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性,一直以来都处于附属的地位,要么被「婚姻」安排,要么被「爱情」支配。但随着性革命的发生,中国人的性开始变得越来越独立了。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开放式关系,更「安全」

晴雪是个大城市的女孩儿,家庭环境不错,爸妈是开放的教育方式,不怎么去管她。父母之间也相互不干涉对方,都给对方充分的自由。

她和一个外地的男生建立了开放式的关系。当时男生在国外留学,在国外和国内各有一个女朋友,而晴雪也有男朋友。两个人都很清楚这些情况,不需要遮掩。「只要我俩在一块儿高兴,只要他能陪着我,我管谁给他打电话,谁给他发短信呢。」

没想到的是,这种相互约束更少的关系反而是最稳定的。「后来我也分手了,他也分手了。但是,我们俩还是没在一起,我也找了个新的,他也找了个新的。反而发现我们俩好像在一起时间比较长,而且也不用换或者不换,最多可能他不想联系我了就不联系我了,我不想联系他了就不联系他了。反正就是不可能在一起。因为知道不可能,所以不难过,也不伤心,也不会做出努力非要跟他在一块儿。」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晴雪觉得爱情有可能真的不存在,「我估计这事儿也不靠谱。但是我现在,就尽量让自己不喜欢别人,这样安全。」如果投入到一段感情当中,她认为会更容易受到伤害。她就在那儿想:「他怎么还不给我打电话呀?他现在怎么样呀?」她觉得自己被别人控制了,而别人又不受她控制,所以她就进入了一种无力的状态,她不希望这样。

晴雪有很多能够发展为恋爱关系或开放式关系的潜在交往对象,也就是「备胎」。「我觉得备胎多一点儿,不管有什么事,自己也好受一点。我觉得,我分手之后,肯定也不会太难受啊,反正后备力量那么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是,你会觉得晴雪已经很开放了,但是反而在「性」方面,她还是被动的。只要男性提出要求,她不反感,稍微有点儿感觉,她就能接受。但她从来没有主动去提出过要求。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工作比婚姻靠谱,但婚姻比工作重要。」她觉得婚姻是「女人第一大事业」。她倾向于把婚姻和爱情理解为一种位置,这个位置很重要,至于谁来占据这个位置则不那么重要。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如果只有性,人和动物有什么差别?

思瑗是绝对爱情至上的那类姑娘。「人脑子里不能完全想性,那就成了纯动物了。人和动物唯一的区别就是,人有情感,动物没有。人是性爱加爱情,才是情爱。动物是纯粹的性爱。」

思瑗有一个比她大14岁的男朋友。男友有家室,很富有,而且性经历非常丰富。这给了她前所未有的性快感,是她之前的初恋男友所不能比的。思瑗无法让自己不去喜欢他。

但是理性又告诉她,她不能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他老婆是癌症,没有那种生活,子宫什么的都切除了,随时会有癌细胞转移。我不能天天盼人死啊,这个太坏了,我不能这样做。等个3、4年吧。如果没有结果,我就随便找个人结婚。」思瑗是被「爱情」拽入这段情感的,她很无奈,能做的只有等待。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正在发生的性革命

我今年39岁,出生在河南的农村。小时候为了减轻家庭的压力,被迫去了中等师范专科学校。但我还是铆足了劲学习,一心想通过保送生考试上大学,最后终于得偿所愿。后来,我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和博士,跟着潘绥铭教授研究「性」。这才是我自己的选择。

潘老师认为,在中国社会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性和爱情的关系。他在很多研究中都考察过这个问题,包括几次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问卷调查。但他认为还不够。问卷调查尽管重要,但是它不能说明所有问题。我们必须要去倾听「过日子」的普通人发出的声音。

所以我这个研究,是基于50多个普通人的深度访谈,被访者的年龄在19到41岁之间,都受过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这类「知识青年」对性和爱情之间的断裂更加敏感。我想看看,普通人是如何理解「性」与「爱」的关系的,他们又是如何实践的。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性、爱、婚的分裂

「性、爱、婚」这三者的统一是非常主流的看法,但在中国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整体上看的话,「浪漫爱情」并不存在。潘绥铭老师提出,那时夫妻之间更多的是「夫妻恩爱」,「恩」还排在「爱」的前面,和现在所说的「爱情」是很不一样的。性是默认会发生在婚姻之中的。婚外性并不罕见,也没有被看成是一个问题。

五四之后,这三者的关系就变了。随着西方浪漫爱情观念的传入,自由恋爱成了婚姻的基础。这三者的顺序变为,有了爱情才有婚姻,然后才有性。性,一直处于附属的地位,人们倾向于寻找一个更高位置的原则,并根据它来安排「性」。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爱情成为性的最后信仰

