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提要

上古時代居住在川江的先民,或從落葉浮於水中得到啟發,或遭遇洪水,意外抓獲水中漂木而獲生,久而久之,意識到樹木在水上漂浮不沉,便試著附木渡水。這便是最早的“航行”。先民們挖空樹幹做成獨木舟,川江有了最早的“船”。商代川江支流出現了一種陶舟,用作渡水工具。公元前約300多年的川江,隨著造船業的興起和發達,船和航行作為工具與手段,被運用於軍事之中。


英國冒險家租乘木船,探尋川江之旅


1859年,年僅21歲的英國青年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Archibald John Little),懷著與許多外國人一樣的“淘金夢”來到中國,先在香港一家德國人開的禪臣洋行從事品茶工作(即茶葉檢驗員),1862年到江西九江港開公司經商,1864年在上海設立德洋行,後來又與其兄弟合夥經商,躍入上海富商行列。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重慶曆史名人館為立德塑像紀念 陶靈 攝


作為商人的立德,血管裡流淌著崇尚冒險和探索的熱血,一直試圖駕駛輪船打開川江航道,抵達西部商都重慶,以此為集散地,把生意做到富裕且閉塞、落後的中國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因清政府“川江峽灘險阻,輪船萬不能行”為由,一直不同意闢為通商口岸,立德沒能如願。1876年,《煙臺條約》簽訂,規定“重慶府可由英國派員駐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第二年,英國首任駐寓官貝德祿抵渝。1881年,繼任駐寓官莊延岑和駐渝領事謝立三先後入川,他們遍遊西部川滇藏等地。這些事例讓立德看到希望,也躍躍欲試。

1883年農曆除夕的午夜,中年的立德終於踏上了川江航道的探險旅程。他先從上海乘坐輪船達到湖北武漢,然後僱用一隻木船行至湖北沙市,再重新僱租一種適合川江急流險灘行駛的小木船,3月15日到達川江終點港湖北宜昌,3月18日進入三峽,正式闖入川江。

開始比較順利,當木船行至西陵峽洩灘時,被激流衝向江心,拖著岸上的縴夫撞向岩石,釀成一死一傷的災難,立德第一次感受到了川江的兇險。途中,遇到城鎮和大的村落,立德都上岸和當地人交談,瞭解風俗、民情和商情。在青灘排隊等候拉縴過灘的空隙時間,立德由一個年輕的頭纖手陪著上岸散步,路遇小村落,頭纖手請立德講解眼前這些房屋的風水。立德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會說中國話,諳熟中國的人情世故,他根據自然條件和老百姓能接受的語言解說,結果風水最差的房屋卻是頭纖手的家。頭纖手事先沒有明說,是想聽聽這位洋人不偏不倚的意見。頭纖手的母親正擔憂家裡的風水,丈夫隨船死於急灘,這大兒子又被大商船裁減,現在做了拉船過灘的頭纖手,收入少又危險。立德知道老百姓把墓地和房屋風水看得無比重要,善意地建議頭纖手,在門口砌一道屏風,擋住來自上游吹走好運的風,然後趁年輕力壯,去大商船找份收入高的工作。頭纖手和他母親高興地接受了。

立德時常下船,跟隨縴夫一道在岸上行走。一天黃昏,在西陵峽中走著走著突然前面沒有了路,光滑的石壁上鑿著一行小孔,他根本爬不過去,縴夫們已輕易地翻過石壁走遠了,左邊是江,右邊是崖,這時夜幕已降臨,立德突然有一種絕望的感覺。幸虧一位縴夫回頭來找他,拉著他爬過了石壁。在奉節與雲陽交界的江岸上,立德迷路爬到了半山腰的一個懸崖邊,是船工發現了穿著白色法蘭絨衣服的他,才上去把他安全地帶下山來。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立德探尋川江租乘的木船在巫峽

