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苏”是梅尧臣、苏舜钦合称,其诗歌多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矛盾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梅苏”是指北宋中期诗人梅尧臣、苏舜钦的合称。梅、苏两人都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健将,都以自己的诗歌创作扭转了笼罩诗坛的西昆派诗风,开始显示出宋诗的独立面目。在对诗歌的看法上,梅、苏有许多一致之处。他们都认为诗歌可以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因而诗歌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发挥美刺比兴的作用。梅尧臣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中说:“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表明他主张继承《诗经》、《离骚》的优良传统,来发挥诗歌对现实政治的干预作用。

“梅苏”是梅尧臣、苏舜钦合称,其诗歌多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矛盾

梅尧臣

在诗歌的题材、内容上,梅苏多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政治诗。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梅苏”是梅尧臣、苏舜钦合称,其诗歌多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矛盾

以贫家父女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强征丁夫的残暴,反映了广大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压迫。在《田家语》中作者对人民遭受到的赋税、徭役、天灾等祸害,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而《陶者》诗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更是通过强烈的对比,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着的尖锐的阶级矛盾。而苏舜钦在揭露社会黑暗时甚至比梅尧臣更为大胆激烈。

“梅苏”是梅尧臣、苏舜钦合称,其诗歌多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矛盾

他在《城南感怀呈永叔》一诗中展示了一幅饿莩遍野的悲惨景象:“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并直斥达官贵人的空谈误国:“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吴越大旱》中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的惨状,仍然残酷压榨人民的罪行。而在《庆州败》中作者通过对丧师辱国的边塞战役的描写,对愚昧怯懦的将帅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把矛头直接指向朝廷的弊政,体现出作者在风格上,梅、苏两家却各有特点。梅诗兼有古硬与平淡两种的胆识。

“梅苏”是梅尧臣、苏舜钦合称,其诗歌多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矛盾

苏舜钦

风格,而以平淡为主。他以为“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这所谓平淡大致就是感情沉静,色彩清淡,语言流畅,而含意深远。如著名的《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苏”是梅尧臣、苏舜钦合称,其诗歌多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矛盾

用平淡无奇的语言传达出山行中的情趣,色彩虽不华艳,却自然真切,形象鲜明。清人查慎行认为,这首诗“句句如画,引人入胜,尾句尤有远致”(《查初白十二种诗评》)。当然梅诗还有古硬的一面,他受韩孟诗派的影响,常用一些怪字僻语和晦涩阴沉、琐碎丑恶的意象构成诗境。虽意在矫正晚唐五代以来诗风圆熟疲软之弊,却往往破坏诗意。比较起来,苏舜钦的诗风以雄健豪放,超迈凌厉胜。他的诗感情强烈,有时突怒奔腾到不能自抑时,便常常冲决而出,一泻千里。

“梅苏”是梅尧臣、苏舜钦合称,其诗歌多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矛盾

如《对酒》中“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禠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一腔悲愤,奔泻而出。诚如《宋史》本传中说:“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当然,苏诗也存在着情感抒发过于直露,精练含蓄不够的弊端。梅苏之诗开始扭转了北宋前期诗坛浮华肤浅的西昆诗风,把诗风的改革推向了高潮,同时也为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诚如叶燮在《原诗》中所说:“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梅苏可视为一个诗歌流派。

作者介绍:我是“忘忧草8”,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