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0年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什麼能得滿分?

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雖然很多人表示欣賞,但不可諱言,其缺點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就其寫作水平,還是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來看,第一位閱卷老師給出39分,確實是合理的。另外兩位老師給55分,也能夠理解。可是,浙江省高考語文閱卷組最終判定為滿分,則確實不妥。一篇詰屈聱牙而又沒有實質性內容的文章,的確稱不上優秀。當然,一個高中生能夠把那麼多生僻詞書寫正確,用對地方,也不容易。加上其相對較寬的知識面,在同齡人中也屬難得,因此適當給個高分也說得過去。

這篇作文可以給高分,但絕對配不上滿分。即便是閱卷組最後給了滿分,也不宜公開。將原文公開,又表示不希望廣大考生模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2020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題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座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很明確,題目的要求是討論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這是文章的基本立意。2020年07月11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刊載的《2020年高考暨7月選考科目試題評析》指出:高考浙江作文題重在“從縱向上思考‘個人與家庭、社會’的‘定位’……需要考生思考在未來發展之路上如何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如何解決期待中的‘落差’和角色上的‘錯位’。引導考生辯證地分析,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正確定位人生,在堅持自我的過程中,擔當起社會責任。”遺憾的是,這篇作文在主題立意上偏離了題目的要求。偏題了,起碼得減分吧!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開頭指出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對於個人的影響力減弱了,而作文題目要求思考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這個“期望”也並不只是“傳統”的觀念,也是現實的思潮。因為“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座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於是便產生了矛盾與衝突。《2020年高考暨7月選考科目命題思路》中指出,“‘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把學生拉進真實情境,讓他們直面亟須解決的典型任務——如何面對、處理好這一‘矛盾與衝突’——引導學生思考‘個體與家庭、社會’的人生話題。”如此看來,這篇作文明顯不太切題。

題目是讓談“落差”,而不是“有沒有落差”。“樹上的男爵”與“振翮”都是表達一種對超越性追求的嚮往,二者之間並非是對立的。在《樹上的男爵》這部小說中,“樹上的生活”與“地上的生活”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前者高於後者,象徵理想與精神。振翮的翮,就是指鳥的翅膀,振翮高飛,常用來形容人志向遠大,這同樣可以理解為一種理想層面的追求。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於古舊座標的約束,鍾情於在別處的芬芳。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而縱然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是一個病句。按照作者的意思,應該是想說“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前面的“熱忱”是對靈魂一詞的修飾,但令人不解的是,熱忱前面又加一個“懷揣”是什麼意思?一方面說“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對於個人的影響力減弱了”,一方面又說“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這又作何理解?要衝破傳統的束縛,又不能對過去的觀念加以批判,那又如何走向“樹上的生活”?作者到底是要對“虛無與達達主義”進行批判,還是反對簡單化的批評“家庭和傳統的錯誤”?“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這句純粹是廢話。“秩序的落差、錯位”意味著反秩序,當然不能成為越矩行為的張本。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雲也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社會與家庭暫且被我們把握為一個薄脊的符號客體,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尚缺乏體驗與閱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而這種偏見的傲慢更遠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這一段論述人的社會性。個人不能脫離家庭和社會,而很多人批評家庭和社會的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沒有充分地瞭解家庭和社會。這還是沒有明確“落差”的問題,更多的是觀念的灌輸:你之所以對現實社會與家庭感到不適,是因為有“偏見的傲慢”。這個不就是以於大師為代表的心靈雞湯的路數嗎?——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社會環境,都不要抱怨,要多從自身找原因,要學會逆來順受!可問題是你跑題了,而且與開頭的拽文也對不上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對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與家庭與社會對接中塑型的動態過程。而我們的底料便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倘若我們在對過往借韋伯之言“祓魅”後,又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賦魅”,那麼在丟失外界預期的同時,未嘗也不是丟了自我。

這一段仍然是論述個人不能脫離家庭和社會,強調人世俗性的一面,即便是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也並沒有完全去除世俗生活的實踐。作者只是說丟失自我的原因,是由於自我的“賦魅”,殊不知自我丟失正是題目中所提到的“落差”。

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覘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價,其對批判投誠中的反智傾向。在尼采的觀念中,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揹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重複”洵不能成立。何況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這一段不知道主旨是要討論什麼?一方面強調一味迎合家庭和社會的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又論證不能“略去揹負前人遺產的過程”。段後引用的礦工詩人陳年喜的例子,更是不知所云,邏輯混亂。

