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内黄乡镇——六村乡

六村是一个深深打上移民烙印的地方。明初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的移民,以姓取村名,“桑村”就以姓为名就有了张桑村、郭桑村、杨桑村,“邢固”有以姓为名就有了温邢固、刘邢固、马邢固等。

河南内黄乡镇——六村乡

六(lù)村的前身应该是“陆村”,“陆”是大写的“六”,明初穆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到此地,分居六村一带相距较近的6个自然村,故名“穆家”六村,后演变为六村。大概古人把大写“陆”(liù)和“陆”(lù)地的“陆”读音混为一谈,就沿称下来。六村乡里“六村”多,全乡共有穆六村、焦六村、代六村、陈六村、袁六村、北六村六个六村,而乡政府机关驻地就在穆六村。六个六村中,只有穆六村、陈六村、袁六村、陈六村都是以姓为名,和村名相一致的姓氏占了村民的大部分,但焦六村里村民不姓焦,李姓居多,北六村里村民不姓北,梁姓、邵姓居多,究其原因,焦六村以前应该是有焦姓的,大概后来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焦姓淡出了焦六村的生活圈,北六村里大概姓氏很杂,而且势均力敌,形成不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局面,以哪一姓为名都有纷争,只好统称北六村。

河南内黄乡镇——六村乡

六村是革命老区,说起六村乡不能不说一下六村乡的“红色村庄”千口村。千口村原名为“迁口”,取迁来之民傍河口定居之意,后为书写方便,渐变为“千口”。抗日战争时期,千口村为冀鲁豫沙区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印迹。千口村有多个“第一”,这里出了内黄县第一个共产党员赵纪彬;成立了沙区最早的中共党支部;在全县又第一个成立了高级农业社。2015年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千口村105岁高龄的刘汉生是第一个接受纪念章的抗日老战士。

河南内黄乡镇——六村乡

1941年,日寇对沙区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在千口村牌坊胡同驻扎了第一混成旅团司令部。敌人把千余名群众赶到南河坡碱庵子处,骑马在人群中横窜,而后又用机枪扫射。后来,敌人又从南沙窝搜捕逃难群众3000多名,用机枪扫射。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千口村被杀125人,死绝12户,房屋被烧1350间,被抢牲口142头,枣树被砍3349棵……千口村五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六村乡保存最好、最古老的房子是千口村的293号,是清光绪年间的老宅,被当地村民俗称“蓝砖泥鳅缝”,据说只有高水平的匠人才能做出这样的活计,房门头上雕有石刻莲花,雕工精美,形态逼真。因为当时被日军占用为司令部驻地,老屋才得以保存下来。

六村与黄河也有割不断的天然联系,黄河走了,留下了茫茫的黄沙,留下了如今境内的硝河故道。为解决六村乡硝河坡的缺水问题,内黄县在六村实施了硝河坡调蓄工程,利用多线引水解决水源问题,在建设硝河坡调蓄工程的同时,实行“长藤结瓜”、渠塘并蓄的蓄水模式,在上游规划了两处调蓄工程,即河湖调蓄工程及森林公园调蓄工程。在下游也规划了杏园调蓄工程和帝湖调蓄工程,增加了蓄水途径。

河南内黄乡镇——六村乡

六村乡赵庄湿地就是“引黄入内”补源工程在六村乡赵庄闸附近形成的水库。如今的赵庄湿地是岸线平缓,草木茂盛,湖里水质清澈,鱼儿成群,生态良好,蓝天碧水,环境优美,成了内黄人民一处舒缓心情、休闲、避暑的胜地。

河南内黄乡镇——六村乡

六村乡,历史文化深厚。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黄县农民革命起义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风沙碑、豫北战役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刘邢固革命烈士纪念碑、农民夜校旧址、刘邢固四分区被服厂旧址等,以及千年古枣园。千年古枣园占地面积500亩,树龄大多在1000年以上,树围平均170厘米。古枣树树冠开张,树势雄伟,虬髯盘旋,傲肩比邻,凸现内黄历史沧桑,展现内黄文化底蕴,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河南内黄乡镇——六村乡

六村是尖椒之乡,是内黄县第一个种植尖椒的乡镇。尖椒产业如今已成为六村人民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这火红的辣椒不但红遍了六村大地,更红满了六村人民的口袋,富裕了六村人民的生活。

河南内黄乡镇——六村乡

六村乡,被市政府命名为“优质尖椒特色乡镇”。随着尖椒生产规模的扩大,该乡形成了2公里长,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有门店220间,固定交易服务人员1600余人的豫北最大的尖椒批发交易市场。

河南内黄乡镇——六村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