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減法”的教育懲戒

小學階段,學生忘帶作業、學具較為普遍。我班亦如此,幾乎每天都有忘記帶東西的孩子。主題班會強調過,家長會提醒過,也曾通知家長送到學校裡,甚至給小組扣過分。但還是時有發生,屢禁不止。這麼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卻成了班級管理的“疑難雜症”。

[案例]

怎樣改變學生忘事的習慣呢?正思考之時,班裡最近又出現一次大面積忘記帶作業和學具的情況,情急之下我進行了一場“另類”的懲戒,沒想到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事情發生在週一。早讀結束後,學生開始交作業。三分鐘後,各科課代表彙報交作業的情況:有四位同學沒交作業,理由自然是“忘記帶了”。我心底湧起一團怒火。正在猶豫是不是也要採取以往的“手段”時,一位班幹部說還有兩位同學沒有帶課本,我火氣更大了。

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腦海中靈光一閃,有辦法了。我“生氣地”大聲說:“既然你們都忘記帶課本和作業了,那以後就別做作業了。下午放學把書包送到我辦公室,明早到校後再到辦公室拿書包。”

話說完,孩子們格外安靜。平時批評孩子們,他們總會在下面竊竊私語,但這次,他們都眼巴巴地看著我。顯然,這樣的懲罰措施引起了學生們的關注。

下午放學,等孩子們收拾好書包,我督促道:“今上午忘記帶作業和課本的同學,請把書包整整齊齊地放到我辦公桌上。”我語氣緩和,態度卻不容置疑。

真讓孩子把書包送到辦公室時,他們才慌了。他們可能想老師不可能真罰他們,最多就是挨頓訓,最後還是會放過他們的。幾個小傢伙下午也確實做了補救,該帶來的都帶來了。其實幾個孩子都還算優秀,其中佳佳同學還是班幹部,只見她邊哭邊說:“馬老師,能不把書包送您辦公室嗎?晚上我就沒辦法做作業了。”

我很嚴肅地說:“不行,必須送我辦公室。”我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全班同學都安靜下來,靜靜地看著他們。

為了緩和孩子們緊張的情緒,我說:“你們四個男生,有點男子漢的樣子,犯了錯誤,就要敢於接受懲罰,趕緊帶頭把書包送我辦公室!”然後我故意提高了說話的分貝,對其他同學說:“不要看了,抓緊時間站隊,準備放學。”

聽我說完,三個男生帶頭,去我辦公室送書包了,剩下一個男生然然同學卻哭了起來:“馬老師,我想帶書包回家,我知道錯了,書包帶不回家,我媽會打我的!”

我說:“不行,犯了錯就要接受懲罰。”口氣依舊不容置疑。

三個哭的同學,還想說什麼,我打斷了他們,厲聲說道:“如果接受懲罰,書包你們明天就可以領回去;不接受的話,讓我強制實施,一週都不能領回書包。”

哭著的孩子們一聽這個,顧不上抹眼淚,嚇得趕緊去辦公室送書包了。

等所有人站好隊,我來了個即時採訪。問題是:不帶書包回家,兩手空空,回到家正好可以自由分配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學們覺得好不好啊?同學們紛紛搖頭。

真想聽聽他們怎麼說,於是我說:“誰想說說,舉手回答。”

昊昊幸災樂禍地說:“書包帶不回家,就等著被打屁股吧。”引來鬨堂大笑。

冉冉說:“不帶書包回家,雖然空著手,但是作業不能做,不能鞏固知識,如果明天交作業,沒辦法完成,還得接受其他老師的懲罰,也會給小組扣分,一點都不划算。”

余余說:“一點都不好,我很想書包跟著我回家,一會到家都不知道怎麼給媽媽交代,唉!”

聽到孩子們的心聲,我高興了。突發奇想的辦法,開始起效果了。

回到辦公室,我拿起手機,給這幾個孩子的家長留言,說明事情的原委,以免孩子講不清楚,在家被家長嚴厲懲罰,造成傷害就事與願違了。

晚上有兩個家長給我打電話徵求意見,看能不能讓孩子寫作業。我問怎麼完成?家長說他們可以去複印或者讓其他同學拍照,然後手寫下來,讓孩子再做。看得出這兩位家長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

我給這兩位家長提了點建議:第一,先鄭重地說說這件事到底是誰的責任,藉機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意識;第二,必須讓他們知道這次能做作業很不容易,比如,複印跑了好幾個店,抄寫廢了很多時間,或者其他方法……總之一定要讓孩子瞭解,為了做作業爸爸媽媽多做了很多事。具體方法就他們自己發揮了。

有三個家長給我回了信息,說一定好好教育孩子,配合好老師的工作。第二天瞭解後得知:這三個孩子在家被訓了一頓。三名同學不約而同給我寫了保證書或者檢討書。

讓人不解的是,有一個家長沒有回覆信息,直到孩子早上上學才發現孩子沒帶書包回家。家長打電話過來,向我解釋道歉,原因是:孩子的爸爸媽媽都上夜班,平時孩子回到家後自己做作業,完成後收拾書包,第二天早上爸爸回家再檢查一下,然後送孩子上學。爺爺奶奶只負責做飯,所以沒有發現孩子沒帶書包回家。我問孩子為什麼不告訴家長,孩子告訴我:“我不想和爸爸媽媽說,他們在上班,他們擔心我,如果走神,出了危險就壞了。” 孩子的話語讓我感動了。這是個孝順的孩子,雖然學習習慣、成績不大理想,但是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

我笑著繼續說道:“同學們,如果你不想做作業了,就嘗試下違紀,保證實現你的願望!”

三種不同的結果,當然需要三種不同的處理措施。利用早讀與課前時間,開了個微班課,我讓他們幾個談談昨天晚上的事,孩子們都發了言。等孩子們講完,我大力表揚了犯錯接受處罰還及時完成作業的孩子及家長;安撫鼓勵了反思自己,表態以後再也不犯錯的孩子及家長;給沒完成作業的孩子提出建議,建議他們召開家長會議,一起想辦法解決遇到的此類問題。我不失時機地同孩子們講:“原來好多同學不想做作業,但失去了做作業的權利,才知道原來做作業是多麼幸福的事啊!以後大家千萬別忘記帶東西了,此項懲罰措施,咱就固定下來,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咱們就這麼處理。”

我很好奇,什麼也沒做的孩子,晚上到底怎麼度過的。孩子告訴我,他自己在房間裡看了一晚上書,沒敢到客廳,也沒有玩,就是擔心爺爺奶奶發現自己沒有做作業。我明白了,孩子把自己藏在書房裡,根本沒有去瘋玩。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要,不要,不要!”

困擾很久的難題基本解決了。

[反思]

這個懲戒故事的教育意義就在於,如何讓孩子們學會珍惜。

關於懲戒的故事有很多,但是我們平時見到的、聽到的往往是因為孩子犯了錯,通常是讓學生多做事情,都是在懲罰上做加法,很多時候效果並不理想。如果我們根據事件特點、當事人的情況,不妨反其道行之,做一下減法式懲戒,也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慢慢探索,去掌握教育懲戒這門藝術,從而發揮其最大的教育效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