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關注 | 龍泉小山村探路文旅融合振興鄉村

浙江日報關注 | 龍泉小山村探路文旅融合振興鄉村

  10月10日,浙江日報4版刊發《龍泉小山村探路文旅融合振興鄉村 溪頭村,年輕人回來了》一文,全文如下:

  秋高氣爽,又到了鄉村遊的好季節。

  在距離龍泉市區62公里的寶溪鄉溪頭村,民宿業主金朝軍興奮地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小視頻:“古窯里民宿,今天中午230人同時就餐,寶溪旅遊,蒸蒸日上。”

  做過建材、投過酒店,這個在外闖蕩多年、久經商場的遊子不惑之年毅然選擇回鄉二次創業——改造老宅,守著寶溪百年古龍窯,做一名民宿掌櫃。

  底氣何來?答案就在溪頭村日新月異的變化裡。

  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10年前的溪頭村經濟不富裕,青壯年大量外流。近年來,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當地堅持以文旅融合持續推動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走在溪頭村,處處可見人間煙火:清溪裡遊弋的錦鯉、水邊慵懶的鴨子、街邊的花花草草。原汁原味的鄉村靜謐生活就這樣撲面而來。

  從落後村到網紅村,小山村為求發展也曾走過彎路。多年前,因各類瓷土加工廠無序、不規範生產,導致河水渾濁,成為“牛奶河”。村中違建廠房、灰寮旱廁等違法建築一度達3萬餘平方米。

  還原秀山麗水的本來面貌,建設山水宜居的美麗溪頭,當地開啟了持續的村莊環境治理。

  為了讓山水常綠,當地以紅豆杉、紅豆樹、香榧等十餘種彩色珍貴樹種為主,打造了400餘畝彩色森林暨珍貴樹種基地。同時,設立黨員治水巡查點,全面整治關停違規瓷土加工作坊,採購溪石1萬餘噸投擲河中。當地還開展“以魚養河”,把“紅白喜事放尾魚”和“嚴禁釣魚、偷魚、電魚等”寫入村規民約。

  村民陳翠花的家就在溪邊,過去村民總是往溪裡倒垃圾,髒臭難聞,她連自家的房子都不要住,跑到村口開起了飯店。這些年,村莊大力整治環境和河道,面貌大變樣。於是,陳翠花關了飯店,將老宅改造為民宿,生意紅火。

  當地還對違法建築、灰寮等進行集中整治,累計拆除違法建築、破舊灰寮3.5萬平方米。

浙江日報關注 | 龍泉小山村探路文旅融合振興鄉村

  環境好了,遊客慕名而來。溪頭村至今保存有古龍窯7座,還是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國家級美麗宜居示範村,不過千餘人口的古村,去年接待遊客超16萬人次。

  遊人如織,停車需求激增,村裡建起了停車場。不過,不同於水泥澆築的停車場,溪頭村的停車場是以石片、鵝卵石、青瓷碎片為主材料鋪就的。

  停車場是溪頭村村莊建設中的一個縮影。村莊建設過程中,當地立足修舊如舊,注重文化挖掘、保護與復興,將龍窯文化滲入村莊建設的每個環節,瓷片鋪路、匣缽砌牆、修繕古窯,處處凸顯青瓷元素。

  村莊是村民共同的家,倡導共建共享的溪頭村在項目規劃設計伊始發動全民參與,以展板、座談會等形式徵求民意、匯聚民智。如村中的活水進村項目利用違建拆除留下的空白區域來打造,就是村民共同商討的結果。

  在寶溪的左側,是16座形態各異的現代竹建築。利用夯土、壘石等傳統工藝,巧妙融入青瓷、龍窯等文化元素,使竹建築與古村落之間文化相承、脈絡相通、和諧共處。它們由中、美、德、意等國的11位建築師設計,如今成為度假酒店、藝術館、會議中心等,也成了遊客打卡的地標性建築。

  村莊人氣旺,在外遊子也紛紛回鄉創業。金朝軍曾在雲南開酒店,2015年,他回村繼承父親留下的古龍窯,傳承古法燒製青瓷,並經營民宿。如今,他在經營民宿的同時銷售青瓷,遠比在外打工賺得多。

  和金朝軍一樣,多年在外闖蕩的張紹軍也回鄉開起了民宿。

  不約而同回鄉的還有葉明峰、葉柏青兄弟,他們在老家打造了一間民宿,取名“陌上歸人”,邊陪伴年邁的父母,邊二次創業。

  近年來,當地還深入挖掘傳統龍窯文化、老區紅色文化、竹建築文化和山水生態文化,推出“不滅窯火”——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製技藝系列活動、“寶溪拾景”攝影創作大賽等一系列文體活動,不斷豐富旅遊業態,大力發展特色休閒旅遊和民宿經濟,提升裡子,拓寬路子。2019年,溪頭村共接待遊客1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0餘萬元,農家樂(民宿)增至22家。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