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提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文官集團是如何掌握權力的?

歷史的泡泡糖


從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權建立了宋朝,基於五代時期武將篡弒普遍現象和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朝廷和皇帝對權利的把握,通過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解除當初隨他一起打下天下並擁戴他登上皇位的將領們的兵權,通過建立“勒石三戒”,宋代的文官集團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文官官僚政治。


《宋論》卷一《太祖三》:

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復不謂之盛德也不能。范仲淹曾由衷地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問《范仲淹年譜·慶答歷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說: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

宋統治者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國策,我們從根本上探究一下文官集團如何走上權力巔峰。首先看看大臣們對皇帝的稱呼,“官家”,歷朝歷代獨一份,其中固然有因為是從柴家手上奪權,名不正言不順而想出來這麼個稱呼的原因,也有和士大夫們一起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彷彿就是同事關係一樣。

無論什麼集團什麼派系,歸根結底脫離不了皇帝的信任。皇帝倚重文臣,深知“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臺。首先,在科舉方面,宋朝統治者取消了門第限制拓寬文人發展道路,廢除“公薦”制度,嚴格考試製度,增設殿試,錄取名額也大大增加。其次,宋朝統治者對文人及其尊重,除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人,俸祿也極豐厚。最後,在思想觀念上,考中狀元及第要比凱旋而歸的將軍要榮耀,這種蔑視武人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最後通過讓無統兵權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這樣就形成了統兵權和調兵權的相互制約,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的事,最後就等於形成了,打不打文官說了算,統兵時怎麼打有沒有其他問題,還要再文官的監視下才行,這麼一來文官士大夫統治集團的權力能不大麼?

初期皇帝當然可以給予信任,但是要保證信任一直在也要看一下文官集團自己的本事。

在這樣的文官政治下,宋朝經濟的高速發展,除了大勢所趨採摘了隋唐科舉門閥貴族土地、人口流出紅利外,更多的是宋朝統治者的開明政策,宋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一個鼓勵經商的國家,對商業貿易放寬的政策,讓商人的地位也不同於前朝,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在當朝的很多官員其實都是有副業的,一邊當官一邊經商,即為士為官亦為商,為商為賈亦入仕。

宋朝也是科學文化教育高度發達的時期,程朱理學的發展達到高峰,唐宋八大家中,僅僅宋朝就佔了五位,可見一斑;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很快,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現在的開封)的發展狀況,而且在宋朝首次打破了市坊分開的局面,可見當時的城鎮的發展也是很迅速的。而這一切的基礎都來自於宋代的文官政治制度,大量的文人開始進入統治階級的方方面面,畢竟知識是第一生產力麼。由此可見源源不斷的文官系統提供了充足的人員補充,再加上文官政治帶來的紅利,文官集團登上權力巔峰是必然的。偶爾有一兩個皇帝想打壓一下文官,但是想起太祖遺訓,想必也不太好怎麼樣吧。


大餅貓


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也是個武力和權術的能人,自“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到“杯酒釋兵權”,體現出對武將的不信任。也是由於唐末武將的以武亂權,故趙匡胤設立樞密院為全國的最高軍事機構,最高長官樞密史由文官擔任。所以文官權力極大。

宋朝官員如何掌握該力量離不開“國策、體制、政治”因素影響下的宋朝“文官制度”

在宋朝,文官的活動空間可謂非常之大,相對於其他朝代的文官也更為自由。這樣的變化,與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政治決策息息相關。

宋太祖趙匡胤所頒佈的“勒石三戒”,使得宋朝時期的文官們生活有了很大的保障。

自從趙匡胤登上皇帝的寶座後,將發展的中心轉移到對於國家的建設中去,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在當時盛極一時的宋朝文官風潮。

在宋朝,統治階級對於文人墨客非常尊敬,重視有佳,重文輕武的程度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文官成為了一種比武官更加重要的職位,掌握的權力遠遠要超過武官,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尊崇,其光鮮亮麗的程度可見一斑。

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對儒家文化的大力推崇,更是為整個時代的讀書人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從政的環境。

一、 重文抑武,文官當道的治國政策

對於宋朝為什麼文官會擁有如此高的社會地位,我們就不得提到宋太祖趙匡胤這個人物。

在當時,發生了陳橋兵變這一歷史事件之後,趙匡胤非常擔心這樣的情況會再次發生,歷史的悲劇將在他的身上重演。

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導致社會局勢非常動盪不安,人心惶惶;宦官掌握國家大權,帝王的權力名存實亡。

