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注詩歌內容到關注藝術技巧的轉變傾向

導語:

齊梁陳時期是我國文學發展上的一個過渡期,這個時期的文學出現了與前朝文學截然不同的特點。首先是從注重文學的內容變成了注重文學的藝術技巧;其次這個時期形成了比較完整系統的聲韻理論。

這個時期,永明聲韻理論開始形成並逐步完善,永明聲韻理論對後世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除了永明聲韻理論之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新體詩和宮體詩,是這個時期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

士族化與宮廷化的傾向

齊梁陳時期的文學代表了南朝士族文學的特徵,這個時期的士族文學具有過渡性的特點。而這些都與士族化、宮廷化的傾向有關。

魏晉時期文學的宮廷化與士族化的傾向直接影響了齊梁陳時期的文學,雖然宋、齊的皇帝都出生寒門,想要提高底層文人與寒門庶族的地位,以此來抑制豪門貴族的地位。

只可惜,豪門貴族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他們的地位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撼動的。因此他們的行為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只得重用世家大族。皇族與士族之間也產生了間隙,兩方互相猜忌懷疑,使得這個時期的文學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從關注詩歌內容到關注藝術技巧的轉變傾向

《陳書》

這段時間,朝代十分頻繁地更迭,這些士族文人們害怕政治鬥爭會影響自己,都以保全自身為新年,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國家觀念變得更加地薄弱。如《陳書》中記載,當時的很多大臣都是隻在意自己的安危和富貴,卻不去在乎國家的存亡。

雖然也有統治者想要勵精圖治,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可是效果並不是很好,時間長了也都開始懈怠了,王室苟且度日的想法開始增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管是統治者還是文人的精神與生活都迅速地走向多了。

再加上南方的經濟發達,商人們將世俗享樂帶到了上層社會。劉宋時期,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宋略》中對這樣的情況進行了一個簡單說明,書中說劉宋時期的貴族和富商家中,都有成群的歌姬舞女。

從關注詩歌內容到關注藝術技巧的轉變傾向

《宋略》作者裴子野

思想文化方面,統治者為了穩固政權,就十分地推崇儒術治國,同時又談論玄理,使得佛教也十分地流行。正因為如此,齊梁陳時期出現了玄理詩的盛行,但是取得的成就卻是極為有限的。

文學創作方面,這個時期高度地重視知識與技能。會產生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士族子弟因為家庭的原因,擁有極高的文化素養。再加上經濟的繁榮,他們可以更完善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另一方面,為了獲得統治者的器重,又為了顯示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士族們就更加熱衷於文化競爭,更關注只是的積累和炫耀,這種情況還成為了當時的一種風氣。

士族文人不僅文學修養極高,還有極高的藝術修養。這使得士族文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往往會比較注重辭藻和聲韻的華美。玄理詩的興起和佛教的流行,都間接地增長了這種趨勢。

齊梁陳的文學往往被禁錮在貴族、宮廷的範圍內,並注重感官的享樂和文學形式的精雕細刻。文人們的創作也大都如此,並出現了"宮體詩",這種詩歌十分輕豔,藝術價值有限。

永明聲韻理論

在《南齊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沈約、周顒發現了漢語的四聲理論,即我們常說的平上去入,並利用四聲進行詩歌的創作,被後世的文人們叫做"永明體"。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永明體的出現與聲韻理論的形成有極大的關係。

其實在秦漢時期,就有部分文人注意到了詩歌的音韻節奏,只是在當時並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但是有文人憑藉藝術直覺,使得詩歌或辭賦具有音韻協調的特點。如司馬相如、陸機等人的創作,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聲韻理論的創作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從關注詩歌內容到關注藝術技巧的轉變傾向

陸機

除此之外,佛教的唱誦也與聲韻理論的建立有著密切的聯繫。曹植就喜歡將佛經中出現的音律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周顒就借鑑了佛經的三聲,對漢語的天然音調進行了規範,後來他就寫了《四聲切韻》創立了四聲說。

從關注詩歌內容到關注藝術技巧的轉變傾向

周顒

聲韻理論的另一個奠基人是沈約,他與王融等人一起並稱為"竟陵八友"。他完成了《四聲譜》,使用四聲對詩歌的創作進行一定的規範。即在詩歌創作中,每一句的聲調要參差互用,這是古代律詩創作的理論基礎。

這對詩歌的發展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這說明詩歌的發展朝著規範化的方向進步了。

從關注詩歌內容到關注藝術技巧的轉變傾向

沈約

沈約還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八個需要忌諱的地方。後世的文人們在創作中,都會盡量地避免這八個忌諱,這是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這種規範化,既有優點也有缺陷。

宮體詩人

"宮體"的說法出現在梁簡文帝時期,宮體詩的內容多描寫女子或者宮廷,風格偏向於清麗婉約。代表人物是蕭氏父子、庾信等人,他們創作的宮體詩在當時處於主流地位。

從關注詩歌內容到關注藝術技巧的轉變傾向

庾信

蕭綱也就是梁簡文帝,他的詩歌創作以欣賞的眼光,對女性的外貌進行細緻的描繪,但是缺陷在於只描寫外貌,而缺少了對心理的描寫,使得詩歌過於輕浮豔麗。

從關注詩歌內容到關注藝術技巧的轉變傾向

蕭綱

這樣的情況在當時是十分常見的,這也說明文人們的心理逐漸地走向了病態。但是宮體詩將內容擴寬到了女性視角,文筆細膩,也對詩歌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並且也是有一部分涉及女性心理的優秀作品存在的,如《金閨思》。

從關注詩歌內容到關注藝術技巧的轉變傾向

徐陵

徐陵的宮體詩也十分的出名,他創作的詩歌大多比較流麗輕豔,他也有創作一些邊塞詩歌,但是都帶有宮體詩的影子。他還奉蕭綱之命,將文人們創作的與女性有關的詩歌,收錄到了《玉臺新詠》中。

齊梁陳時期的駢文

這個時期的駢文也是比較出名,是當時文章的代表文體。這個時期的駢文對偶嚴整,辭藻華美,聲調和諧。這些都是這個時期駢文最基本的特點。

在秦漢時期,文人們的創作就注重對仗,而到了齊梁陳時期,文人們對於對仗的運用就有了更自覺的認識。他們將五言與七言句式排除在了駢文中,轉而使用四六句式,更提出了詞性要對稱的要求。

文人們又將聲調和華美的風格融入到了駢文的創作中,使得駢文的句式不僅對稱,還具有聲調協調的特徵。

梁朝,文人們的駢文創作更加的成熟,還出現了一些駢文小品,如《答謝中書書》等。這些駢文,不僅簡潔,還清新明快,雖然是駢文,但是也具有散文詩的特點。

駢文更與辭賦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還出現了俳賦的體式。俳賦與駢文的區別很小,僅在於俳賦有韻,但是一些駢文的創作中也注意音韻的使用,所以這兩種文體很難被區分開來。

結語:

齊梁陳時期注重詩歌技巧而忽視詩歌內容的特點,對後世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在唐朝初期都依舊具有這個特點。到了中唐社會,這個情況才得到了徹底的扭轉。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過了初唐四傑與陳子昂等人的努力,才終於取得了成效。

但是也不能否認注重技巧就是完全錯誤的,技巧與內容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技巧使內容的表達更加地具有感染力,也更加具有藝術價值,而內容則是技巧的載體。只有將技巧與內容結合在一起,才能說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注重技巧的最後可能會達到返璞歸真的效果,這時最簡單的創作也是最成功的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