是小,命運問題是大,所以,必須要追究責任。無論是對醫院,還是對直接責任人。


當然,就現實的境況,就算追責比較困難,但是,補償的現實是不應該回避的。說實話,醫院的疏忽大意已經被坐實,那麼“江西小夥”28歲就“肝癌晚期”的責任,自然也就不能迴避。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治病救人自然也要提上日程。


很多人強調,“錯抱”成為“江西小夥”的“福報”。這顯然是直接性的論斷,可是回到事情的真相中,如果沒有“抱錯”的事情,那麼“疫苗加強針”就會打在他身上,他也就不大可能28歲就肝癌晚期。所以,根本不存在的“福報的邏輯”,一切都是錯誤導致的悲劇。


另外,如果說“抱錯”造化弄人,那麼“打錯”就屬於造化害人。所以,從“江西小夥”的立場出發,“打錯疫苗加強針”或許最不可原諒。因為,這本身比“抱錯”更為致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抱錯”觸發的連續性錯誤。但是,因致命的現實,就會讓追責變得更加紛雜。


說實話,就算“江西小夥”是健康的,抱錯本身的傷害也是巨大的。雖然,都可能最終會迎來和解。但是,巨大的心理反差,還是會讓人難以接受。所以,在“抱錯”的追責中,一方面要強調倫理的傷害,一方面要強調直接的患病傷害。


雖然,“倫理傷害”已經並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該追究的責任都不要含糊。當然,對於兩個家庭來講,因“錯換娃”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會被永遠緊緊的關聯起來。因為,對於孩子來講,早已成為“兄弟”,即便沒有血緣關係。


不得不說,人世間的很多事情,總是不可逆轉的。所以,無論是關係的重建,還是責任的追問,都可能不會重新來一遍。所以,“雙方都是我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種應景的道德話術。真正回到現實世界,長久的積澱情感才是最真實的。


詩人辛波斯卡說:“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為一個孩子的出生做好準備”。所以,在可見的殘忍真相面前,如果可能,儘可能地放過自己,要不然,真相的到來,便是最鋒利的刀鋒。於此,就“江西小夥”來講,該放下的要放下,治病還是當務之急。


因為,比起丟棄的不可挽回,能撿起來的更為珍貴。因為,回到生活的田野裡,活著的意義更大。熊培雲說:“我們能失去的,都是已經得到的,你到了遠方,遠方就死了”。所以,生活本身可能總是不完美的,這大概是眾生都無法迴避的現實。所以,越是覺得不可接受,就越要學會放下“我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