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安》《聚宝盆》《昆山记》三部昆剧与三位昆山名人

 

《万民安》《聚宝盆》《昆山记》三部昆剧与三位昆山名人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所以留下了更多的昆山印记。明万历年间,当昆曲走向舞台成为昆剧时,传奇迭出,群芳争艳。作为一剧之本的戏文,全凭剧作家运筹素材、巧妙构思,而留下了一部部百看不厌的经典昆剧,使人们记住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有血有肉的人物。昆剧中的人物大多虚

  构,但有三位真实的昆山人,由于他们的事迹感人,而分别成为三部昆剧的主人公,从而使这三位昆山历史名人的事迹更广为百姓传颂。


  《万民安》与葛成


  昆山的“名人榜”中,有葛成(1568-1630)的大名,注明为“明代抗税领袖”,人称“葛贤”“葛将军”。因葬于苏州“五人墓”之旁,而让人对他更加肃然起敬。

  明代万历年间,苏州的丝织业已呈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这是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由于苏州丝织业十分发达,引得朝廷垂涎,因此陆续下派监官收缴苛税,大肆掠夺民脂民膏。丝织业主们面对苛捐杂税怨声载道,对税吏的暴行已经到了义愤填膺的地步,抗税斗争一触即发。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皇上委派太监孙隆到苏州征税,他狐假虎威,横征暴敛。时逢水灾,桑蚕无收,但税款却照收不误,丝织从业者被“逼上梁山”,只能群起抗税,否则唯有等死。于是,一场风起云涌的抗税斗争在苏城爆发了。一时间,税民自发揭竿而起,但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眼看官兵就要动武镇压抗税队伍了,百姓难免吃亏,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奋起解围,他就是义士葛成。

  葛成是江苏昆山人,因有撒丝手艺而去苏州打工。他亲眼看见税监孙隆在苏城设卡收税的恶行,而且还雇地痞流氓对税民进行恐吓。百姓无可奈何,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葛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别无选择只能与税民一起造反了。由于他为人正直,享有威信,而被大家推为抗税队伍的领袖。

  葛成将一千余人的抗税队伍分作六个小分队,发出了“见税官尽杀之”的命令。葛成胸有成竹,传说他在苏州玄妙观的闹市手执蕉叶扇,指挥若定,俨然一个运筹帷幄的大将军。抗税斗争一呼百应,万人空巷,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吓得税监孙隆连夜逃窜,其他税官死的死,逃的逃。沿途百姓声援抗税队伍,表现出一派人心所向的大好局面。

  朝廷闻听苏城有人造反,立刻派兵镇压。当朝廷四处搜捕抗税首领时,为保护抗税同伴不受牵连,葛成又一次挺身而出,不幸被捕。但朝廷迫于民愤不敢杀葛成,于是将他囚于牢笼,关押了13年后才被释放。

  葛成出狱后,吴人对他敬若神明。1626年,葛成因敬仰在反对奸臣魏忠贤的斗争中殉难的五位义士,而自愿为“五人墓”守墓。崇祯三年(1630)葛成病殁,苏人没有忘记他挺身护民的义举,因此将他葬在“五人墓”侧,让他的英名与五位义士一样流芳千古。

  葛成的义举感动了明末剧作家苏州人李玉,将葛成抗税护民的事迹写进了昆剧《万民安》中。由于在题材上跳出了司空见惯的儿女情长的陈旧套路,剧本贴近时代,关注民生,因此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吸引力。后人称李玉为“苏州派”的领军人物,他一生写有二十多部传奇,大多深受百姓喜爱。当年《万民安》在苏州公演时,就出现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可见百姓对义士葛成的崇拜。


  《聚宝盆》与沈万三


  明末清初的苏州,传奇盛行。在“苏州派”创作群体中还有一位写戏高手,名叫朱素臣。他毕生致力于戏剧创作,曾留下传奇十九种。其中,《十五贯》最为著名,该剧原名《双熊梦》,写的是熊氏兄弟各遭冤案,双双被判死刑。监斩前夜,苏州知府况锺梦见两只大熊前来向他申冤乞哀,于是上奏皇帝请求复审,最终通过调查,平反了冤案。由于剧本情节引人入胜,1956年由浙江省昆剧团改编成《十五贯》公演后一鸣惊人。

  在朱素臣的剧作中,还有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聚宝盆》也很有名,写的是元末明初沈万三因得益于聚宝盆显灵而发家致富,后又蒙冤受害的故事,由于情节曲折奇巧,受到百姓的喜爱。

  沈万三(1306-1376),本名沈富,年轻时就走上了出海经商的道路,由于经营有方,迅速聚财,后来确实像他的本名一样,富得流油。人说“万三”者,即万户之中只有三人发财的比例,可见他是凤毛麟角的暴富户。

