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都被使用;有20%的知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託•約•鄧寧《工聯和罷工》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如果告訴你,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一個混混職位高升進而破壞政策所產生的蝴蝶效應,你相信嗎?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而已,把金融危機歸咎於一個混混,莫過於商紂王滅國是因為妲己禍亂朝綱一樣可笑,看似一夜之間突然爆發的危機,其實早就因為內部腐爛岌岌可危。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想要了解金融投資,就要了解美國的貸款消費制度。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貸款現在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

在失業和在就業是很常見的年代,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呢?

毫無疑問,當然是貸款!

“想要過中產階級的生活?貸款吧!”

“想要買房卻沒錢?我們提供免息政策,快來貸款吧!”

“你之所以不是成功人士,是因為沒有這輛總統同款座駕!什麼?一毛錢都沒有?沒關係,免費給你使用兩年,第三年開始還款,雖然現在的你只是一個小僱員,但兩年後的你肯定擁有經理職位了吧!這可不是為貸款,而是為你的未來投資”

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裡塞滿誘人的傳單;

個人信用不達標?我們有次貸套餐給你選擇!在這些廣告商狂轟濫炸之下,無數美國人選擇了貸款消費。如果能無中生有,點石成金,沒有人能夠拒絕這種誘惑。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銀行是怎麼和金融投資產生關係的?

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的銀行和現在的銀行有些差別,當時的儲蓄銀行都是本地企業,而且禁止銀行使用儲蓄存款進行投機交易。

直到1982年,里根政府放寬金融監管,同時允許銀行將用戶儲蓄用於風險投資,而允許銀行用於投資的結果就是:“上百家儲蓄貸款銀行倒閉,上千位銀行主管鋃鐺入獄,無數人損失了一生的財富。”

華爾街的金融商人們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其中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Charles Keating案,他花了4萬美元,僱傭一位經濟學家給美國銀行監管機構寫信,大加讚賞自己學識和投資眼光,並表示自己給錢給他投資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但Charles Keating很快就被逮捕了,給他信用背書的經濟學家在後來卻被裡根指派成為了美國中央銀行系統的美聯儲主席。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投資的錢都消失後,美國政府做了什麼?

銀行投資五萬億美元憑空消失的後果,僅僅只是10家投資銀行繳納了總額14億美元的罰款,並承諾改變他們的經營策略。

自從監管開始關寬之後,這些世界一流的金融企業,就被發現從事洗錢、敲詐客戶、做假賬的行徑。

比如瑞士信託銀行幫助伊朗核計劃籌款,還有伊朗航空工業集團,他們製造洲際導彈;花旗銀行被控提供一億美元用於墨西哥毒品交易;瑞士銀行聯合集團(UBS)被指控幫助美國富人逃稅。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人們怎麼對貸款抵押進行投資?

在舊系統中,房產擁有者每月還款—錢匯到當地房貸方,因為抵押貸款需要幾十年去償還,所以放貸者都很小心謹慎;

而里根政府實行的新系統中,放貸者將抵押出售給投資銀行——銀行將成千上萬份抵押和貸款合併(包括汽車貸款、學業貸款、信用卡透支)——合併成一種複合衍生金融產品“抵押債務責任”,簡稱CDO——銀行再將CDO出售給投資者,當房產擁有者償還貸款時,錢就還給了全世界的投資者

金融系統裡還有一顆定時炸彈,全球最大保險公司—AIG,當時銷售大量的衍生產品,名為信用違約互換。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信用違約互換和衍生產品有什麼關係?

在保險行業,你只能投保你擁有的東西,假設我有一棟房產,但那棟房子在銀行只能投保一次;

衍生產品基本上就是讓每個人都可以為那棟房子投保,你可以投保,別人也可以,所以可能有五十個人投保我的房子,如果我的房子不小心被燒了,系統裡的損失金額比例上就會變得更大。

投資銀行的財務槓桿在06年上升至33:1,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資產基礎只要減少3%,就會造成破產。

你每年可以多賺200萬,甚至1000萬,不過需要將你的金融機構置於風險之中,哪怕有虧損,也是由別人來買單,你願意賭一把嗎?

大部分金融從業者都會說:“那好,賭一把吧!”

承擔更多的風險確實很容易獲得更多的好處,但任何理財產品都宣稱我們找到了更好的辦法賺取更多利潤的同時降低風險,但其實是我們用更大的風險來賺取更多的利潤,這種本質的區別,也是很多人“送命”的關鍵。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次貸即將崩盤的前夕,銀行在幹什麼?