在奉節西門外的沙灘上,立德看見一個煤球廠,工人在粉煤里加些黏土,摻水攪拌均勻後,捏做成一個個圓球形狀。川江沿途的岸邊,有很多做這種黏土煤球的小作坊,有的做成塊狀,有的做成蜂窩圓柱體。這些煤球和那些挖出來就是塊狀的無煙優質煤一起,用木船運往沙市一帶銷售。立德盤算,如果將來輪船開行川江,宜昌到奉節這段200多公里航道非常艱險,必須是大馬力航行,儲備的動力燃煤至此基本耗盡,正好這裡可以補充優質的塊煤,價格也十分便宜,每噸銀元約2元。

一路上,立德並不畏懼災難和險情,盡情領略高山峽谷的雄偉、險峻和幽深美景,白天拍照,每晚堅持寫日記,然後在港口交給郵差寄回英國,讓更多的人瞭解“對中國事物的準確描述”。

1883年4月7日下午,離開上海第59天,經過21天的川江航行,立德乘坐的小木帆船終於達到目的地重慶,停靠在東水門碼頭,然後他登岸坐上轎子,沿一道陡直的石梯進入市區,住在當時重慶最繁華的金融與商業街白象街。

這次旅行,立德在重慶一共遊歷了23天,1883年5月1日,搭乘一隻小貨船出川,返回武漢。第二年,他購置彝陵號小輪船一艘,開通漢口至宜昌客運航班,作好伺機進入川江的準備。

1888年,立德把這次探險的日記和照片結集,取名《穿越三峽》,在英國出版,引起巨大反響。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立德身穿中式服裝,站在隨行的救生紅船上留影。身後是他租乘的木帆船


利川輪一路艱辛,終於成功首航川江


1887年,立德回英國籌資1萬英鎊,組建川江輪船航運有限公司,打造了一艘取名“固陵”號的輪船,可載客502人,不遠萬里運抵上海,裝配完成後,1888年2月駛抵宜昌,擬開闢宜(昌)渝(重慶)輪運航線。英駐華公使同時照會清政府,要求為立德頒發航行執照。

川江沿岸的船主、船工、灘夫、碼頭力夫、造船水木匠,以及碼頭的貨倉、餐館、客棧,甚至漂游在港口的花船、賣唱的小筏子等等,數十萬民眾歷代靠木船運輸業生存,惟恐失去飯碗,聚集反對輪船航行川江。清政府因民怨沸騰,以“川江險狹,行輪必碰民船,須妥議章程,方可試行”為由,不同意給立德發放航行執照。英駐華公使見狀,也害怕“招致地方叛亂”,危及既得利益,勸立德暫緩川江行輪計劃,立德仍堅持入川。後來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出面調停,1889年5月達成協議:海關以12萬兩白銀高價購買立德的固陵輪和宜昌的碼頭,立德同意10年內不得駕輪船入川。固陵輪後又作價4萬兩白銀,賣給招商局,經營漢宜航線。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立德1887年購置的固陵號輪船,欲航行川江,因川江民眾阻止而擱淺

立德一直沒有放棄駕駛輪船,打開川江航道的願望。1891年,他在重慶開設商行,做起了桐油和豬鬃加工運銷生意,經常十分火爆,當時租用貨物運輸的木船最多時達80多隻。木船航行緩慢和載重噸位有限,更堅定了立德欲駕輪船行駛川江的想法。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的簽訂,立德認為實行願望的時機到了。這次他作了充分的準備,從英國聘請技術人員組成測量隊,實地勘察川江宜渝段,繪製航行圖,在航道上安設標杆、浮標作航行標誌。中國海關派技術顧問,指導整治因巖崩剛形成的大險灘雲陽興隆灘。根據航道勘察情況,立德花費1萬元,選定在上海工程公司建造了一艘船身為柚木的平底小輪船,適應灘多的川江航行。這艘輪船長16米多,寬3米餘,重10噸,外形和大小與普通木船沒什麼兩樣,根本看不出是輪船,只是船中部沒有木船都有的風帆桅杆。它的動力來自蒸汽機,用煤炭作燃料,俗稱“小火輪”,時速約18公里,諳熟中國文化的立德取《易經》中“利涉大川”其“履險如夷”之意,取船名“利川”號。

