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用來教化百姓的嗎?教化百姓的論點是否與孔子有關呢?

文史生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我國古體與現代詩的鼻祖。

整部詩集共分三部分:其中“風”記錄的是地方民歌,含十五國風,作品有160首;“雅”體現的是朝廷樂歌,共有大雅、小雅105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共有40首。整部著作的表現手法為賦(鋪陳)、比(比喻)、興(啟發)。內容包含了古代的愛情、戰爭、風俗、祭祀以及動植物等。

通過領略《詩經》的部分內容,我們可以懂得:我們的祖先不僅勤勞、聰明、善良,而且自古就胸懷詩和遠方,有著高雅的情操和高遠的追求,使得我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斷。

《詩經》中的作品來源於勞作、戰爭、社交、生活和自然,反映著人的食色本能、純樸愛情和時代賦予的兵戈紛爭、優雅禮儀、敬祖傳統以及尊崇自然的稟性。正因作品中褒美貶醜、歌頌人民、影射無道、瞻望未來,所以《詩經》也引起了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推崇,得以完整保留下來,影響和教化著一代又一代人胸懷理想,為著幸福生活勤勉奮鬥。

從另一方面講,因《詩經》中多數作品作者不詳,到春秋時,大教育家孔子根據史料記載,整理了《詩經》300篇。孔子既然將《詩經》作為經典去學習和修編,那他註定要將作品中的精華髮揚光大,特別是當作禮教經典去影響大眾,也創新和豐富自己的儒學理論《論語》。其教化人的觀點與《詩經》一脈相承,並與時俱進。

譬如:孔子在《論語》一書中,針對詩經中的核心內容,講了這樣一句經典的話:”詩三百,一言而蔽之:思無邪 ”。從愛情的角度去理解,這句話意為愛一個人就要沒有邪念和二心,一心一意,忠貞不渝。這與詩經中《鄭風·出其東門》中的男子做法相同:“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意為:東門外的女子雖然美貌,這位男子卻不為所動,沒有忘記家中那粗布素服、相親相愛的糟糠之妻。

又如,《詩經》談及禮儀說: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意為,為人卻沒有道德,不死還有什麼意思。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人如果不講信譽,那就失去了做人的準則,對他人來說就沒有必要與之交往和共事了。

再如,孔子評價《詩經》說:不學詩,無以言。他認為,學詩作詩可以開闊思路,陶冶情操,堅定理想,見賢思齊。只有這樣,才能有自己說話和用武的地方,才能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去服務國家,供養父母,報效社會。

以上是淺讀《詩經》的一點感受。總之,《詩經》與儒學都是我國的燦爛文化結晶,一部作品之所以流傳千古,是與其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廣泛深遠影響分不開的。新時代的國人,當讀經典,誦經典,悟經典,進而使自己高雅、高尚、高大起來。


侯爵文泉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故稱《詩三百》。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詩三百》改稱《詩經》,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五經。

《詩經》現存詩歌 305 篇,分為風、雅、頌三章。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即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等地)十五國國風,以民歌為主。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均為周代朝廷正樂,多歌頌朝廷官吏。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 40 篇。其中周頌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為西周統治者用於祭祀的樂歌。

《詩經》中的許多篇章﹐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從西周末年到春秋中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橫徵暴斂﹐攻伐兼併﹐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如《魏風》中的《伐檀》﹐寫一群伐木者邊勞動邊歌唱﹐對不勞而獲的奴隸主領主們作了憤怒斥責:“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碩鼠》更痛斥那些剝削者為大老鼠。《國風》中還有許多描寫男女愛情,出征,勞役等的詩歌。

而作為周朝宮廷的正樂大雅,小雅,其作者雖為貴族統治集團中人物﹐卻反映了政治混亂和社會動盪的現實。如《小雅》中的《節南山》 ﹑《正月》﹑《十月之交》﹑《巧言》﹑《青蠅》;《大雅》中的《民勞》﹑《板》﹑《蕩》等。《小雅》裡也有少數民間作品﹐如《苕之華》﹑《何草不黃》﹐或寫飢寒之苦﹐或寫征夫之勞﹐和《風》詩的風格完全一致。

