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打卡 科科作業都要打卡

視頻作業成為我市中小學家長新負擔

打卡打卡 科科作業都要打卡

製圖 韓徵

不久前,本報一則《老師佈置作業讓家長批改,合理嗎?》的報道引起了我市家長們的關注,孩子作業家長批改。家長成了編外教師,這種一直存在的現象引起了更多家長的共鳴。“比起批改作業,更讓我們心煩意亂的是各種打卡,那才是真正有負擔的作業。現在常常呼籲減負,也請給我們家長們減個負吧!”最近,幾位家長在看到報道之後,希望通過本報呼籲學校取消各種打卡作業,給家長們一段輕鬆的陪讀生活。

各科作業都要打卡

“背誦要上傳音頻,英語、體育跳繩、仰臥起坐、平板支撐都要上傳視頻,加上從疫情開始後的健康打卡,天天打卡都快讓我們瘋了。”這是一位三年級家長的苦惱。這位家長說,從孩子一年級開始打卡到現在,3年來,日復一日的打卡都快毀掉了她的生活,現在全家所有的生活都在圍繞著孩子的作業進行。他們夫妻兩人不能同時出差,得保證有一個人留在家裡陪伴孩子,不僅是因為課本上的作業,更重要的就是那些打卡的作業。小學生的手機打卡作業本身就是留給家長的作業。

還有一位七里河四年級家長告訴記者,她最誇張的一次打卡是在電影院裡。那天是週末,她帶著孩子去看電影。臨近零點時分,她突然想起當天的朗讀作業沒有打卡。於是,她從影廳拖出正看電影的孩子,在休息區錄了一段視頻發到班級群。等再回去看電影,頓時覺得索然無味了。

記者瞭解到,除了體育視頻打卡外,中學生作業打卡多以發送圖片為主。一位今年高一的學生的家長說,學生的各科作業老師以隨機抽檢打卡進行,被抽中的學生必須按要求在老師規定的時間點提交作業。由於抽檢真的是太“隨機”了,週末休息的一天,孩子與小夥伴相約都要背上書包,準備隨時上交作業。

打卡作業質量不高

一些家長告訴記者,他們反對打卡作業,原因之一是打卡屬於形式主義的作業。一位初一學生的家長說,學校要求每天上傳晨練視頻,他女兒睡到視頻要求上傳的截止時間前,迅速錄一段視頻提交,再繼續睡到早餐時間。他也知道這樣不好,可是女兒每晚作業往往都寫到深夜11時之後,清晨早起鍛鍊會睡眠不足,他也就默許孩子的這種打卡方式了。

那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同樣表示打卡“無意義”。她說背誦是讓家長自主選擇古詩,不少家長都是一次性錄上3段視頻,然後每天上傳一段,其實孩子背會與否,背了多少首,都沒有考核,這樣的打卡有什麼意義?英語打卡也是,只是短短几十秒視頻,多半老師也不會逐一聽,只關注哪些家長沒有提交作業而已。

只把“完成”交給家長

“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應當是學校與家庭的良性配合,而不應該是把家長當成編外教師,從批改作業到各種打卡都要求家長完成。家長們不是全才,更何況還有工作與家庭的其他事情要忙,不可能全部身心都投入孩子作業當中。”一位從事餐飲行業的家長說,每天他回家往往都在晚上10點左右,他能做到的只是檢查孩子當天的作業都完成了沒有。他覺得作為一個小學家長,每天能監督自己的孩子認真完成全部的家庭作業,就是最好的家校配合。

在採訪當中,很多的家長都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一位五年級孩子的家長告訴記者,對於他而言,批改孩子的作業並無困難。可是,他覺得家庭作業是檢查與鞏固知識的一個過程,由家長批改作業後,第二天老師看到的作業都是全對,學生對課本知識掌握與否,老師反而並不清楚。同樣,家長只能幫孩子找出差錯並改正,但講解不如老師一樣深入淺出,含糊的知識點孩子依舊一知半解,這樣的家校共育達不到協同教育的目的。

對於打卡,家長們都希望能取消。一位家長說,對於古詩,完全不必打卡,老師可以每週要求學生背會幾首,讓孩子們互相檢查背誦情況。體育更是不必打卡了,體育課上,那些協調性好,跑跳都好的學生,一看就知道是鍛鍊過的孩子。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巧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