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頻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該警惕了。

文/和三笑

圖/源自網絡採集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這是出自明代官員曹學佺筆下的千古名聯。

網上頻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該警惕了。


關於這副對聯的出處,源於歷史典故:在明朝時期,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喜歡養鬥犬賭博娛樂,鬥鬥生性兇猛,在平時,一些達官貴人及奴僕把狗放到大街上,去任其撕咬窮苦百姓。有一天,有個秀才進京趕考,不恰碰上一個皇親家奴僕出來放狗,把秀才撲倒在地瘋狂撕咬,眼看秀才喪命於狗嘴,旁邊一屠夫挺手而出,手起刀落,結果了狗命,救下了秀才。

誰曾想,皇親威脅秀才,秀才貪生怕死,竄通一氣把屠夫被告上了衙門,欲讓屠夫給狗償命。而辦理此案的曹學佺不畏強權,鐵面無私的為屠夫主持了公道,憤憤不平的在卷軸上寫下這幅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

網上頻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該警惕了。


而2020開年不利的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鏡,把一些公知(公共知識分子)大放厥詞,與民族利益和社會道德背道而馳的“文化人”打出了原形。於是,網民借用了曹學佺的這副對聯去形容這些公知,去諷刺有些文化人就是負心人,因此,網民在這段時間裡看到這句話也是比較多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一些“文化人”會變質呢?

往下,我們就一起客觀,公正的去說一說這些忘本變質的文化人,編者分析出來的結果有三點。

  1.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文化人,確實學識淵博,也不比平常人,接觸的西方文化也較多,因而深受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薰陶,與民族文化價值觀產生了排斥,每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都不相為同,這無形卻勝有形的精神文明,也造就了不同的人文環境,生活習性。就像西方追求的是自由不受約束的生活,而我們更尊重法治約束下的生活。去追崇西方文化精神,產生了崇洋媚外的心態。
網上頻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該警惕了。

  • 汪方《方方日記》惡意散佈武漢疫情
  1. 有不少文化人自恃才高八斗,一心想展現自己存在感,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肚子裡有幾滴墨水,就拿足夠另類的方式表現了出去,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評擊社會,打擊普通人,其目的就是博人眼球,完全不顧會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自私狹隘的心態與自己的才華不相匹配。
網上頻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該警惕了。

  • 梁豔萍散佈親日言論
  1. 還有一些文化人有著極端的埋怨心態,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怨恨懷才不遇,卻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待遇是與自己能力與付出相牽連的,因而產生了仇視社會的心理,惡意散播負面影響。

就像這一段時間裡,被千夫所指,倍受爭議的文化人,如作家汪方,教授梁豔萍,經濟學家王福重,留學生許可馨等等,他們的言論違背社會道德,扭曲了社會價值觀,甚至把持有反對態度的廣大群眾,諷刺為是被扭曲的愛國主義。

網上頻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該警惕了。

  • 許可馨屢次散佈辱國辱民言論

但讓我們值得深思的是,這些凌駕在民族利益上的言論,竟然會有不少的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裡,仍然有不少的文化人,說明文化人被西方精神文化腐蝕是很嚴重的,就像加入邪教組織的人被洗腦,是一樣的道理。

從這段時間引發社會輿論的文化人折射出的現象,也能恰恰證明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待提,一些德不配位的文化人言論渲染社會,會給青少年埋下仇視社會的心態,將對社會和諧發展帶來不容小覷的衝擊。

網上頻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該警惕了。


本文完,感謝你的閱讀,文章觀點淺溥,敬請指正分享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