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萊曼大帝與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刻:維也納圍城,嚇破歐洲百年膽

讀者朋友們好,感謝您的賞光點擊,這裡是記譯中心,一個志在

“記古今歷史,譯中外名篇”的號。點擊加【關注】,早上七點,記譯君的文章將準時送達哦~

今天準時送達的是記譯君本月份的第四篇文章,在說本篇文章的主題前,記譯君想問一句長假剛結束,讀者朋友們過得怎麼樣呀?國慶期間,記譯君也不敢閒著,之前承諾的奧斯曼帝國系列終於又迴歸啦!

序言:奧斯曼的巔峰時代

如今,我們偉大的祖國正大步邁向盛世榮景,而記譯中心的奧斯曼系列時間線,同樣來到了帝國曆史的巔峰。究竟是誰堪為奧斯曼這極盛繁華一幕的總導演呢?就請大家跟著記譯君一探究竟吧!

在本系列前一篇奧斯曼帝國的第三個一百年:冷酷蘇丹,與中東版的挾天子令諸侯中,記譯君說到塞利姆一世東征西討,將疆域拓展為幾乎是原本的三倍。然而,在攻陷馬木留克王朝三年後,本擬繼續遠征的他卻忽然染上重病撒手人寰,享年54歲。之後繼任為皇帝的,是他的兒子:蘇萊曼

蘇萊曼大帝與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刻:維也納圍城,嚇破歐洲百年膽

蘇萊曼肖像。圖源:Wikipedia

蘇萊曼生於1494年,登基時年僅25歲。大家還記得巴耶塞特一世嗎?沒錯,就是那位被帖木兒擊敗激憤而死,導致帝國動盪多年的雷霆皇帝。從他身上,我們已經清楚瞭解到這樣的教訓:意外失去強大領導人的組織會面臨極大考驗;倘若新君主年紀尚小,國家發展會更加岌岌可危。

這種情況下,宮廷人士和國內外的反動分子都覺得皇帝只是毛頭小子,根本不足為懼,遂有內有外患。不僅如此,前代君主越是偉大,新任君主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拿來與先王比較,因此往往會得到比實際表現還要低的評價。不過,危機也可能是轉機。歷史上仍有不少人能克服這些難關,令國民開始對其長期執政產生信心,最後反而以"大帝"之姿名垂千古。這位奧斯曼的年輕皇帝蘇萊曼一世,正是其中之一。

蘇萊曼大帝與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刻:維也納圍城,嚇破歐洲百年膽

馬背上的蘇萊曼。圖源:Academic Dictionaries and Encyclopedias

以戰爭創英名的蘇萊曼

蘇萊曼登基當年,便有一位前馬木留克王朝的軍人奴隸在大馬士革發起叛亂。不過,蘇萊曼相當冷靜沉著,迅速率兵鎮壓了動亂,並藉機向國內外宣示自己可不是個平庸的啃老族。然而,為了擺脫父親的陰影,蘇萊曼一世必須締造出比塞利姆更偉大的事蹟!因此,國內情勢安定後,蘇萊曼在1520年代耗費大量精力進軍歐洲戰線。(除了歐洲戰線,蘇萊曼還開闢了伊拉克戰線和地中海戰線,限於篇幅,本篇將不會涉及,而是另外撰文為大家詳述。)

蘇萊曼大帝與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刻:維也納圍城,嚇破歐洲百年膽

1526年前的奧斯曼和匈牙利。圖源:zum.de

首先,請大家看上面這幅地圖。地圖中央綠色半圓形的國家,就是匈牙利王國。雖然名為匈牙利,但與現在的匈牙利共和國相比,領土不僅更大,軍事力也更強。記譯君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匈牙利王國就像個巨大的蓋子,徹底封鎖奧斯曼帝國往西北方發展。事實上,在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執政期間,奧斯曼為了突破這裡,就曾一度出兵攻擊貝爾格萊德。但因這座要塞易守難攻,很快就敗陣下來。

於是,蘇萊曼一世宣稱:"貝爾格萊德是進入歐洲的玄關!"登基翌年,也就是1521年,蘇萊曼便率軍進攻貝爾格萊德,並輕而易舉拿下該城。終於打開"玄關"的奧斯曼,沿多瑙河一路往上拓展勢力,在摩哈赤平原迎來了與匈牙利一決勝負的時刻。這次,雙方都派出5-6萬大軍,兵力上幾乎勢均力敵。雖然奧斯曼是遠征而來,但匈牙利本身也潛藏著不穩定因素:國王洛約什二世剛及弱冠之年,不僅血氣方剛,還嚴重缺乏經驗。

蘇萊曼大帝與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刻:維也納圍城,嚇破歐洲百年膽

摩哈赤之戰繪畫。圖源:Wikipedia

事情發展果然不出所料,洛約什二世的年輕直接左右了這場戰爭的勝負。當奧斯曼軍的身影出現在摩哈赤平原的那一瞬間,等不及援軍到來的洛約什二世,竟命尚未進入戰備狀態的軍隊出動,打算速戰速決。如此一來,奧斯曼遠道而來的劣勢就被抵消。不過戰火點燃後,奧斯曼軍中央隨即開始往後撤退。洛約什二世見狀後頓時喜出望外,竟然親自擔任先鋒,下令全軍突擊敵軍主陣。