為了預防出現這樣的局面,宋太祖趙匡胤帶領自己的得力助手,將散落在各個地區的兵權緊緊收歸到自己的手上,大規模的壓縮地方政府所享有的權利。並且,其對軍隊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使得各個地方的軍事權利完全由自己所掌控,使得軍事將領們逆反中央的可能極基本不存在。

這樣難以表達的小心思,宋太祖趙匡胤肯定不會把它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赤裸裸的昭告天下。他只說是為了讓國家未來可以變得更好、更強大,為了避免戰爭的再次出現,國家需要休養生息。

按照這樣的說法,朝政的建設並不需要過多的武官,所以武官的人數理所當然的需要進行裁減。當時國家的努力範圍,是要將經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以及逐步完善國家現有的政治制度。

因此,宋朝時期的朝廷對於文官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出趙匡胤的智慧,利用數量日漸增多而無實質傷害性的文官來打壓那些手頭上掌握兵權的武官。

在這樣的政治風向的影響下,走向政治仕途,成為一名文官是當時很多讀書分子所追求的目標。現在我們在談到宋代的文官制度的時候,士大夫可以說是其中的標誌。

文官們如果想要順利的進入政壇、踏入仕途,在朝堂上能夠有一番作為的話,首先需要通過的就是士大夫階層的考驗。

這也是宋朝文官制度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風向標。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能夠將國家的權利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建立了一套體系非常完備、系統的制度,這些舉措對於當時國家的穩定以及官員的控制來說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

宋朝在保留有原有的必要的常設的處理日常事務的機構之外,也增設了很多削弱宰相權利的分支機構。

為了避免文官也對國家的政權產生影響,將每一個職位的職能都進一步細化,每個職位之間的權能都有相互牽制與制約。

由此保證每個文官都在被牽制的情況下盡心盡力為中央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大大加強了中央對於文武百官的控制和朝廷中央集權。

雖然在宋朝的末期,還是出現了官員數量過多,行政效率非常的低下,官員們互相推脫責任的種種現象。

但是,我們所不能否認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所設立的這一系統的文官結構對於武官專權起到了很大的抑制和平衡的作用。

文官也憑藉這樣的契機走入了大眾的視線。

二、 初入體制,文官進階的資格途徑

自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創設、完備之後,考試是大多數百姓進入朝堂,開始仕途的一個最佳途徑。在宋朝,除了通過科舉制度進入仕途之外,還有另外兩條進入仕途的道路。它們分別是自薦制度以及蔭補制度。

科舉制度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產生了雛形,到了後來的隋唐時期真正的發展壯大,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體系。

這一制度主要是通過公開進行相關科目的考試來選舉朝廷所需要的人才,也使得當時宋朝時期的讀書人對於學習產生的氛圍非常濃厚,人們對於讀書人、知識分子也非常的推崇、尊敬。

科舉制度使得很多家境貧寒,沒有什麼政治背景的考生有機會獲得進入官場的機會,因為科舉制度相對來說非常的公平,考生們可以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華、實力,出生普通家庭的學子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進入仕途。

自薦制度通常針對的是已經步入仕途的官員,皇帝下旨需要人才的時候,這些有才能的官員就可以積極的報名,推薦自己。

有的時候,這也需要有上級領導的欣賞和推薦。推薦完自己之後,還需要進行相關的考試來選撥人才,在這一點上和科舉制度是非常相似的,這也在最大程度上的保證了公平性,避免權利對其進行干擾。

有的時候,皇帝會親自參加自薦制度中人才的考核以及選撥程序。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自薦制度的難度與科舉制度相比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的,這也是為官之人得到重用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蔭補制度相對於以上兩種制度來說,對於貴族們來說是更加有利的。

那些豪門貴族家的子弟雖然不能隨心所欲的進入官場,但是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卻是多了很多門路和捷徑。

這樣做的目的也在於籠絡朝廷官員,是他們更加衷心的輔佐帝王,全身心的為皇帝服務。

從以上所說的我們其實不難看出,在宋朝成為文官有很多種途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是最為公平的一種方法還是通過考試進行相關的選拔,這讓很多寒門學子充滿了希望。

尤其是當時的宋朝重視教育,而且科舉錄取名額,相比於唐朝有所增加。在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期,曾多次恩科,每次錄取百餘人,他在位的二十多年內,錄取的進士人數就有上千。

整個宋朝科舉錄取的進士人數,遠高於唐朝,還有其他的制度,與科舉制度相輔相成,使得當時文官的隊伍日益壯大。

三、自在悠然,文官當道的政治保護

我們不難看出,在當時的宋朝,文官具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不僅僅是因為很多的學子希望能夠通過成文文官來實現自己內心的報復,大展宏圖,為國家做出貢獻。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當你成為了一個文官之後,你不僅僅可以得到大家的尊敬、推崇,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文官的待遇還是日常優越、自在的。

