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屈慧瑩
“我國每5人中就有1人患乾眼。”隨著“讀屏”時代到來,以及不良的用眼環境與行為習慣,我國乾眼發病率呈逐年上升態勢。經數據統計,目前我國乾眼患者約有3.6億,乾眼成為繼近視眼之後又一國民眼健康問題。
10月10日,由愛爾眼科發起的國內首個“10.10乾眼關愛日”活動正式啟動。啟動會現場,愛爾眼科角膜病研究所發佈了《國人乾眼多中心大數據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覆蓋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西、華南五大區域的8個城市,對4685名患者的乾眼類型及臨床特徵進行了系統性分析。該研究首次探索國人乾眼症的發病原因、臨床特徵、地域之間的差異,同時為臨床乾眼的精準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
每5人中就有1人患乾眼
看似“不起眼”眼病竟會致盲
“乾眼常見的症狀是眼睛有異物感、乾澀感、疼痛感以及疲勞感,有時候對風和空調比較敏感,有時會出現視力波動和模糊等。” 中國醫師協會眼表與乾眼學組委員、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愛爾眼科角膜病研究所所長李紹偉教授指出,有四類人群易得乾眼症:
一是長期熬夜和長期用眼的人;二是長期化妝和戴隱形眼鏡的人;三是高齡的人群,尤其是女性;四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人群,以及長期服用一些藥物的人群,包括抗抑鬱藥、鎮痛藥等。
據《2013年乾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指出,乾眼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21%-30%,醫療機構門診就診的乾眼患者佔眼科總就診人數的30%以上,乾眼可謂無處不在,覆蓋全年齡段人群。
中華眼科分會專家會員、愛爾眼科角膜病研究所名譽所長孫旭光教授介紹:“隨著互聯網、手機的發展,由視頻終端造成的乾眼,在中青年群體(甚至青少年兒童)中越來越多。”我國臨床調查發現,經常使用視頻終端者乾眼發病率高達93%,佩戴隱形眼鏡患者患病率高達90%。乾眼病患呈現增長態勢和年輕化趨勢。
“乾眼是一個慢性疾病,是逐漸積累的,乾眼輕則會引起不適感,即刺激、乾燥、疼痛,影響正常的生活和休息;重則會引起角膜的潰瘍,甚至穿孔,最後失明。所以乾眼一定要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孫旭光教授表示。
乾眼不僅“缺水”,更“缺油”
女性較男性更易得乾眼
據悉,《報告》共收集了瀋陽、北京、哈爾濱、武漢、重慶、成都、長沙和廣州8家愛爾眼科醫院,共計4685例乾眼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數據,患者年齡從7~60歲及以上不等。
數據顯示:不同乾眼類型中,蒸發過強型(缺油)佔比最高,達51.3%。很多人以為乾眼就是“缺水”,所以只要‘補水’就行,其實不然。《報告》數據進一步證實了瞼板腺功能障礙是乾眼的主要致病原因,即乾眼更多不是因為“缺水”,而是“缺油”。
李紹偉教授解釋,由瞼板腺分泌的脂質,俗稱“油”,它的功能主要是“鎖水保溼”。因此,一旦分泌的管道阻塞,“油”分泌不出,鎖水的功能就會破壞。所以,使瞼板腺功能正常,是治療大部分乾眼的目的。
從地域分佈來看,由於受北方地區年均環境空氣溼度較低,局部地區霧霾較重,冬季取暖等因素影響,我國北方乾眼患者的症狀及體徵相對更重。從年齡與性別來看,60歲以上乾眼患者中,混合型乾眼佔比最高。說明隨年齡增長,更易同時出現瞼板腺功能及水液分泌的異常。女性患者較男性乾眼相關症狀及體徵更重,更易得乾眼。
“目前,國內外對於乾眼的研究尚處於起始階段。我國不同地區的乾眼差異非常明顯,必須要考慮到整個國家地域的特點,因此使用國際上已有的研究對我國乾眼的診治缺乏針對性指導意義。”李紹偉教授表示,“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擴大研究醫院數量及病例數,以期不斷填補國內外乾眼診療領域研究空白。”
不可隨意用眼藥水
乾眼症應實施個性化診療
“眼睛裡面像刀子割,沙子磨,沒法安心工作……”李女士由於長時間面對電腦,頻繁高壓加班,兩年前開始眼睛出現乾澀、不舒服的現象。起初她以為只是用眼過度,就自行購買眼藥水緩解。兩年來,她眼部不適的情況反覆出現。生活工作都受到影響的李女士,甚至一度以為自己患上了抑鬱症。
在眼科醫院就診時,醫生診斷她患的是由瞼板腺功能障礙引發的脂質異常型乾眼,瞼板腺已丟失三分之一。專家為其制定了個性化的診療方案:瞼潤+光潤乾眼治療+家庭護理聯合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李女士的症狀得到了緩解,抑鬱焦慮情緒也得到很大改善。
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委員兼眼表乾眼學組委員、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愛爾眼科角膜病研究所副所長曾慶延教授指出:“乾眼的治療不是隨意用點眼藥水就能好的,它需要區分是哪種類型以及程度,再針對每個患者不同的情況進行個性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