然而,這根本就是奧斯曼設下的陷阱。匈牙利軍就這樣被誘入奧斯曼的包圍中,洛約什二世當場戰死。當時,正是1526年。記譯君順帶一提,這也是此後與奧斯曼、薩非王朝組成中西亞三國演義的蒙兀兒(莫臥兒)帝國建國之年。蘇萊曼順勢北上,直到佔領首都布達佩斯後,才暫且休戰歸國。

兵發維也納帶來的震懾

不過,匈牙利王國卻因洛約什二世未留下子嗣,導致王朝就此斷絕。新國王的人選問題鬧得沸沸揚揚,匈牙利貴族們擁護的亞諾什一世,與神聖羅馬帝國推舉的斐迪南形成對立。屈居下風的亞諾什一世,便向奧斯曼請求援軍。記譯君在這裡忍不住要罵一下這位亞諾什。因國內問題而向外國請求支援,不但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愚行,更可以說是賣國。姑且不談民間,國家對國家的支援絕對不是出於關心和溫柔,必定是因為可以從中獲得比付出更大的利益。接受幫助的國家絕不會有自主發展,反而會走向受制於人的被動。

蘇萊曼大帝與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刻:維也納圍城,嚇破歐洲百年膽

"匈奸"亞諾什一世。圖源:Daily News Hungary

奧斯曼帝國接受亞諾什的請求,再度出兵匈牙利,最後包圍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相對於奧斯曼12萬圍城大軍,守在維也納城內的士兵卻僅有2萬人。奧斯曼可是出動了與當年包圍君士坦丁堡時相當的陣仗,來包圍維也納。如果當年號稱無法攻陷的君堡也難以倖免,那這座只用簡陋城牆作為防禦的維也納想必也是日薄西山了。

不過,這裡終究是維也納,不是君士坦丁堡。這裡距離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足足有三千里(1500公里)之遙。而且不只是遙遠,行軍途中還有數不清的泥濘與險路,所以奧斯曼無法將那些攻打君堡的巨炮運送過來,最後只能攜帶中小型的炮出征。不僅如此,從1529年9月23日開始圍城開始算起的話,20天后,奧斯曼的軍隊竟然遭逢不合時節的罕見寒流,大雪不斷打在士兵身上。奧斯曼的土耳其士兵從小就在溫暖環境長大,當下又根本沒有準備禦寒衣物,每個人都瑟瑟發抖幾乎凍死。蘇萊曼一世見狀,當機立斷,在全軍受到重創以前馬上撤退。

蘇萊曼大帝與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刻:維也納圍城,嚇破歐洲百年膽

1529年,第一次包圍維也納。圖源:Wikipedia

從結果上看,歐洲軍是成功逼退奧斯曼,但他們只不過是幸運得到老天爺幫助罷了。如果當時的天氣與往年一樣,維也納必定淪陷。所以,當歐洲人看著奧斯曼漸行漸遠的背影時,心中絲毫沒有半分喜悅,反而如坐針氈。"要是他們春天再攻來,我們就死定了吧?"這件事,也成了歐洲的"童年陰影",從此他們便極力避免接觸奧斯曼陸軍。

即使過了100多年,即使奧斯曼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各方面皆已腐爛至極,歐洲人仍先入為主地認定奧斯曼非常恐怖。

後記

記譯君在這裡,就先透露一點關於奧地利和奧斯曼這對冤家的後話。距離第一次包圍維也納154年後,也就是1683年,奧斯曼第二次圍攻維也納。交戰前,奧地利戰戰兢兢。不過,當他們開始作戰後,卻跌破了眼鏡。"咦?怎麼感覺不怎麼強?奧斯曼已經淪落到這個地步了嗎!"這場戰爭徹底暴露了奧斯曼自家軍隊變弱的事實,對奧斯曼來說更是自掘墳墓。從此以後,歐洲各國便有如群聚腐肉之軀的蒼蠅,貪婪地分噬著奧斯曼國內的各種權利。

蘇萊曼大帝與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刻:維也納圍城,嚇破歐洲百年膽

1683年,第二次包圍維也納。圖源:Raymond Ibrahim

第一次包圍維也納,象徵了奧斯曼帝國的巔峰。

第二次包圍維也納,則象徵奧斯曼帝國的衰亡。

不過記譯君覺得,換個角度來看,這也證明奧斯曼第一次包圍維也納時所帶來的恐怖,強烈到足足糾纏歐洲長達150年之久。如果當時蘇萊曼沒有碰到鬼天氣,成功拿下維也納,讀者朋友們覺得歐亞歷史是不是會有所改寫呢?

而除了劍指歐洲,從16世紀30年代開始,蘇萊曼大帝還多次征伐薩非王朝,開闢了他的伊拉克戰線,甚至將戰火燒到海上。在他的帶領下,究竟哪裡才是進擊的奧斯曼的終點呢?請關注"記譯中心",繼續期待我們的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系列喲!

本文系記譯歷史原創,主要參考資料為《奧斯曼帝國興衰史》《奧斯曼帝國六百年》《蘇萊曼大帝》和維基百科,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覺得記譯君的內容還行,能不能點擊加【關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