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磕碰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

​摩擦、磕碰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

育鄰夢

​摩擦、磕碰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

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的行為都具有自我特質。然而,人類社會是群居的,無論多大的群體空間都需要彼此間相互試探、協調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摩擦、磕碰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

遊戲就會有競爭與合作

摩擦、磕碰是成長的常態

《三國演義》:“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兩 個具有獨立功能的事物被放置在同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範圍之內都必定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摩擦,即便是日夜相伴的牙齒和舌頭都會出現摩擦或磕碰。

​人類的口腔裡住著兩個最親密無間的兄弟——牙和舌頭,他們同居、同勞動,一同為小主人完成飲食的工作。在一個熟睡的夜晚,寶寶的口腔裡卻發生了這一件事。 

“我最重要!” “我更重要!”的爭吵聲驚醒了熟睡的康康。“咦,是誰在說話呢?”原來是牙和舌頭髮生了爭執。舌頭在那大喊;“我的作用大!”“我才是!因為我可以幫助小主人嘗味道。”舌頭大聲喊叫著。“我可以分出來酸、甜、苦、辣。”“我才是最有能力的的!我可以幫助小主人嚼東西,幫助腸胃消化,讓小主人感到舒服。”牙不服氣的大喊。 

小主人心裡想;“唉,它們倆各有各的用處,需要他們兩團結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兩兄弟你爭我吵,喋喋不休。他倆爭持不下,牙一激動,咬了舌頭一下,“哎呀,疼死了,你說不過我,竟然咬我,太沒風度了”舌頭開始嘲笑牙,牙氣的火冒三丈,說到;“我再也不理你了。 

從此,它們不再互相幫助了。冬天,牙一顆顆的脫落了,因為沒有牙的保護,舌頭凍得發抖,原本是深紅色的舌頭變成了暗紅色。第二年春天康康的牙齒又長出來了,小主人告訴他們,你們兩別再鬧了,你們沒有了誰我都沒辦法正常的生活,沒有了牙齒我不能咀嚼食物,沒有了舌頭我就不能品嚐味道了。 

聽了主任的話,他們羞愧地低下了頭。

人類社會的基礎是分工、協作與競爭,每個人都離不開同伴,每個人的成長活動都需要同伴兒的陪伴,但同時也與同伴之間存在競爭,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就會競爭玩具、活動空間、老師的關注等等。同時,幼兒園的孩子們的性格各異,他們在彼此的遊戲活動中難免有些孩子會表現的強勢、有些孩子會比較愛動手,但是這些都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使他們學會自信的處理分歧。因為,只有幼兒園習得了處理和諧人際關係的能力,他們才能在今後的成長活動中妥善的處理好各種同學、朋友、同事、鄰里關係。

古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本意為通過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已基本確立。所以,幼兒園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而已。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摩擦、磕碰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

快樂分享

摩擦、磕碰是形成社交能力的基礎

人類成長活動的基礎是社會性的,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獨自存活。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社交是人生成長活動中的必備技能,童年遊戲為孩子之間彼此感知對方的興趣、需求,建立最基本的你、我、他的對立與合作極具現實意義。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用42年時間採訪了6,000受眾,瞭解他們的童年生活。數據顯示,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的群居環境。“自由玩耍”對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化解衝突的能力都至關重要。童年遊戲中的孩子們能夠在無金錢、禮儀、地位等的束縛下自由自在的體驗“合縱與連橫”帶來的分合紅利,能夠完全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選擇與誰合作結盟、與誰競爭......童年遊戲時光是孩子最開心快樂、充滿自信的時刻,遊戲中的孩子沒有禮儀、尊卑、地位等級的約束,能夠完全按照個人興趣、需要與人合作,而不必考慮那些世俗的眼光。遊戲中的孩子身心完全放鬆,可放下戒備毫無畏懼的置身於快樂的世界之中,快樂的遊戲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膽小退縮、不自信的小毛病。遊戲中的孩子既可以是多才多藝的才子、足智多謀的功臣、賢惠善良的公主,遊戲能夠讓孩子更加全面的體驗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感知不同身份的人物身心活動與所需承擔的社會職責。

童年遊戲無拘束,可讓孩子在自由的世界之中“天馬行空”,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遊戲都是構造出來的,想象性遊戲可以用模仿和想象去再現兒童的生活經驗,相反,也會在遊戲中對過去的經驗進行重建、改造、變化和新的創造,兒童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玩出各不相同的花樣;建構性遊戲中,兒童可以提高視覺空間能力,學習數量概念,在社會溝通遊戲中可以學習新的知識與概念。另外,在遊戲中兒童要不斷地觀察事物,進行分析與判斷,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反覆的遊戲過程,孩子的認知能力將得到不斷提高。

同齡人具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孩子與同伴而一起自由玩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由社交能力。 佩萊格里尼說:“你可以從老師那裡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因此變成社交強人,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會變得越來越強。通過與同齡人互動,孩子們逐漸會知道哪些東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大夥兒接受的。”他們會在彼此的遊戲活動中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並進行角色輪換——不能總要求扮演警察、醫生、老師等正面角色,還得有人扮演壞蛋、病人和學生才能與同伴長期保持良好的遊戲關係,否則過於自我將很快失去玩伴兒。

​摩擦、磕碰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

對弈促進共同成長

人際關係相擁則暖

《刺蝟取暖》:在一個飄雪的冬日,森林中有十幾只刺蝟凍得發抖。為了取暖,它們決定試著靠在一起,但是因為它們彼此身上長有刺,一靠近就會被彼此刺痛而分開。可是天氣實在太冷,它們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的刺痛又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就這樣反反覆覆的聚了分、分了又聚,不斷在受凍受刺兩種痛苦之間掙扎。最後,刺蝟們終於找到一個適中的距離,可以相互取暖而又不至於被彼此刺傷。這個取暖的最佳距離就是腹部相擁,用自己最脆弱與最溫暖的部位與對方相擁。

向對方示弱,是很多動物尋求合作的基本意識,人類同樣如此,最溫暖的相遇就是擁抱、最親密的關係就是“心貼心”的相互擁抱,將自己最軟弱的腹部交給對方。同伴間最真誠的合作就是相互學習示弱,將自己的弱點暴露給對方,尋求對方的幫助,讓對方指點自己的成長不足,以實現相互提攜、共同成長。人身之中最柔弱的部位是胸脯,它也是最溫暖的部位。所以,人們在表達愛意或給予安慰的時候都給予對方擁抱,讓自身的溫暖傳遞給對方。

自信解決衝突和矛盾的能力是孩子逐步走向成熟的基本標識,人是社會性的生命體,同時也是經驗至尚的動物,人們根據曾經的生產、生活經驗預判並處理當前發生的事情。期望培養孩子解決衝突和矛盾的能力,那就需要將孩子置身與群體活動之中去,讓他們在群體遊戲生活中學會相互適應。參與集體性遊戲活動是人與人之間增進了解,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生從個體走向群體的重要步驟。所以,培養孩子解決衝突和矛盾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放養”孩子,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朋友,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磨平自己的稜角、變得圓滑。

馬雲2018年5月杭州師範大學110週年校慶演講關於未來教育的展望:“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和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識,教和育一樣,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的是知識,習是嘗試知識、體驗挫折,是一種想象力,是一種文化。教和學是對知識來說,學和習是對文化來講,機器只有芯片,而人類有偉大的心和愛。面對未來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們更需要培養愛商。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養學習為機器,也不是一種在流水線上培養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真正的人。”

​摩擦、磕碰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摩擦、磕碰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