這種有毒的抵押貸款在2006年半年時間被高盛至少售出31億美元,當時的高盛總裁亨利·保爾森作為華爾街收入最高的CEO,更是在2006年5月被美國國會提名為下一任財務部長。

成為財務部長是保爾森的一生最重要的決定,他在上任前出手了價值4.852億的高盛股票,由於老布什總統新通過的法律,這些收入都不用納稅,為此節約了5萬千美元。

其實在07年11月份的時候就有文章指出:已經有3/1的抵押貸款被拖欠,現在是絕大部分,像保爾森這類聰明的資本家看到了崩盤的前夕,就將自己的資產全部轉移了。

貸款買房的人不還錢,銀行不就破產了嗎?

高盛購買了至少220億美元的AIG信用違約互換產品,這麼大的數額,他們也很擔心AIG會因此破產,所以花費了1.5億美元為自己投保,防止AIG可能的崩潰。

不僅僅是高盛,美林證券、JP摩根、雷曼兄弟設計了幾十億美元針對抵押貸款的對沖基金投保,這些同時卻將CDO包裝為安全投資銷售給客戶,只要客戶在抵押貸款上虧得越多,他們就賺得越多。

你可能會問:“貸款都快崩盤了,為什麼那些人還會繼續買”

因為銀行給這些投資定的級別都是3A級,當時的有價證券沒有評級機構的認證就賣不出去,他們給出的A級評價越多,賺得就越多。穆迪作為最大的評級機構,在2000年-2007年,利潤翻了4倍;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穆迪信用(Moody)、標準普爾(S&P)、惠譽國際(Fitch)通過給高風險證券提高等級,賺了幾十億美元。

位於臭水溝的房子,被機構包裝為豪華海景別墅,吸引不懂投資的小白入場,只需要一買一賣你這輩子就實現了財富自由,這樣的話相信大多數人聽到後都會心動。

信用評級機構與銀行狼狽為奸,就沒有受到懲罰?

在這種事情上,就體現出擁有一個強大律師團的作用性,金融機構每年付給律師團的費用都是不可想象的,他們都深諳第一修正案,辯解稱:“我們的AAA級評價,只是我們的意見,不應該過於依賴。”

貝爾斯登銀行、雷曼兄弟、AIG在距離破產前都還保持著A2的評級,房利美和房地美在政府出手援助前評級都是A3。

當權力被金錢控制,法律也無可奈何。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明知風險很高,投資者為什麼卻停不下來?

神經學家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把實驗對象置於MRI(磁核共振)下,讓他們玩兒金錢作為獎賞的遊戲,注意到當受實驗對象在贏錢的時候,大腦中受刺激的部分和服用可卡因受刺激的部位是一樣的。

這麼大的騙局,政府就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嗎?

花旗銀行的Chuck Prince有一句名言:“音樂停下來之前我們要不停跳舞,但實際上音樂早就停了!”

其實在2004年的早些時候,FBI就發佈了關於抵押貸款詐騙流行的警告,而且每年都有金融從業者的行業精英發表文章警告抵押貸款的危機,可惜學院派的警告始終抵不過貪婪的本性。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泡沫散盡之後

08年9月份,雷曼、美林資金耗盡,宣佈破產,整個投資行業隨之傾覆,隨之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唯一對雷曼兄弟感興趣的是英國巴克萊銀行,但英國監管機構要求美國提供財務擔保,美聯儲主席保爾森拒絕了。

雷曼和美林針對銀行破產都沒有任何準備計劃,他們的倒下還導致了商業用紙市場的崩潰,其發行的商業票據也成立一堆廢紙,很多公司都依賴以此為開銷,比如工資。

大量的裁員潮開始了,無力償還信用違約互換產品的持有者使AIG拖欠了130億美元,9月17日AIG被政府接管,第二天,保爾森和伯南克向美國國會提出七千億美元救市計劃。

AIG被政府接管之後,其發放的信用違約互換的持有者主要是高盛公司—在第二天七千億美元救市計劃後,被支付了610億美元,最終,為了拯救AIG花了納稅人1500億美元。

不論是否破產,高盛始終是最後的贏家,最諷刺的是:政府負責救市計劃提出者是高盛的前總裁。

虛假的泡沫鈔票導致的金融崩潰只能用瘋狂印錢來解決,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世界經濟都融為一體,包括前段時間特朗普因為疫情推行的萬億美元計劃—給每個正常納稅的人每月發1200美元,全世界都為這個瘋狂計劃買單。

最近金融界出現的爆炸性新聞也很多,不論是前兩個月美國的四次熔斷還是這幾天的中行原油寶事件,也許很多人投資並不是為了賺多少錢,而是為了跑贏通貨膨脹,最後最貧窮的人也是承擔得最多的,資本方依然毫髮無損。

推薦文章—點擊觀看

只要努力就可以擁有一切?這是當代資本主義給人最大的幻覺

喜茶漲價!你買的是“喜茶”還是品牌所營銷的生活方式?

號稱“戰疫神藥”的瑞德西韋,美國人為啥自己不用?

金融騙局:你貪圖他的高收益,他只要你的本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