藍圖上的落差終歸只是理念上的區分,在實踐場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在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既不可否認原生的家庭性與社會性,又承認自己的圖景有輕狂的失真,不妨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用不被禁錮的頭腦去體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與風帆,並效維特根斯坦之言,對無法言說之事保持沉默。

“藍圖上的落差”,有明顯的表達錯誤。“落差”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了參照才能體現出來。只講藍圖而沒有對比,哪來的落差?因此,其後的“分野”也不能成立。“承認自己的圖景有輕狂的失真”,圖景可以失真,但說是“輕狂”則不夠準確了。

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個體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卻又不拘泥於所謂“遺世獨立”的單向度形象。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範式。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

結尾部分應該是要昇華主題了,因此談到了“超越”,卻又說“不拘泥於所謂‘遺世獨立’的單向度形象”,意思是要與世俯仰。這哪裡是“生活在樹上”的柯西莫,分明是“淈其泥而揚其波”的漁父嘛!

這篇作文出現了審題偏差,通篇看來,其論證邏輯也是混亂的。雖然引用了大量晦澀的哲學觀概念,但這隻會阻礙讀者對於文章本身的理解,並不能反映作者的深刻。晦澀跟高深不是一回事,堆砌概念也不意味著深刻。恰恰相反,深刻的道理,往往都是用簡單平實的語言表達出來的。

從高考作文試題的考查要求和試卷評分指導標準來看,這篇作文也絕對不能是滿分。

根據《中學語文教學》2018 年第 20181 期刊發的署名張開(教育部考試中心)的《高考作文評分“基礎等級”重要指標分類及解讀》,對於高考作文的評價,有比較具體的指標。

在內容方面,“考試大綱”提出要“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充實”等。要明確考生對題意的理解是否有偏差,所表達的意思、觀點是否明確,是否符合題目和材料所劃定的範圍,力求做到鮮明、集中。這篇作文闡述了家庭、社會與個人的不同角色定位,可是中心很模糊,沒有確切地寫出“落差”這個主旨要求。考生準備了許多材料,這些材料的內容適用面很廣,但文章的論證卻流之於“泛”。

語言方面,首先要明確,判斷高考作文的語言水平的基本指標,是“語言流暢”或“語言通順”,規範、連貫、得體,表述要符合漢語語法的規則。要看其有沒有多餘的話、廢話、車軲轆話、陳詞濫調、俗話套話等。“使用古代漢字字形、使用方言俚語、使用文言文寫作等也是不符合語言規範化要求的。”這篇作文,表面看來好像並沒有太多的語言重複,但如果從語意上來說,明顯的是車軲轆話來回說,只是換了一個詞而已。

語言風格各有千秋,質樸、嚴謹、華美,含蓄、幽默、……不應厚此薄彼。“一些教學和評閱卷中反映的情況是,華美一類受偏愛較多,以辭藻鋪陳為勝,這是極不恰當的”。“根據中學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需要,參照他們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特點,應該大力倡導質樸、嚴謹的文風”。然而,平實質樸的文字,其特點往往不太鮮明,“衝擊力”不夠,“閱卷時不容易產生較強的心理效應,常常被語感較差或閱卷匆忙的教師所忽視,沒有得到正確的評價”。故作高深的晦澀,或者過分華麗的詞藻鋪排,都是對閱卷老師評分心理的迎合,而不能完全體現文章本身的水平與價值。把這樣的作文評為滿分,公之於眾甚至大肆宣傳,這是高考的指揮棒出了問題,一定程度上也等於鼓勵投機取巧。

什麼是好文章,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作為高考作文,畢竟是有一定標準的。我們雖然不贊成應試教育把語文完全的標準化,但為了公平,卻又必須尊重標準。

這篇作文不是應該得滿分的作文。滿分作文是“範文”,是會被其他考生模仿的。把堆砌概念的寫作樹立為標杆,這是很不好的導向。對那些嚴格遵照評分準則的考生來說也很不公平。言之有物,是得到讀者認可的基本前提,也是判斷一篇文章優劣的重要指標。作為一篇議論文,至少要清晰明瞭的傳達出自己的觀點,要讓別人明白你說了些什麼。有讀者認為:把這樣的作文定為滿分,“與其說是考生在炫耀,不如說是閱卷老師在表現自己”,這句話指出了問題所在。

對於《生活在樹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批評的焦點不應該是考生,而是閱卷組,“把文章之難以理解當成作者具有寫作能力的標誌,是非常荒謬的。”

(作者簡介:邵光亭,知名學者,書畫家。)


浙江2020年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什麼能得滿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