雖然這樣低下的工作效率使得宋朝末期出現了冗官的現象,但是對於文官自身來說,這份差事還是相當悠閒自在的。在宋朝重視文官制度的影響之下,皇帝們往往不會對文官們發脾氣,通常情況下也不會怪罪他們。

宋太祖趙匡胤還下令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為人熟知的“勒石三戒”,希望文官制度在後世能夠繼續發展壯大。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他還規定的不能殺死士大夫,自然而然的,文官也成為了保護的對象。縱觀整個大宋的歷史,幾乎沒有文官被處死。

當時在宋朝有一位文官叫做蒲宗孟,他的日常生活非常的驕奢淫逸,而且沒有一點仁義之心,殘忍至極。

雖然他的行為舉止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屢次遭到彈劾,但是並沒有受到懲罰,因此他的行為愈發放肆,這也是與當時對於文官過分的保護所導致的,連皇帝都不敢隨意對文官進行懲罰。

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這個人,對於旁人都處於非常戒備的防備狀態,他即使非常重用文官,也沒有給文官太多的權利。

為了防止文官掌握大量的權利,當時招聘了非常多的文官,這樣一來,分配給每個文官任務更加的細緻,任務量相比較而言也更加的輕鬆。

日常的生活有保障,工作任務也比較輕鬆,還能得到社會百姓的認同。


回溯史河


從唐朝末年開始,歷經五代十國,直至宋太祖建立宋朝,期間建立了數不清的地方藩鎮政權,政權交替之迅速,令人歎為觀止。不管是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還是宋太宗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都是為了鞏固皇權,維護自己的統治。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在趙宋皇帝看來,威脅主要是來自於帶兵的將領,因此防範武將就是一切問題的核心,一切任務中的首要任務。但是緊靠皇帝自己是無法完成國家的治理的,因此當武將逐漸退出中央權力的核心之後,必然要選擇一股勢力來進入權力中樞,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而宋朝選擇的則是文官集團。因為,不管文官的權力多大,只要沒有兵權,就造不了反,就不會威脅皇權的統治。

那麼,宋朝文官集團是如何掌握權力的?

一,宋朝文官集團的崛起始於宋太祖的“勒石三戒”,其中有一條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就變相的保護了文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為文人的崛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隨著趙宋政權的建立,隨著趙宋對武人集團的壓制,武人集團退出權力中心後出現了較多的權力空缺,大量的文人的加入使得文人在國家權力的比重中迅速上升,為文人集團的崛起提供了機會。

三,科舉制度是對文人集團的崛起最重要保障。比如說在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的龍飛榜進士科考試中,太宗錄取進士109人;北宋嘉佑二年龍虎榜,號稱為千年科舉制最閃耀的一榜,蘇軾、蘇轍、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均在這一榜中,這些人對後世的影響之廣,橫跨了文學、思想、政治乃至軍事多個領域,將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的繁華推向了巔峰,甚至深深的影響了後世中華文明的發展基調。因此,三年一次科舉制的為文人集團的世襲罔替、繼往開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使得文人集團的權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四,文官對國家各方面權力的滲透比較徹底。當然,這個是皇權的統治者縱容的情況下出現的。比如說,宋朝外出領兵作戰的經常是文人,文人都已經把武將的權力握在了手中,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了?

五,隨著文官集團的權力逐漸增大,漸漸的實現了對皇權的架空。自趙宋開始與文官集團共享權力,皇帝的權威性就大大下降了。既然君權不再那麼神聖,那麼皇帝的決策也就並不一定是上天意志的體現,因此也有可能出錯,因此文臣也就可以依據自己的看法對皇帝提出批評,對皇帝的政策提出反對的意見,甚至直接駁回皇帝的決策。而且文官集團的壯大,更加強了文臣堅持自身看法的底氣。

六,優渥的俸祿、福利,使得宋朝對官位的追逐趨之若鶩,官員素質的稂莠不齊使得官官相護、結成朋黨、官商結合等變為現實,為文人集團穩固權力提供了進一步保障。

七,宋朝官員的升遷其實是相當簡單的,不用你有什麼特殊的政績,只要不出錯,做官年限到了,基本都能得到升遷,實在是太幸福了。

總的來說,文官崛起既是當時歷史環境的的必然,也是趙宋皇帝的選擇,當然離不開各項制度的保障,也離不開文人的罔替接續、自身努力,使得文人的權力在歷史的走向中不斷髮展、壯大,最終甚至到了堪與皇權相持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