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在最近的熱播劇《清平樂》中,出現了許多語文課本上的人物,大家也親切地稱呼他們為“背誦默寫天團”。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宋代是一個以文人治國的朝代,文官隊伍十分龐大,而產生這一切的重要原因,則是科舉制度在宋代的完善與發展。

確立殿試:參加者即可中功名

殿試是科舉考試中最高的一層,是在省試後,由皇帝主持的考試。殿試是由武則天創立的,但是在唐代並沒有形成一種制度,最終是在宋朝才確立下來的。

說到殿試確立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宋太祖趙匡胤。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對於趙匡胤來說他最忌憚的,就是底下的官員形成勾結的小團體。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在唐代,殿試還沒有形成的時候,科舉考試的“考生”和“主考官”往往容易產生比較密切的聯繫。同科考中的進士稱為“同年” ,進士稱主考官為“座主” ,這些考中的進士則會自稱為“門生”,他們會和考官之間形成一種密切聯繫,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朋黨。

宋太祖開寶六年 (公元 973) ,原本在省試結束後,選出來的考生確定了,這一年的科舉考試就結束了。然而,有人告發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李仿知貢舉,在考試錄用過程中照顧同鄉。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於是,宋太祖就命令,從落選的人中選了195人,和已經中選的36人,加試了一輪殿試。命殿中侍御史李瑩等為考官,以詩賦為考題。結果在殿試中,有127人及第,而原錄取的人中有10人落選。發榜後,李仿等人被降職。

從此之後,科舉考試的殿試製度就被正式確立下來了,一直延續了下去。

宋代開始確立的殿試,也使得唐詩科舉中,銓選制度被廢止。所謂銓選,可以簡單理解為官員的審查,也就是現如今的政審。

在唐代,進士及第後還不能立馬做官,還需要經過吏部主持的銓選,他們通常會通過“身”“言”“書”“判”等對錄用的人進行身份審查,有不少人雖然通過了科舉考試,但因為沒有通過銓選,最終不能出仕。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到了宋代,由於有了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所有考中的人,就是“天子門生”。因此,也就無需吏部在對錄取的人進行銓選了。

不過,殿試剛確立的時候,考試頗為嚴格,有不少考生通過了省試,但是殿試沒有通過。在仁宗時 ,有個叫張元的考生 ,好幾次殿試都沒有通過,於是心懷不爽,一氣之下投奔了西夏。

於是,宋仁宗在嘉祐二年(1057年)對殿試做出了新的規定,殿試成績只排名,“凡與殿試者始免黜落”。這樣只要參加殿試的考生就能夠獲得功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們的壓力,科舉成功的機會也大大提高了。

廣泛擴招:極大改善官員隊伍

在宋代,科舉制度形成了嚴密的三級考試方式。考試規模變大,組織起來也就麻煩一些,再加上宋朝受到戰亂等影響,科舉考試並不像唐朝那樣,幾乎每年都會舉行。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不過,雖然宋代平均三年才開榜一次,但是宋代錄用的官員規模是十分龐大的。有數據統計,在唐朝290年時間裡,一共舉行了266次科舉考試,總共錄取進士6603位。平均一年錄取進士23位。

到了宋代這一數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宋代一共舉行了130次科舉考試,但是總共錄取了十萬多進士,平均一年錄取700多人。僅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進士就錄取了近萬人。

從20多人,到幾百人,這樣大規模的擴招,促進了宋代人對於讀書、取士的認同。宋代非常依賴文官隊伍,宋真宗還專門作詩,呼籲大家讀書入仕: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就這樣,在宋代官方“學而優則仕”的號召下,社會上形成了提倡讀書、大辦學堂的熱潮。尤其是一些出身貧寒,沒有家庭背景的人,他們通過科舉尋找到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道路。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在之前,為官更多地要靠家族的關係。但是科舉制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恩蔭和世襲及其他方式選拔官吏,很多寒門的學子,只要他們讀書好,就可以通過科舉為官。

有數據顯示,唐代的369名宰相,出自98個家族,但是宋代的134名宰相,則出自126個家族。這說明,在宋代,為官依靠家庭背景的可能性在降低。

在《宋史》中,對於宋代宰相有個形容詞叫“起自孤生”,這是說,這些人原本在社會上沒有什麼關係,都是孤零零的讀書人,但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到了官僚隊伍。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也正是因為宋代的科舉考試,取士不問出處,大批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得以通過自身努力,進入到官吏行列,進而湧現出了像呂夷簡、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有品行、有能力的官員,為當時的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考官鎖院、考卷糊名:多舉措防止考試舞弊

古往今來,說到考試,人們最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舞弊。一旦組織考試的過程中,缺乏對於舞弊的防範,輕則擾亂考場秩序,重則破壞考試的公平。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宋代科舉制度,參加的人多,也相應地需要一套更加嚴密的考試組織方式。在宋代,為了防止考試作弊,也相應制定了針對考官和考生的措施。

在考官的監督上,宋代實行了考官鎖院制度,這個制度是說在確定了科舉考試的考官後,他們就要與外界隔離。

雖然早在唐朝時,就有了考官鎖院制度,不過那時只限於省試這一個環節。到了宋代,在發解試、殿試中,都實行了考官鎖院制度。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在《涑水記聞》中,就記載了關於考官鎖院的詳情:

傳入院中,試官復批所欲告家人之語及所取之物於歷;罕遣吏隔門呼其人讀示之,往來無一差失。自知舉至封彌、謄錄、巡鋪共一歷,人皆見之,不容有私,人甚便之。事後遵以為法。

除了考官鎖院,在宋代科舉考試中,還設置了監試官,來監督、防範考官的不法行為。

在考生的監督上,宋代對於科舉的考卷,採取了封彌謄錄制度。所謂封彌,就是把考卷寫有考生名字的部分糊上。而謄錄,則是指由專人負責,把考生的試卷重新抄寫,防止考官通過字跡來辨認考生。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關於宋代科舉的考卷糊名,還有個有意思的故事。

蘇軾有個追隨者,叫李廌,元祐三年,他報名參加科舉考試,而這一年考試的主考官是蘇軾。

雖然蘇軾成為主考官後,就要按照鎖院制度隔離起來。但是他和李廌都很有信心,蘇軾非常熟悉李廌的文風,覺得在判卷時可以識別出李廌的答卷。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就這樣,閱卷的過程中,即便是在糊名的情況下,蘇軾還是發現有一篇文章文風非常像李廌,於是就給排在了第一位。

但是蘇軾萬萬沒想到,在發榜的時候,第一名並不是李廌,而是一個叫章援的人,他是章惇的兒子,章惇則是王安石的擁護者,而蘇軾本人則是反對王安石的。

就這樣,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嚴密的制度設計,蘇軾雖然想照顧自己的人,卻無計可施,最終把一個敵對者送到了第一位。

《清平樂》“默寫天團”能輪番上陣,主要歸功於宋代這項制度

不過,也正是因為有了考官鎖院、考卷封彌謄錄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考官與考生之間相互勾結、弄虛作假。宋代的知識分子們也普遍信任科舉制度的公平性,就像詩詞中所寫,“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寫在最後:

雖然說,宋代的科舉制度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發展進步,制度設計也更為完善。不過,不可否認科舉制度本身是有弊端的。就宋代而言,由於大量的錄取進士,也帶來了冗官和層屋疊加、複雜的性質機構,這些不僅加劇了宋代的財政負擔,也導致行政效率低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