1898年2月15日,已經60歲的立德與妻子一道,在宜昌碼頭登上利川號輪,他親自任船長兼輪機長,駛向暗礁密佈、明巖林立、險灘急流的三峽天險及川江航道。宜昌府指派一艘炮船和一隻救生紅船護航,炮船配12名精壯官兵,救生船有水手6名。炮船和救生紅船都由利川輪拖帶前行,同時還拖有一隻補給船,裝載60噸備用燃煤。立德擔心通過大險灘時,當地灘夫拒絕幫助,還僱了10名候補船員,跟隨在補給船上。

正午12點,利川輪拖帶炮船、紅船和補給船起航,同時還拖了一艘送行船幾公里後,才解纜告別。利川輪很快進入西陵峽南津關的平靜水面,立德看到一切順利,把舵交給聘請的中國人舵手掌握,到船艙去休息一會兒。不料立德剛離開,這位舵手就馬上撞上一隻滿載乘客的渡船,幸運的只是渡船駕長落入水中,被救了起來,沒有其他傷亡和損失。以後的航行中,立德再沒有離開過駕駛臺甲板。利川輪第一天航行6小時,行駛近50公里。

第二天,利川輪行至崆嶺灘下時停了下來,僱請當地一位老灘師引航。老灘師上船後得知,這是一艘不用拉縴便可行駛的輪船,今後灘師、縴夫都要失業,當即不願幹了。護送利川輪的炮船上的官員,用盡種種辦法勸說,甚至威脅,老灘師才極不情願地幫利川輪引航,安全地駛過了崆嶺灘。隨後利川輪駛過牛肝馬肺峽,天色已暗下來,便停泊休息。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1898年3月9日,立德駕駛的利川號輪船首航川江,抵達重慶港

通過秭歸城下的叱灘時,航行速度很慢,正好遇上強勁的順風,利川輪便解開纜繩,讓拖帶的船隻自行揚帆上灘。可上了灘重新拖帶時,炮船的竹纜繩緊緊絞住了利川輪的車葉子(螺旋槳),不得不停靠在岸邊,忙了幾個小時都沒解開。一名船工自願冒險潛入水中,用斧頭砍斷了竹纜繩,才解了危。駛過巫山城上游的下馬灘後,前面是瞿塘峽的東入口,從峽裡衝出的江流十分猛烈,利川輪穿行在礁石中想躲開激流,不料被江流衝開,右邊的車葉子撞到暗礁上,有兩片銅質的車葉子被撞彎,無法修復,船速降慢了一些。

2月27日,利川輪行至雲陽興隆灘,這是因巖崩於1896年9月才新形成的險灘,灘下停泊了300多艘木船在卸貨“搬灘”。興隆灘北岸的水流稍平穩點,但水深只有1.2米多,以利川號輪的吃水根本過不了灘,當地灘師建議等一個月,桃花汛後再過灘。立德決定冒險過灘。為了減輕船的重量,首先卸下備用燃煤和物資,再僱用300名灘夫拉著利川輪上灘,其中200多名縴夫用三根纜繩在前面拉,為穩住船頭不偏向,另外幾十個縴夫用纜繩拴住船的右舷,與輪船成直角旁拉。剛開始,一根纜繩就被拉斷,還好,剩下的兩根很結實。利川號的輪機手是在長江下游僱請的,從沒見過川江灘險,十分害怕,中途一直想溜走,這時更畏難退縮,立德把唯一的一隻救生圈套在他身上,才讓他安下心來。經過12分鐘的努力,利川輪終於被拉上了興隆灘。

過了萬州城後,河道變得寬闊起來,但麻煩一路未斷。在萬州的航道中,炮船的竹纜繩再一次纏住利川輪車葉子,江中的沙石經常堵塞鍋爐的抽水泵,不得不改由人工加水,而且預備的燃煤也用完了,改用當地煤,船速降慢了一半。一天傍晚,在涪陵剪刀峽,利川輪的柚木船殼被尖利的礁石戳了個洞,洶湧的江水直灌艙內,兩岸都是陡峭的懸崖,無法馬上靠岸,船上的人驚慌起來。立德一邊沉著冷靜地指揮舵手,繼續前行,儘快開出峽口,一邊派船工盡力堵住漏洞。終於出了峽,月光下有一片沙灘,利川輪開過去,停在那裡過夜。船工們忙了一通宵,用棉花混合油灰,塞到裂縫中,再壓上棉被,然後用木板釘牢,早上8點時把破洞堵上了。舵手見出了這麼大的事故,害怕立德懲罰,趁靠岸修補的忙亂中悄悄跑了。這個時候,輪機手宣佈機器又不行了,立德簡直對是否能夠到達重慶,幾乎快要絕望了……

