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人格缺陷

看過電視劇《軍事聯盟》的朋友,肯定都對司馬懿這個人很瞭解了。

不過,無論是劇中敘事,還是社交網絡上大家熱議的焦點,多集中在其他幾個人物上,如雄才大略但猜忌心重的曹操,心懷興復漢室理想併為之付出生命的荀彧等。司馬懿似乎只是穿針引線。其“鷹視狼顧之相”的畫面不斷閃回,再配上淒厲的音樂,讓人心中一凜。

眾所周知,司馬懿能為西晉統一中國奠定基礎,其軍事和政治方面的才能也很突出——他大半生謹小慎微,非常能忍,而且幾乎每一步選擇都走對了——漢中對策、御諸葛、徵遼東,輔佐曹氏幾代人成就基業……然而,作為政治人物,他在當時及後世的評價普遍不高,後世文學亦多將其描述成奸臣丑角。

司馬懿的人格缺陷

有此觀感,箇中原因複雜,但就真實歷史來看,除了被認為其祖孫三代竊魏、不忠不孝外,司馬懿為官的理想信念和擔當精神都相當缺失。

理想信念,對政治人物非常關鍵。曹操年輕時的理想,就是自己墓碑寫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從此,他從陳留起兵到南征北戰,江山半壁而漢室尚存。梟雄劉備年過半百一無所有,但仍心懷理想、堅韌不拔、一心向前,籠絡了大批將才。諸葛孔明也是抱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憑著報先帝三顧恩情的執念,最後滿門殉國。


司馬懿的人格缺陷

反觀司馬懿,未有類似明確的理想和原則。在境界和格局上,就差了同時代人一大截。當時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曹操平定北方,諸葛亮治蜀福澤兩千年,為人稱讚。司馬懿卻待價而沽,局勢明朗後出仕緊跟曹丕,步步算計,接連升遷。一言以蔽之,司馬懿從政更多隻為一己私利,為達目的可以不顧原則和誓言。如其晚年為使曹爽歸降,曾發誓不殺對方,並讓其鐵哥們——四朝元老蔣濟作保。結果四天後就滅了曹爽三族,害得蔣濟羞愧而死。

事實上,司馬懿身上自私和投機的特點,更使其從政後擔當精神十分缺失。同為揹負罵名的政治人物,後代同樣取當朝而代之的曹操,早年擔任洛陽北部尉,在勢力盤根錯節的皇親國戚聚居地,卻敢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誅殺犯禁者,名噪一時;而司馬懿22歲擔任河內郡上計掾,卻只因感覺自己沒受重用,就置當時嚴格的紀律要求於不顧,擅離職守,撂擔子跑了。為規避朝廷和曹操的查處,他竟裝病多年。

司馬懿的人格缺陷

多年後的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軍時,司馬懿不顧老將張郃強烈反對,執意派其追趕,最終導致張郃率部進入埋伏圈,中箭身亡。此次戰鬥,未見一向謹慎的司馬懿有任何全局和接應安排,戰後也未見其因此主動承擔決策責任,甚至未對張郃的死表示歉意。因此,此役系司馬懿借刀殺人的“陰謀論”甚有市場。

曾有論稱,曹操狠,司馬懿陰。司馬懿在政治品格上的缺失,自然會對其成就和大業的延續造成影響。其孫司馬炎建立西晉以來,短時間就呈現末世之相,司馬氏子孫自相殘殺,很快導致了國家長期的分裂。這些悲劇的發生,亦被認為與此不無關聯。

到東晉明帝時,皇帝和王導曾有一次對話。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如何得天下,王導遂敘述了司馬懿父子的業績、手段和行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