  元末,苏州地区的手工制造业相当发达,同时,周庄紧靠大江大湖,水运特别方便,沈万三就将苏地出产的优质稻米、丝绸、茶叶及许多工艺品运往海外,由于恪守信用,追求货物质量,因此生意兴隆,利润可观。但沈万三只是一介草民,正史中很少披露他发家的原因,而野史上却有“聚宝盆显灵”的传说,说是只要把金银放入盆中,就会翻倍增长。这是因为百姓对他暴富心存不解,只能用荒诞传说来解释其财富充盈。

  发财后的沈万三,不但在周庄建起豪宅,装点了古镇风貌,他还犒赏官军将士。据传,当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百废待兴,不知是沈万三主动捐赠,还是朱皇帝点名进献,沈万三慷慨解囊,用他多年积聚的财富撑起了南京的大半城墙。应该说,沈万三气度不凡,他为朝廷如此忠心耿耿地付出,应该得到朱元璋的感激才顺理成章,但事与愿违,反而引来了朱皇帝的猜忌,就此埋下祸根。有时人言可畏,传说沈万三富可敌国,朱元璋怎能容得下一个人的财富敢和明王朝叫板?于是,朱元璋就把沈万三充军到边远的云南,一方面,排除了身边这位财大气粗的危险人物,另一方面,可用他的财富和智慧去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朱元璋用心险恶,而沈万三也能沉得住气,他身处异乡,委曲求全,把江南的优秀文化和成功的经商经验带到了云南,也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爱戴。

  剧作家朱素臣运用民间传说中“聚宝盆”的生动素材,完成了昆剧传奇《聚宝盆》的创作,勾勒出沈万三从经商、发财、捐助、受压、崛起的曲折人生,描述了沈万三偶得聚宝盆而致富,后遭朱元璋忌恨,最终化险为夷的悲欢故事。剧情跌宕起伏,立意发人深思。


  《昆山记》与顾鼎臣


  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经盛演昆剧《昆山记》,该剧原作者已不可考,只知道由昆剧名宿、苏州昆剧传习所教师陆寿卿所授,当时由昆剧“传字辈”演员担纲主演,由于剧名吸引、情节感人、演技出众,而在昆剧的衰微年代中绽放出一缕熠熠生辉的光芒。

  《昆山记》的剧情家喻户晓。说的是昆山顾姓望族家有小妾琼华,在磨坊生下了顾鼎臣,其夫授官赴任外出,母子相依为命。琼华常受大夫人凌辱,但大夫人之子憨厚心善,百般呵护琼华母子。顾鼎臣聪慧勤学,终过乡试,后别母赴京会考,终于美梦成真,高中状元。顾鼎臣荣归故里,不记旧怨,只念旧恩,最后阖家团圆。故事悲凉且动人,对顾鼎臣的高风亮节给予了浓墨重彩的赞美。

  顾鼎臣(1473-1540)为明弘治乙丑科状元,是从贫民家庭走出的高官,纵跨三朝,功德无量。他出身低微,从小在冷眼和奚落中长大,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硬是在逆境中拼搏。他原名顾同,因梦想要做大名鼎鼎的大臣而改名为顾鼎臣,可见他抱负之大、追求之高。但他年轻时不幸染上天花,由于无钱医治,病愈后在脸上留下了许多麻点,人称“顾大麻子”,从此难以才貌双全,只能饱学超人。果然,在那年最后的科考殿试中,由于顾鼎臣才学绝顶,以弘治皇帝为首的考官们并不以貌取人,最后钦定他为乙丑科状元。可想而知,顾鼎臣的学识一定是出类拔萃,才不得不让他独占鳌头。

  顾鼎臣中榜后,一直受到朝廷的重用,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弘治皇帝驾崩,正德皇帝即位,顾鼎臣继续受重用。嘉靖皇帝即位后求贤若渴,更把顾鼎臣推举至高位,让国人刮目相看。甚至,嘉靖皇帝南巡时,让顾鼎臣代朝三月,成为帝制统治历史中的一桩美谈。顾鼎臣在仕宦生涯中,留下了减免税赋、筑城抗寇、仗义公断三大爱民业绩,所以他在百姓中口碑很好。

  顾鼎臣一生坎坷,但事迹辉煌,所以民间赞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流行于苏州的弹词、宣卷中都有长篇作品《顾鼎臣》,将他的不凡经历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昆剧《昆山记》原名《顾鼎臣出世》,进上海演出时才改成《昆山记》,因此引来了戏迷对昆曲发源地昆山更加浓厚的兴趣。剧情独辟蹊径地截取了顾鼎臣从困境出世至阖家团圆的曲折经历,吸引观众眼球,产生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

  新中国成立后,《昆山记》基本不演了,唯有苏州的“继字辈”演员,因为对昆曲故乡特别感恩,才在他们退休后复排演出过,留下了《昆山记》的生动造型。虽然他们复排演出时已年过花甲,但身段和表情还是那么传神。杨瑞庆 《姑苏晚报》2020年10月12日 B05版 编辑:李俊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