1898年3月9日,歷時22天,經過一路的艱辛,已經“遍體鱗傷”的利川輪終於到達重慶港朝天門碼頭,成為成功航行川江的第一艘輪船,開創了歷史先河。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利川輪的旅客和到港後上船參觀的客人


川江航運業的大幕,由中國人開啟


首航成功的利川輪太小,只有10多米長,毫無商業價值,立德積極著手籌備商業性航運,耗資8萬元,在英國瀘克來得(Clyde)船廠打造了肇通(Pioneer,又譯為先鋒)號商輪,船長54米多,寬9米多,重331噸,有1000匹馬力,時速近26公里,可載貨150噸,比利川輪大得多。這次立德聘請有航行經驗的英國人蒲蘭田為船長,1900年6月12日從宜昌開航上行,經過一些險灘時,把鋼纜繩拴錨在灘上的岩石上,用肇通輪上的人力絞盤,自行施絞上灘。在洩灘絞灘時,因船重水急,曾絞斷兩根鋼纜繩,耽誤了3天多航程。航行途中,還浪沉了兩隻木船。6月20日,經過8天航行,肇通輪抵達重慶,成為川江航行的第一艘商輪。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立德聘請蒲蘭田為船長,駕駛的川江第一艘商輪肇通號

立德的利川輪和肇通商輪首航川江成功,惹眼了其他外國商人。1900年12月27日早上7點整,一艘性能更優的德籍商輪瑞生號,滿載客貨從宜昌上行,中午12點左右到達崆嶺灘時,船底觸礁,12點50分完全沉沒,德籍船長布里臺格和20多名乘客遇難。一時間川江航運蒙上一層陰影,各國商輪望而卻步,同時又因各地義和團運動爆發,川江輪運還沒來得及正式興起,便沉寂了。立德的肇通輪首航後,也賣給英國海軍改作了軍艦。直到1909年10月,川江只有英國、法國、德國的多艘軍艦輪船航行,沒有一艘商輪。

1906年,英、法商人通過駐華大使向清政府提出,建造適合急流險灘航行的輪船,聯合成立航運公司,獲取川江航權。1907年3月剛任四川總督的趙爾巽,眼見川江航運權欲被外國人主宰,派勸業道(相當於主管農工商交通的廳長)周善培實地考察川江航道,邀請重慶各界紳商,發起成立官商合辦的川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08年2月9日獲清政府批准。這一年的11月5日,首駕輪船航行川江的英國商人兼探險家立德在英國去世。

川江輪船公司是川江上第一家商運輪船公司,也是中國人開辦的川江第一家輪船公司,初擬資本金銀20萬兩,實收11萬多兩,官佔四成、商佔六成,官股董事由重慶知府紐傳善、巴縣令廷繼和重慶火柴統銷委員張令傑擔任,商股推舉趙資生、李良諫、曾鼎勳、王澤為董事。公司聘請已來中國多年,熟悉川江航道的英國船長蒲蘭田為造船顧問,在英國訂購了一艘客貨商用輪船,取名蜀通號。這是一艘適合川江航行的雙螺旋槳拖輪,長35米,寬4.5米多,功率600匹馬力,時速25公里,可拖載重159噸的木駁船一隻,上有一等客艙12個、二等客艙68個和一些散艙。

