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適合指揮的將領有6人,為什麼不考慮劉伯承?

朝鮮戰爭爆發後,黨中央決定抗美援朝,這就面臨著,誰來做這個"領頭羊"。

劉伯承是開國十大元帥中最後一個離世的,他在軍事生涯中的豐功偉績僅次於朱德。年輕時,劉伯承曾到蘇聯學習軍事,四年後學成歸來。

用一個詞語總結劉伯承的指揮風格就是"膽大心細"。1947年,劉伯承率領軍隊挺進大別山,在淮河一帶是敵人,突然為追了上來,此時大戰在即,面對這種局面,馬上渡河才是明智之舉,但是,就在這事上猶的水突然湍急起來,這時冒然前行,估計還未交戰,軍隊就會傷亡慘重。只能靠船渡河,但船隻的數量不僅少,船隻的體型也小。劉伯承率領的是三個旅的兵力,此舉顯然不是最佳選擇,背水一戰,如果戰敗,後果無法承擔。

抗美援朝適合指揮的將領有6人,為什麼不考慮劉伯承?

此時劉伯承心連問三個問題,河水是否真的不能徒步?河水是否深度都一樣?勘測的士兵報告的結果是否屬實?在得到全部的肯定回答後,劉伯承與鄧小平,李達商討後,心懷疑慮先率領一部分士兵渡河,行進過程中,他拿出了竹竿,不停地試探河水的深度。等到河中央的時候,劉伯承發現水位並不是很深,於是立刻命令部隊架橋。就這樣成功轉移了所有部隊,避免了傷亡慘重。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次,一位參謀給劉伯承送作戰地圖審閱。劉伯承看完後,發現地圖上一座普通縣城的位置不對,就問了參謀一個與地圖無關的問題。他問這位參謀,"你每天走過的閣樓樓梯有多少級?"面對這個看似簡單卻又不知答案的問題,參謀愣住了,還沒等回過神來,劉伯承就說明了為何要這樣問,人看事物往往總會忽略最基礎的東西,作為一個參謀,需要熟知地形、地物,但不能自以為熟悉就忽略了其他東西。

抗美援朝適合指揮的將領有6人,為什麼不考慮劉伯承?

劉伯承的心細,每次都成為了扭轉戰局的關鍵,也正是他的心細讓軍隊轉危為安。還有一次,早起巡查的劉伯承在路上遇到了一個老農,和老農交談了三言兩語,聽到蘭東說有人把棗樹都砍了取木材,劉伯承立刻警惕起來,立刻想到了附近有國軍,因為共產黨是不會拿人民的一針一線的。然後他快速轉移了部隊,就是這次即時的轉移,才讓軍隊避免了大規模的傷亡。

劉伯承在參與無數次戰役後,身負重傷,甚至失去了一隻眼睛。1950年劉伯承的工作重心在收復西藏上,在成功收復西藏後,工作重心又就放在了軍事學院上,為培養出具有軍事才能的學子嘔心瀝血。

抗美援朝適合指揮的將領有6人,為什麼不考慮劉伯承?

那時恰逢抗美援朝,於是在選坑美援朝大兵團的指揮時,劉伯承並沒有在考慮範圍之內。

其他指揮人選中,徐向前在經歷太原戰役後,身體就染上了疾病,在悲痛折磨下,依舊投身到戰役中,先是在淮南戰役中屢建奇功,又在西昌戰役中創下輝煌戰績。這時的徐向前身體早就透支了,黨中央決定讓他休養生息。

抗美援朝適合指揮的將領有6人,為什麼不考慮劉伯承?

林彪其實是最心儀的人選,一方面林彪參與過東北的戰役,對東北地形最為熟悉。另一方面林彪擅長大兵團的指揮。只是林彪在一開始他並不支持出兵抗美援朝,就算美國的飛機都挑釁到了東北邊界,林彪也只是決定出兵壓制防禦,而不是主動攻擊。林彪一直覺得剛剛結束解放戰爭的中國,如果決定抗美援朝,那將會是再一次深陷沼澤,不只是損耗中國的元氣,更有可能讓中國經濟在倒退十幾年。

抗美援朝適合指揮的將領有6人,為什麼不考慮劉伯承?

最終因為林彪身體也出現了問題,黨中央徹底斷了讓林彪當大兵團指揮的念頭。其他大將陳賡、粟裕也因身體狀況無法完全勝任這次的職責。

後來,在討論是否出兵援助朝鮮的大會上,彭德懷主動站了出來。他的想法站在毛主席一邊。他認為出兵是必須的,不出兵等美軍佔領東北,問題會更加複雜。他堅定的態度感染了所有黨領導 就這樣彭德懷成為了抗美援朝大兵團的指揮,奔赴朝鮮戰場,贏得了無數次的戰役,帶領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成為了朝鮮人民心裡的一道光。

事實上也證明了黨中央的決策是正確的,彭德懷老總的指揮才能是突出的,最終我們戰勝了美軍,為朝鮮人民贏得了勝利,同樣捍衛住了我們的祖國。

抗美援朝適合指揮的將領有6人,為什麼不考慮劉伯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