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土地种“刺疙瘩” 贫瘠山坡变“聚宝盆”

撂荒土地种“刺疙瘩”  贫瘠山坡变“聚宝盆”

撂荒土地种“刺疙瘩”  贫瘠山坡变“聚宝盆”

4月14日,高坪区擦耳镇尖山沟村花椒产业园,一簇簇嫩绿的花椒芽苞尽情舒展身姿,在四月的春风中轻轻摇曳。

“看眼下花椒的长势,今年全村的花椒产量可望达到100万公斤左右,创产值400万元以上!”尖山沟村党支部书记郭裕兵告诉记者,明年进入盛产期后,产量产值有望翻番。

不过短短4年时间,昔日的荒山坡如今变成了花椒产业园。尖山沟村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擦耳镇花椒产业发展的缩影。

聚焦青花椒。近年来,擦耳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抓住“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和“中国木本油料之乡”建设发展机遇,引进四川“玉润木泽”大力发展花椒产业。

目前,全镇已建成覆盖11个村(居)的花椒产业基地,将川东北最大青花椒产业园“桂冠”戴在头上。

盘活撂荒地 建成2万亩花椒产业园

撂荒土地种“刺疙瘩”  贫瘠山坡变“聚宝盆”

走进万亩花椒产业园,江(陵)擦(耳)产业路建设现场如火如荼,挖掘机挥舞铁臂,推土机运转不停,数辆大型货车往来穿梭,整个现场一派繁忙,28.5公里的新建路基已全线拉通。

“交通难题解决了,运输就更方便。”看着新建的产业路,“玉润木泽”总经理王令信心满满。

擦耳发展花椒产业,并非易事。

“起初村民并不支持。”王令坦言,说起种植花椒,村民们大多没底气,质疑声不绝于耳。

搽耳镇地处高坪以北,四面山、大金垭、尖山寺等群山环绕,这一带土质脊薄,水源不足。在当地群众看来,这里种粮都成难题,更莫要说成片发展产业。

为了打消群众疑虑,王令邀请该镇党委书记许乐山和村民代表到达州等地考察,“看了回来,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王令说,花椒耐寒耐旱,根系横向生长,对土壤要求不高,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擦耳一带最适合种植花椒。

2016年底,花椒种植战在擦耳镇全面打响。该镇通过“龙头企业+扶贫产业园+农户”“业主大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村民流转土地。很快,2万亩花椒产业园见雏型。

站在该镇双叉河村花椒产业园制高点,目之所及,生机勃勃的花椒树尽收眼底。成排成行的绿荫中,一根根手臂粗细的黑水管引人注目。“那是新铺设的抽水管和水肥一体滴灌设备,主要用于灌溉。”王令介绍,产业园打造之初,水源一度令人焦头烂额。

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和技术人员一道,两天时间跑完产业园所有山头,规划提灌站、高位蓄水池,从落差100米的双叉河提水灌溉。

目前,产业园已建成3座提灌站、15个高位蓄水池以及4000亩水肥一体滴灌设备铺设。今年,产业园滴灌面积将进一步扩大,以从根本上解决园区灌溉难。

盘活产业园 村民们腰包鼓起来

撂荒土地种“刺疙瘩”  贫瘠山坡变“聚宝盆”

眼下正是花椒产业园春管保花保果的关键期,当天上午,70岁的脱贫户刘从高和众多村民一道,在郁郁葱葱的花椒园中打药、追肥...

刘从高身背喷雾器,熟练地挥舞喷头,伸过树梢,绕进树叉,喷洒的水雾萦绕升腾,如梦如幻。

“今天要给那三块地打药哈...”46岁的村民朱国勇说,他是花椒产业园B片区管理员。顺着他手指的方向,5亩花椒园是他及13名“手下”当天打药的地块。

像朱国勇这样的管理员,擦耳镇花椒产业园有70多个,分布于4大片区,分管着各自负责的辖区。

然而,两年前,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加上公司技术人员不足,村民种植经验缺乏等,花椒产业园的管护不及时,导致产量上不去。

撂荒土地种“刺疙瘩”  贫瘠山坡变“聚宝盆”

分片管理、落实到村、分摊到户是擦耳镇理出的管理新思路。“按地理位置,把管护的责任落到人头身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许乐山说,为提高管理成效,他们聘请有能力的村民参加技术、管理培训,实行划分片区,责任包干,按照“1+13”的人员配备,实行多劳多得,让村民成为管理的参与者。

“收入还是可以。”朱国勇告诉记者,自己在园区务工,还有6亩土地流转进园区,一年下来收入超过了5万元,每次拿钱都欢喜得很。

据王令介绍,目前产业园有常年务工者千人左右,去年发放农民工工资1200多万元,外加200多万元土地租赁费,当地村民们收入可观。

开展粗加工 拉长产业链

撂荒土地种“刺疙瘩”  贫瘠山坡变“聚宝盆”

“2019年夏季鲜花椒8元/公斤,干花椒才卖到50/斤。”许乐山说,反季节销售价更高。

近年来,花椒价格整体偏低,擦耳镇也面临巨大挑战。区内,胜观、会龙等地花椒产业园初具规模;区外,川西、攀西、川中等花椒产区均在大规模生产。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坪区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要想突出重围,必须持续发力,加快基地建设、品牌创建,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全产业链发展。

2020年擦耳花椒产量预计将达到300万公斤左右,到2022年,园区全部进入盛产期后,每年产量将达到900万公斤以上。由于鲜花椒保存时间短,当地无法初加工,因此价钱卖不上去。为解决上述难题,擦耳镇和“玉润木泽”都开动脑筋。

“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花椒保鲜储藏,以及初加工问题。”许乐山说,正是找准了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玉润木泽”的花椒初加工工程走下图纸。

投资4500万元,占地30多亩的青花椒产业烘干生产线正加紧施工建设,全钢架主体结构已完成,预计今年6月初将投运,届时,该烘干坊将完成清洗分拣、烘干去湿、包装贴牌等一体化商品化处理,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青花椒粗加工生产线。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园区标准化、智能化、精品化建设。”许乐山告诉记者,该镇将完善更加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确保绿色产业全域覆盖,贫困人口全面涵盖,群众入园务工有酬金、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分红有股金,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增收,真正让兴旺的产业给群众带来富裕的生活。

王敏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