1909年7月,輪船運抵上海江南船塢開始組裝,8月完工後,公司籌集的資金已全部用完,尚欠停靠躉船費和訂購的設備器具等費用銀1萬元,便邀請重慶商會曹潄珊、李裴知籌資合辦,推選曹潄珊任公司總經理,資金得以解決。蜀通輪開回重慶途中,在湖北宜昌時被湖廣總督陳夔龍以“有奪川楚木船生計”為由而扣留,並下令逮捕船上負責人,負責人卻早已聞訊回川。後經四川總督派員交涉,訂立輪木船免碰和碰損賠償章程18條,日限行百里,並在宜渝兩海關各繳納賠償民船押金銀1萬兩後,才予以放行。10月19日,蒲蘭田擔任船長,川江有名的灘師陳興發為領江(引航員),駕駛滿載貨物和旅客的蜀通號輪從宜昌出發,10天后安全駛抵重慶南岸獅子山碼頭,成為第一艘航行川江的中國人自營的商輪,重慶城的老百姓聞訊後傾城出動,站在岸邊觀看。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蜀通號駛抵重慶南岸獅子山碼頭,老百姓聞訊後傾城出動,站在岸邊觀看

1910年4月16日,蜀通輪正式經營宜渝航線,上行5至7天,下行2天多,每月平均往返兩次。當時運費高昂,客票頭等艙銀元90元,二等60元,三等30元,運一件棉紗從宜昌到重慶要白銀40兩。即使運價昂貴,因是川江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固定航期的班輪,客貨源充裕,還需預訂,一年後蜀通輪贏利銀4.7萬兩,利潤豐厚。川江輪船公司嚐到甜頭後,首先增加蜀通輪艙位,一等艙為25個、二等客艙為74個,同時籌資銀20萬兩,決定再建造一艘輪船。1913年再派蒲蘭田去英國,花費18萬兩白銀,訂購蜀亨號輪船,1914年5月30日駛抵重慶。蜀亨輪長63米,寬10米多,幾乎比蜀通輪大一倍,功率為2200匹馬力,比蜀通輪大三倍多,可載客400人,為當時川江一流的輪船,仍由蒲蘭田任船長。1921年、1923年,川江輪船公司又在江南船廠訂造新蜀通、蜀和號輪,至此,川江輪船公司真正拉開了川江航運業的大幕。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蜀亨號輪

談及川江航運業,不得不提一個很少被人提起的名字:葉在馥,造船專家、川江淺水輪設計的奠基人。他出生於廣東番禺,15歲時考入廣東黃埔水師學堂駕駛班,1909年被選隨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將領薩鎮冰赴英國留學。1914年,葉在馥被調至美國紐倫敦監造袁世凱政府訂購的潛艇,1915年考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軍艦設計與製造,1917年獲碩士學位後回國,由海軍部以差遣員名義派至江南造船所工作。

川江暗礁險灘叢生,自古行船艱難,剛通行輪船時,為了吃水淺,一般用輪船拖帶駁船裝運旅客和貨物,其性能存在很多缺點,而且每年冬季至第二年春季枯水期,將有近半年時間不能航行。葉在馥決心改進船型,設計出適應川江枯汛期航行的輪船,他帶領技術人員深入川江航道,反覆進行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數據,又對中外船廠的淺水輪船認真比較,在1919年設計出一艘結構輕、吃水淺、載重量大,枯水季節也能航行的客貨輪,取名“隆茂”號。江南造船所按圖於1920建造完成,船長約62米,寬9米多,功率3300匹馬力,時速25.5公里,枯水期可拉縴上灘,洪水期能自行衝上急流,打破了川江輪船枯水期不能航行的慣例。後來隆茂輪在航行中觸礁,碰壞了船頭部分,江南造船所為它設計製造了新的船首部分,加長船身,更換螺旋槳,作了很多的改進。

隆茂號輪是川江上航行的第一艘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輪船,各輪船公司紛紛向江南造船所照樣訂造。隨後,葉在馥根據隆茂號的航行情況,改進設計,研製出新型枯水輪船江南號,並隨船考察,獲取更多的航行數據和實際經驗。接著幾年內,有大來喜、峨眉、萬通、新蜀通等20餘艘適合川江航行的輪船,在江南造船所陸續問世,從而全面推動了川江航運業的迅猛發展。

122年前,川江上航行第一艘輪船

葉在馥先生

(原創作品,如有轉載,請標註作者陶靈。如有喜歡,請關注本號,謝謝!)

陶靈,男,工程師,主要從事川江人文研究。出版散文集《川江記憶》《川江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