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减法”的教育惩戒

小学阶段,学生忘带作业、学具较为普遍。我班亦如此,几乎每天都有忘记带东西的孩子。主题班会强调过,家长会提醒过,也曾通知家长送到学校里,甚至给小组扣过分。但还是时有发生,屡禁不止。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却成了班级管理的“疑难杂症”。

[案例]

怎样改变学生忘事的习惯呢?正思考之时,班里最近又出现一次大面积忘记带作业和学具的情况,情急之下我进行了一场“另类”的惩戒,没想到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事情发生在周一。早读结束后,学生开始交作业。三分钟后,各科课代表汇报交作业的情况:有四位同学没交作业,理由自然是“忘记带了”。我心底涌起一团怒火。正在犹豫是不是也要采取以往的“手段”时,一位班干部说还有两位同学没有带课本,我火气更大了。

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脑海中灵光一闪,有办法了。我“生气地”大声说:“既然你们都忘记带课本和作业了,那以后就别做作业了。下午放学把书包送到我办公室,明早到校后再到办公室拿书包。”

话说完,孩子们格外安静。平时批评孩子们,他们总会在下面窃窃私语,但这次,他们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显然,这样的惩罚措施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

下午放学,等孩子们收拾好书包,我督促道:“今上午忘记带作业和课本的同学,请把书包整整齐齐地放到我办公桌上。”我语气缓和,态度却不容置疑。

真让孩子把书包送到办公室时,他们才慌了。他们可能想老师不可能真罚他们,最多就是挨顿训,最后还是会放过他们的。几个小家伙下午也确实做了补救,该带来的都带来了。其实几个孩子都还算优秀,其中佳佳同学还是班干部,只见她边哭边说:“马老师,能不把书包送您办公室吗?晚上我就没办法做作业了。”

我很严肃地说:“不行,必须送我办公室。”我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全班同学都安静下来,静静地看着他们。

为了缓和孩子们紧张的情绪,我说:“你们四个男生,有点男子汉的样子,犯了错误,就要敢于接受惩罚,赶紧带头把书包送我办公室!”然后我故意提高了说话的分贝,对其他同学说:“不要看了,抓紧时间站队,准备放学。”

听我说完,三个男生带头,去我办公室送书包了,剩下一个男生然然同学却哭了起来:“马老师,我想带书包回家,我知道错了,书包带不回家,我妈会打我的!”

我说:“不行,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口气依旧不容置疑。

三个哭的同学,还想说什么,我打断了他们,厉声说道:“如果接受惩罚,书包你们明天就可以领回去;不接受的话,让我强制实施,一周都不能领回书包。”

哭着的孩子们一听这个,顾不上抹眼泪,吓得赶紧去办公室送书包了。

等所有人站好队,我来了个即时采访。问题是:不带书包回家,两手空空,回到家正好可以自由分配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学们觉得好不好啊?同学们纷纷摇头。

真想听听他们怎么说,于是我说:“谁想说说,举手回答。”

昊昊幸灾乐祸地说:“书包带不回家,就等着被打屁股吧。”引来哄堂大笑。

冉冉说:“不带书包回家,虽然空着手,但是作业不能做,不能巩固知识,如果明天交作业,没办法完成,还得接受其他老师的惩罚,也会给小组扣分,一点都不划算。”

余余说:“一点都不好,我很想书包跟着我回家,一会到家都不知道怎么给妈妈交代,唉!”

听到孩子们的心声,我高兴了。突发奇想的办法,开始起效果了。

回到办公室,我拿起手机,给这几个孩子的家长留言,说明事情的原委,以免孩子讲不清楚,在家被家长严厉惩罚,造成伤害就事与愿违了。

晚上有两个家长给我打电话征求意见,看能不能让孩子写作业。我问怎么完成?家长说他们可以去复印或者让其他同学拍照,然后手写下来,让孩子再做。看得出这两位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

我给这两位家长提了点建议:第一,先郑重地说说这件事到底是谁的责任,借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第二,必须让他们知道这次能做作业很不容易,比如,复印跑了好几个店,抄写废了很多时间,或者其他方法……总之一定要让孩子了解,为了做作业爸爸妈妈多做了很多事。具体方法就他们自己发挥了。

有三个家长给我回了信息,说一定好好教育孩子,配合好老师的工作。第二天了解后得知:这三个孩子在家被训了一顿。三名同学不约而同给我写了保证书或者检讨书。

让人不解的是,有一个家长没有回复信息,直到孩子早上上学才发现孩子没带书包回家。家长打电话过来,向我解释道歉,原因是: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上夜班,平时孩子回到家后自己做作业,完成后收拾书包,第二天早上爸爸回家再检查一下,然后送孩子上学。爷爷奶奶只负责做饭,所以没有发现孩子没带书包回家。我问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孩子告诉我:“我不想和爸爸妈妈说,他们在上班,他们担心我,如果走神,出了危险就坏了。” 孩子的话语让我感动了。这是个孝顺的孩子,虽然学习习惯、成绩不大理想,但是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笑着继续说道:“同学们,如果你不想做作业了,就尝试下违纪,保证实现你的愿望!”

三种不同的结果,当然需要三种不同的处理措施。利用早读与课前时间,开了个微班课,我让他们几个谈谈昨天晚上的事,孩子们都发了言。等孩子们讲完,我大力表扬了犯错接受处罚还及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及家长;安抚鼓励了反思自己,表态以后再也不犯错的孩子及家长;给没完成作业的孩子提出建议,建议他们召开家长会议,一起想办法解决遇到的此类问题。我不失时机地同孩子们讲:“原来好多同学不想做作业,但失去了做作业的权利,才知道原来做作业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以后大家千万别忘记带东西了,此项惩罚措施,咱就固定下来,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就这么处理。”

我很好奇,什么也没做的孩子,晚上到底怎么度过的。孩子告诉我,他自己在房间里看了一晚上书,没敢到客厅,也没有玩,就是担心爷爷奶奶发现自己没有做作业。我明白了,孩子把自己藏在书房里,根本没有去疯玩。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要,不要,不要!”

困扰很久的难题基本解决了。

[反思]

这个惩戒故事的教育意义就在于,如何让孩子们学会珍惜。

关于惩戒的故事有很多,但是我们平时见到的、听到的往往是因为孩子犯了错,通常是让学生多做事情,都是在惩罚上做加法,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根据事件特点、当事人的情况,不妨反其道行之,做一下减法式惩戒,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去掌握教育惩戒这门艺术,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