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劉關張,誰知曹操與他的兩位至交?


都說劉關張,誰知曹操與他的兩位至交?


東漢末年,關東群雄奮起結為討董聯盟。風雲起伏之時,胸懷大志的曹操現在卻無兵馬,也無官職。正在此時,有一個人鼎力相助。

張邈年少卻豪富,常救扶別人,被評為“八廚”之一。

三人行必有我師

張邈早在年少時便與曹操、袁紹為友。三人中,袁紹地位最高;張邈是天下名士;而曹操是名聲不佳。但地位差別並不影響他們的交情,直到事發。

袁紹與張邈在討董時矛盾發生。

張邈是益友,常對朋友的不足直指其害。在這三人中,他就常常直言得失。三人年少時,張邈為人為曹操和袁紹欣賞。但人是善變的,身份與地位改變時,更是如此。

隨著三人漸長,各有成就,在討董時有些人已經心胸不同。

討董聯盟,袁、曹、張皆在其中,但袁紹貴為盟主。袁紹出身高貴,為天下諸侯領袖,難免有驕矜。《三國志》:“袁紹既為盟主,有驕矜色,邈正議責紹。”據此,張邈也是擺不清身份,私下時是朋友,張邈說可以。但當面豈能指其過失。

張邈犯錯,袁紹心狠,容不得益友了。《三國志》:“紹使太祖殺邈,太祖不聽,責紹曰:‘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

袁紹與張邈斷交成敵。

張邈叛曹

張邈與曹操的友誼是極真:

一是討董時,曹操兵僅數千。張邈擔心曹操安危,便韂茲率兵與曹操同行。《三國志》:“汴水之戰,邈遣韂茲將兵隨太祖。”

二是袁紹殺張邈,曹操直接拒絕,並指責袁紹。

三是曹操征討徐州陶謙時,對家人說:“我若不還,往依孟卓。”曹操可以將全家託付給張邈。

這是何等友誼,如若沒有後面反目成仇的事,應是流芳美談。

張邈叛曹,其實還怪袁本初。知道袁紹命曹操殺自己後,張邈每日擔憂。張邈還是害怕曹操終究會殺了自己。

在憂慮下,張邈決定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毅然叛變,將兗州整個掀翻:“郡縣皆應,唯鄄城、東阿、範為太祖守。”

曹操痛恨張邈的背叛,欲親手殺之。曹操緊急回軍,兩年才平定兗州。憤怒的曹操將張邈的弟弟滅門。張邈大勢已去,被麾下小兵殺害。《三國志》:“邈詣袁術請救未至,自為其兵所殺。”

信賴深,仇很深。如果張邈不叛,定是曹魏社稷重臣,但歷史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