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 產業鏈迎發展新契機

(記者 陳錦鋒)特斯拉CEO馬斯克表示,Starlink衛星寬帶將在3個月內私下測試,6個月內公測。一時間,“顛覆5G的不是6G,而是衛星互聯網”之類話題在網絡迅速發酵。與 此同時,國家發改委近日在新聞發佈會中明確新基建的範圍,將衛星互聯網首次納入新基建的範疇。業內人士認為,衛星互聯網列為“新基建”範疇,預計將成為貫穿“十四五”的重要投資主線。新基建覆蓋衛星互聯網,一方面說明商業航天(含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說明國家對太空開發及“天地信息網絡一體化”的重視。

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 產業鏈迎發展新契機

衛星互聯網是個啥?

衛星互聯網簡單來說就是在太空使用低軌高通量衛星以實現高帶寬低時延寬帶覆蓋,從而達到與地面移動通信類似的效果,所以本質上衛星互聯網就是通信和衛星的技術拓展。在太空中的衛星就不存在地面通信設施受到地域、環境、成本的影響,它在組網後就可以實現全面應用範圍無死角。在這個概念的設想中,我們可以利用高頻毫米波無線電信號,發射一系列(數千個顆以上)的近地軌道衛星,為全球任意一個地點提供低延遲、高速寬帶網絡服務。對此,如果5G是二維地圖上的高速公路,那麼衛星互聯網就是三維的飛機航線,所以它的應用更為廣大,且市場更為寬闊。簡單來說,那就是消費者的手機都是直接連接衛星,而非目前的各種通信基站。

那麼,衛星互聯網真的會顛覆5G嗎?答案是不會的。高可靠、低延時是5G網絡的重要特性,而這兩點是衛星通信無法做到的。以馬斯克Starlink衛星寬帶為例,其網絡延遲大概在 20ms-35ms 之間,這個延時接近現有4G網絡(10-20ms),可實現實時通信和網絡遊戲等場景,但無法替代5G。此外,可靠性方面,Ku/Ka等衛星通信波段存在雨衰問題,簡單說,就是如果用它輔助汽車駕駛,陰雨天可能會有風險。

國內外企業爭相佈局

衛星互聯網以日益凸顯的國家戰略地位、潛在的市場經濟價值、稀缺的空間頻軌資源成為全球各國關注的焦點,世界各國紛紛將衛星互聯網視為重要發展戰略,相繼發佈衛星通信網絡建設計劃。

國外公司捷足先登,早已經瞄準了廣袤無垠的太空,正在或是已經建設了其衛星互聯網體系。2015年,馬斯克正式提出“星鏈計劃”,計劃將在2019-2024年間發射約1.2萬顆衛星組成“星鏈”網絡,並在全球範圍內提供低成本的互聯網服務。此外,OneWeb公司作為星鏈計劃的主要競爭對手,其造星能力也不容小覷。相比於行業內製造每顆衛星一般需要12—18個月的速度,OneWeb衛星公司的衛星製造速度高達每天2顆。同樣發力衛星的還有亞馬遜。其“柯伊伯項目”計劃將3236顆衛星發射入軌,併為全球提供低延遲、高速度的太空互聯網服務。

不過,國內企業也不甘示弱。央企方面,早在2015年,中國航天科技和中國航天科工就分別提出了自己的低軌通信項目“鴻雁星座”和“虹雲工程”。這兩項工程均在2018年底發射了各自的首顆驗證衛星。

除了“國家隊”之外,同樣發力的還有民營航天公司。2020年1月16日,銀河航天成功發射其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該衛星可通過衛星終端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服務。九天微星則計劃用72顆衛星,構建低軌物聯網星座。按照計劃,九天微星的物聯網衛星星座,將在2022年前完成部署。汽車企業吉利科技旗下的時空道宇公司,也著手招聘火箭工程師,預備涉足火箭領域。

產業鏈迎發展機遇

衛星互聯網首次被納入“新基建”,產業鏈迎來歷史發展機遇。銀河證券指出,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主要為衛星製造及火箭發射、地面基站及終端設備和衛星通信運營三部分。按美國衛星協會預測, 三部分的市場規模佔比約為7.5%、44.6%和 47.9%。與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相關的公司將首先受益,與終端設備和衛星通信運營相關的公司將在後期受益,但市場空間更大。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球在軌衛星數量為2218顆。在未來的10年內,預計數量將擴大10倍,增量部分主要來自於低軌通信衛星。根據麥肯錫預測,預計2025年前,衛星互聯網產值可達5600億至8500億美元。

中國銀河證券分析師李良認為,按照“星鏈”項目客戶用戶數量比例估算,未來我國國內衛星互聯網的市場空間有望達到420億元-560億元。實現全球衛星互聯網服務後,市場空間將實現成倍增長,與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相關的公司將首先受益,與終端設備和衛星通信運營相關的公司將在後期受益,但市場空間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