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90後都沒有見過的東西,卻是一代人的回憶

女兒問我:“媽,我們為什麼不是農村戶口?”

我有些納悶:“為什麼突然想要農村戶口?”

“我們同學說農村獨生子女高考有一定的優惠政策,比如以前可以加分,現在可以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我們政治上天天都在背現在對農民的一些政策,據說都能分紅了。”

我有些哭笑不得,“咱們家還是烈士後代呢,我高考沒有加分,你姥爺高考也沒有加分。你最應該操心的不是戶口,而是分數。再說,你知道姥姥為了能吃上紅糧本,巴心巴肝地度過多少個睡不著的晚上嗎?”

80後、90後都沒有見過的東西,卻是一代人的回憶

“媽,什麼是糧本?”

什麼是糧本啊,聽我慢慢講給你聽。

在我有記憶的時間裡,我曾經吃了好多年的綠糧本。

常見的糧本,紅色的皮面,手掌大小,翻開是糧本的發行單位名稱和糧本持有人姓名以及糧本編號和糧本的發放時間。

計劃經濟時代,每家每戶一本糧油本,同時出現了糧票、油票、煤票、布票、肉票等一應票證。一般每月憑本兒供應的有食用油、大米、面、大豆等生活日用品,逢年過節再多補點肉、油之類的。

憑本兒吃飯的標準各不相同,行業、性別、年齡都是衡量的標準。

我們家只有我爸一個人是城鎮戶口,吃的是紅糧本。我小的時候我媽還是農村戶口,我隨我媽,吃綠糧本。

說是農村戶口,然而我媽又是教師,沒有了土地自然也沒有糧食和蔬菜,更重要的是她進了城,卻沒有城裡人的身份。“農轉非”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媽很久,也讓她難過了很久。

所幸我那時候吃得不多,舅舅在鄉下,時常會用他的二八加重自行車馱來早稻或晚稻。家裡又常常有大伯和姑媽從大城市郵寄來的包裹,不止有各類好吃的,更有好看的小人書。

綠糧本對我來說,完全沒有困擾。唯一覺得難過的時候,就是去有一家親戚拜年的時候,他們家人總喜歡逗我,問為什麼我的糧本是綠色兒的而人家的是紅色兒的。

80後、90後都沒有見過的東西,卻是一代人的回憶

我最愛陪我媽一塊去國營糧店買米買面。那時候糧店職工神氣得很,不忙的時候聊天嗑瓜子兒,顧客來了愛理不理,懶洋洋地接過糧本和糧票,懶洋洋地在糧本上劃去你購買的數量,懶洋洋地開閘放米。

看開閘放米是我買米時最大的樂趣,“糧倉”後是什麼樣子,對我來說神秘至極,想來一定是有一隻大大的地磅,約出我們要買的米的數量以後,糧店的職員對我一擺下巴,我趕緊把米口袋接在閘口外,“嘩啦”一聲,白花花的大米像滑滑梯一樣嗖地一下滑進了口袋裡。

不會騎車的年月裡,我跟我媽抬著米袋子走。後來是借一輛自行車,馱著米袋推回家。大米袋子週週正正地墩在自行車後座上,略有閃失可能就會被磨破,那灑落一路的,不是大米,而是一家人一個月的口糧。

我們家隔壁的伯伯,也是一個人吃紅糧本,他們家七個孩子,每次吃飯一大家子熱熱鬧鬧,咋咋呼呼。然而狼崽子一樣呼啦啦長大的孩子們,不止衣服供應不上,糧食不夠吃簡直是常態。他們的媽媽,跟我的媽媽一樣,許多年的時間裡,為了這城鎮戶口或者說一本紅糧本,都是眉頭緊鎖,一臉愁苦。

90年代,國家取消了糧食定量供應,糧食政策開放了,糧本的作用消失了,糧票也成了收藏家們的藏品了。許許多多的東西悄然出現在市面上,無須再去交換,也無須操心買不到或者被批為投機倒把了。

80後、90後都沒有見過的東西,卻是一代人的回憶

後來,戶口政策也鬆動了,舅舅家的孩子們紛紛“買”到了城鎮戶口,都落戶到了我們家的戶口本上。表姐、表姐夫、外甥們,紛紛落戶在我爸這個戶主的戶口簿之上。

我們家的戶口本一下子人丁興旺起來,爸媽一下子變得兒孫滿堂。只是,沒有人再操心這麼大一家子人,口糧到底該咋整。

只要有錢,口糧不再是問題。那時候的問題是,錢從哪兒來呢?

而那時的我,卻忽然想念起我曾經的那本綠糧本。

文章:我夜觀天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