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餐桌文化,隨時代的進步在不斷髮展

眾所周知,從古至今餐桌文化與酒文化就一直是我國文化組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發展到現如今已經有很多家庭或者教育機構都把這種文化作為必修的教育課程,而在我國這種人際關係至上的大國中,餐桌文化與酒文化越發突顯它的重要地位。

還記得小的時候,當時的每次吃飯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煎熬,當然不是媽媽做的飯菜不能入口,恰恰相反,飯菜都是自己喜歡吃的,但偏偏被爸爸的“規矩”給束縛著。

長輩沒有入座,孩子不能靠近餐桌。

長輩先動筷子夾菜,自己才能開始吃飯。

吃飯的時候,不能用筷子敲碗碟。

筷子不能插進飯裡,而且放的時候要放整齊。

當然還沒有結束

吃菜的時候不能亂扒拉,夾到什麼就要吃什麼。

吃過飯,長輩離席你才可以離開飯桌。

當然有時候還要洗碗。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餐桌文化,隨時代的進步在不斷髮展


後來長大了,工作了,本以為“媳婦熬成婆”,沒想到飯桌上的規矩變得更多了。

跟長輩或者領導一起吃飯的時候,就連坐的位置都很有講究。

輩分或者地位高的要坐在房間的最裡邊,一般也就是正對著門的位置,寓意是:統領全局,能看到人的進進出出。

輩分或地位最低的就要坐在與主位相對的位置,也就是背靠門的位置,寓意是:服務上門,安排菜品,端茶倒酒都由此人來做。

其他位置就按地位或與主座的親疏關係,左右左右依次入座。

總算把座位安排好了,點菜又成了一個難題。那怎樣點菜呢?


首先肯定要把菜單遞給主座上的人,如果主座點菜了,點什麼你們吃什麼。

如果主座不點,可以選擇一人一兩個菜的模式。

如果大家都不點,擔子落在了你身上,別再推辭了,這正好是一個表現的好機會。

首先詢問諸位的忌口(如果自己都能記住最好),然後詢問店裡的特色菜,但特色菜不要點太多,一兩個就好。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餐桌文化,隨時代的進步在不斷髮展


俗話說“無魚不成宴,無酒不成席”,你點的菜中要有一條魚,而且上菜的時候,魚頭要對著主座上的人。

後邊就可以根據葷素搭配來點菜,點一些時蔬,一般葷菜是要比素菜多的,如果場上有喝酒的,就要點兩個爽口的下酒菜,切記最後的菜數一定要是雙數,因為咱們中國人講究:“好事成雙”。

四個菜以後才能動筷子,如果人沒到齊需要等人的話,可以先上涼菜,等人齊以後開始上熱菜。


說起咱們中國的酒文化,估計大家都能說出來幾句關於酒的詩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酒逢知己千杯少”、“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等。

那咱們中國人喝酒有什麼規矩呢?首先基礎肯定是不能貪杯,把握好度,酒後不能開車。其次就是酒桌上的規矩:桌上有長輩或者領導的話,他們之間要先喝過酒之後才能輪到你去敬酒。一般每一輪敬酒都是多人敬一人,而且敬酒需要敬兩次,畢竟好事成雙嘛。

人都說中國百分之八十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談成的,而且正式的場合都會喝中國白酒,洋酒一般是朋友聚會或者去酒吧喝的,紅酒可以在男女約會的時候喝,啤酒嘛~自己看著喝吧


中國的餐桌與酒的文化是中華從古至今傳下來的,我們應該在適應新時代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餐桌文化,隨時代的進步在不斷髮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