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初心——紅色檔案背後的故事】胡耀邦:一封特殊“家書”裡的好家風

【紅色檔案】 

1961年1月,胡耀邦寫給家鄉瀏陽縣文家市公社金星大隊黨支部書記龔光繁的信。(照片由湖南省檔案館提供)

附在信後的一張清單。(照片由湖南省檔案館提供)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晗 通訊員 王茜

【檔案故事】

“去年七月帶來:茶油15斤,每斤0.54元,共8.1元;豆子10斤,每斤0.1元,共1元;油餅60個,每個0.08元,共4.8元;燻魚20斤,每斤0.7元,共14元;一共27.9元。交胡耀福帶回,務必退回公社。胡耀邦,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這一張清單,被附在一封特殊的“家書”後面。這封“家書”的字裡行間看起來“不通人情”,卻處處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剛直不阿與坦蕩無私的品性,而後面附著的清單,廉潔自律的背後,更包含著對家鄉百姓勞作的體恤之情。

11月上旬,記者來到胡耀邦同志紀念館,在紀念館二樓“風範長存”展示區,看到了這封特殊的“家書”——1961年1月,胡耀邦同志寫給家鄉瀏陽縣文家市公社金星大隊黨支部書記龔光繁的信。對於這封特殊“家書”,講解員向參觀者講述起一段故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正值國家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胡耀邦同志老家文家市公社金星大隊想要修建一座小型水庫,用來灌溉及水力發電。由於當時物資緊張,湖南買不到發電機等器材,於是大隊委託胡耀邦同志的胞兄胡耀福和堂兄胡耀簡上京求助胡耀邦同志。胡耀福計劃上京求助的同時,帶上兒子胡德資順便看望在京養老的母親和弟弟一家。大隊和胡耀福都覺得,總不好什麼東西都不帶就去看望人家。大隊按照家鄉的傳統習俗讓耀福和耀簡帶些冬筍、芋頭等土特產,表示一下家鄉父老鄉親的心意。

到了胡耀邦家後,胡耀福和胡耀簡向他說了家鄉大隊領導的託付和請求。胡耀邦表示,修水庫發電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應該幫忙買發電機。但是,他對送土特產這件事非常生氣,認為這些土特產是社員用勞力生產出來的東西,在現在這種困難時期,是大家要拿出來頂糧食的。但是已經送來了,退回又不方便,胡耀邦便按這些土特產的價值計算,退回24元,交胡耀簡帶回大隊。

胡耀邦又問了胡耀福,往來的車費誰出的,耀福說,是大隊出的,因為這次進京,是辦公事,可以報銷。但是胡耀邦不這麼認為,他說,這是用公共積累給某些幹部和社員外出作路費,這是違反中央政策的。“如果社員要追查這些事,你們是負不起這種責任的啊!請你們黨支部認真議議這件事。一切違反財政開支的事,萬萬做不得。做了,就是犯了政治錯誤。”

胡耀福還對胡耀邦同志說,希望把自己的兒子胡德資放在耀邦身邊讀書,耀邦不同意,耀福不服氣,一再請老母親向耀邦求情。耀邦表示,現在一切城市都在壓縮人口,這是中央的政策,“我們這些人更應該以身作則遵守這個政策。”耀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即使母親一再勸說,他還是不答應將德資留下。

胡耀邦就上述事情,給家鄉金星大隊黨支部書記龔光繁同志及大隊黨支部寫了一封信和一張便條,託哥哥們帶回。在信中,耀邦同志給家鄉黨組織提希望,講道理,語重心長地說:“請求公社和你們一定要堅決勸止我哥哥、妹妹和一切親屬來我這裡”“一萬次請求你們,今後再不許送什麼東西來了”……胡耀邦又將上一年七月份收到的農產品一條條列舉,按照產品在家鄉的價值,共折算成27.9元,交胡耀福帶回,退給公社。

胡耀邦不僅不讓自己的哥哥們“走後門”,對自己的兒女更是嚴格。1982年,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便召集家庭會議,他說:“今後不管什麼情況下,千萬不要以為天恩祖德,千萬不要忘乎所以。如果你們中有任何人出了問題,只能是自己負責。我是不會講情面的。”胡耀邦任職期間,四個子女自覺做到“四不”:一不幹政,二不要官,三不經商,四不出國。自覺地維護父親的形象,保護黨的聲譽,這也是耀邦同志的清正廉潔家風最好的體現。

如今,前往胡耀邦同志紀念館參觀瞻仰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中,有朝氣蓬勃的中學生,集中開展研學活動;也有佩戴黨徽的青年黨員,重溫入黨誓詞、回望初心使命。胡耀邦同志紀念館副館長鄒周超向記者介紹,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這一封特殊的“家書”,除了日常展陳,紀念館還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求,將家書背後的故事廣泛運用於現場教學、講座、黨課中,讓更多人從耀邦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