通過對《詩經》的產生,內容的概述,我們不難看出《詩經》比較客觀的反應了西周到春秋500年的民間和上層的生活現實。其中有民間的疾苦,勞役,收穫,愛情,也有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荒淫無恥。可以說既不隱惡,也不揚善,基本是真實可信的原生態寫實。

那麼把《詩經》說成是用來教化老百姓的,並說教化老百姓的觀點是否與老百姓有關。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分兩部分來看,也就是《詩經》成書前與成書後。《詩經》編撰成書的資料主要來源於周邊的采詩官,他們巡遊各地,採集民間歌謠,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於此。《漢書·藝文志》曰:“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政也。”。

唐朝的白居易寫了首詩《新樂府采詩官》

"采詩聽歌導人言。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周滅秦興至隋氏,"。

由此可見,在《詩經》成書前是周王室為資政而蒐集的民情,政情信息。是為國家治理統治服務的。而不是用來教化人民的。

那麼《詩經》成書後,是否是用來教化人民的呢?《詩經》為孔子編輯:"古者《詩》三百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編訂《詩經》的目的是什麼?是否是教化人民的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豈止是教化人民而且是上至官僚仕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其教化之內。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沒有人學詩呢?(1)詩可以激發心志,(2)可以提高觀察力,(3)可以培養群體觀念,鼓舞人心和凝聚力(4)可以釋放抒發心中的哀怨,不滿。(5)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6)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孔子列舉了學《詩經》的六種好處,對自己的弟子和兒子孔鯉也嚴格要求學習《詩經》。他還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外交都時常以《詩經》中的詩溝通交流。如《左傳》就記載了鄭穆公請求魯文公調解鄭國與晉國關係的外交對話。其中,鄭國大夫子家與魯國大夫季文子的對話全部用的《詩經》中的詩句。

冬,公如晉,朝,且尋盟。衛侯會公於沓(tà),請平於晉。公還,鄭伯會公於棐(fěi),亦請平於晉。公皆成之。鄭伯與公宴於棐。子家賦《鴻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於此。”文子賦

《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鄭伯拜。公答拜。

最後,魯國答應了鄭國的請求,再返回晉國,給鄭國與晉國當調解人。(魯剛剛給衛與晉調節完,路過鄭國,接著又要返回晉。)這個外交,不懂詩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由此可見《詩經》不僅是教化人民的也是教化官僚士大夫的。《詩經》中,既有正面的信息也揭露陰暗面的信息。是為周朝改進吏治,鞏固統治服務的。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編訂《詩經》就是教化人們(包括全部)克己復禮,實現他:仁義禮智信的理想社會。


彩雲飛翔


詩經》可以說是對百姓有教化作用,但它不是正式的課綱教材。

據《國學經典》記載,《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為取整數,將其稱為《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傳承沿用至今。

僅漢代就有兩種說法。一個是行人采詩說,和孔子刪詩說。第二是現在好多人認為,是周代朝廷派專門使者,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呈送天子閱覽,以便了解民情。後來,孔子對這些詩歌進行了刪定。以備教化之用。我想這些,現在沒有人能說清楚了。只能是根據記載,一種推則而已。

《詩經》的體例

是按照音樂的性質不同,來劃分為風,雅,頌三類。“風”為《國風》即民間的歌謠。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通俗,美聲,民族三種唱法。它是從十五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共160篇,大部分是民謠。“雅”即朝廷之樂,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與小雅》,均為貴族文人的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其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詩經的作用

詩經的作用,大體有以下幾點。

1,詩經的作用?它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乃至思想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孔子對《詩經》的思想,有著較高的評價,他說;《詩三百》“一言一蔽之,思無邪”。他對《詩經》的特點評價說;“溫柔敦厚,詩教也”。

所以;讀《詩經》後,能使人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

2,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和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既不想說或難於言喻的話,這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3,孔子又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就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作用和影響深刻。

所以《詩經》已開啟了,中國數千年的古典文學之先河。

以《詩經》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以《楚辭》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構成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主流。

結束語

綜上;《詩經》不是專門教化百姓的,但可以用它教化百姓。其論點,於孔子有直接的關係。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題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