就像潘绥铭老师说的,其实在目前,抑制着「性自由」的思想力量,既不是孔孟之道,也不是精神文明,而是爱情,是从五四以来就一直深深植入中国人心中的浪漫情爱。自从1991年开始,潘老师做了6次中国大学生的性关系与性行为的调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提问就是:「在性方面,无论你现在做到了哪一步,你为什么没有继续做下去?究竟是什么阻止了你?」答案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双方的感情还没到那一步」;也就是说,爱情还不足够。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1世纪,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仍然占据主流。像我这本书中的案例,对思瑗而言,指导她们行为的,并不是所谓的「正当」关系,她们更加看重「有没有爱情」。

对爱情的绝望和幻灭,促成了一些人的性开放。在我的书中,有一个叫筱清的女孩。她的初恋男友出于所谓的江湖哥们义气,把她让给了所谓的「大哥」,并且彻底斩断了和她的联络。在等了几年之后,因为感到复合无望,筱清与一个刚刚认识一周并且只见过两面的男孩发生了性行为。事后,她一度想得很开,觉得性和吃饭没有区别。但之后,她又回到了保守状态,觉得性不仅应该发生在爱情之内,而且只有在碰到让她「特别心动」的人之后才可以。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晴雪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她之所以围绕「感觉」来安排自己的性生活,实在是因为爱情的幻灭,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而这样一来,关系和性就失去了排他性,从而导致开放式关系的诞生。2006年,我在博客上搜索以「性与爱」或者「爱与性」为昵称的博主,发现只有18个。而这个数字在2018年,变为了861个。由此可见,性与爱的关系已经成了大家日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选择。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守旧者」的自我辩护:传统的不是我,是男性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守旧者」也开始有压力了。冬葑和檀香就是两个典型。她们拒绝婚前性行为,但又担心被人看成「守旧」和「老套」。冬葑一直在强调,她是一个特别特别理性的人。「处女情结」那一套传统的观念在她看来已经过时。她花了40分钟跟我讲,性可能带来的疾病风险和怀孕的风险。

檀香是基于一种理性的计算。她说并不是自己老土,而是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男性还都这样想。如果她不是处女了,她将来能找到如意郎君的概率就小了。她怕的是吃亏,「第一次」性经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性资本。但是冬葑和檀香都没有思考的是,她们为什么要去屈就于男生的处女情节,为什么要去配合男生。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女性的「性革命」才刚刚开始

在做访谈的时候,我一直在努力达成性别均衡。50多个访谈对象,男性只比女性少了几个而已。但是成书后我发现,女性的故事非常突出,男性只是寥寥数语。我也在思考,为什么男性的资料没有引起我的关注?

在「性的快乐」一章中,其实提到了「蔚沅」这个男性个案,他具有非常丰富的性经验,不仅有很多的性伴侣,而且性伴侣的类型很多,既有具有一定情感基础的「婚外情」对象,也有「小姐」,还有网友这种「一夜情」对象。女性在脱离爱情发生性行为时,自己是非常矛盾的。但是在蔚沅身上看不到这种矛盾。他分享起性经验时,侃侃而谈、兴致勃勃、充满自信甚至自豪,流露出一种「舒适自在」。

这种对比颇有深意。这本书之所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女性身上,恰恰是因为女性在性革命进程中受到的牵绊和限制更多。哪怕是追求开放式关系的晴雪,也未曾明确主动地要求欲望的满足,而是被动地等待男性的邀约和提议。相对而言,男性的性革命进行得更彻底。男性能够接受自己的性探险,但却难以接受伴侣的性探险。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我的书记录了当下中国知识青年的性爱观念。总体上看,爱情依然是人们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但已经有一些人不再信奉它了。「一夜情」这种临时、偶发的性行为方式的出现,便是性爱分离的证据。他们用更直接的方式去追求性快乐。不仅是男性,女性也可以在爱情、婚姻、商业性交易之外,获得性的满足。

性变得越来越独立,甚至可以去左右或安排其他的东西。比如,「无性婚姻」开始拿出来讨论了。人们对「性福」越发强调了,性生活质量成为婚姻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私人生活之外,性还在渗透并塑造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比如性治疗、性玩具的发展等。

中国性爱大调查:每3个丈夫便有1个曾出轨有婚前性行为人数暴升

潘绥铭老师曾在课堂上预言过爱情信仰的崩塌,情感在性的社会关系中依旧扮演重要角色,但当代青年已不再遵循以婚姻为中心的传统性秩序,开始积极地追求性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