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小詞典|居士五戒之不殺生戒

慧燈小詞典|居士五戒之不殺生戒

本期關鍵詞:不殺生戒

居士五戒中的不殺生,與十不善中的不殺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殺生,是指不殺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殺生,是指不殺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類。——摘自《慧燈之光》

不殺生與不殺生戒

不殺生戒的對境,只是特指人。在守戒的時候,就必須遵守不殺人的戒條。雖然殺害其他生命從根本上來講不會違犯居士戒,但也會違犯居士戒的支分或者類似的戒條。

無論對境是動物還是人,殺生的罪業都是十分嚴重的,我們不應該因為戒律沒有規定,就隨意地去殺害其他生命。

犯殺生戒的四個條件

違犯每一種戒條,都需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個為對境;第二個為思想或者精神;第三個為行為或者行動;第四個為究竟或者結果。這四個條件是確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嶺,如果所有條件都完全具備,就會徹底犯戒。下面一一就不殺生戒的詳細界線進行闡述。

對境

殺生的對境,就是指人。人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為成人,這裡所說的成人,是指已經出生的人,包括從呱呱墜地到撒手歸西之間的所有人;第二種為胎兒,就是指尚未出生的人。

從戒律對生命的定義來講,並沒有住胎一週、兩週、一個月、兩個月的分別,在精卵和合的那一剎那,就是生命的開始。從該瞬間直至新生兒出世,這一階段的生命就叫做胎兒。因此,作為不想生育的夫婦,就必須採取有效的避孕措施,併力爭做到萬無一失。因為,如果故意墮胎,就屬於犯戒。

思想

思想分觀念和動機兩方面:

所謂觀念,是指認定對境。如果觀念已經錯亂,則不犯根本戒。比如說,如果想殺死張三,而實際上卻殺死了李四,即使具備了其他的所有條件,就事實而言,是實實在在地殺了一個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為當事人的觀念已經發生了錯亂,並沒有超越這條界線,所以不算徹底的犯戒。

所謂動機,是指要有殺人的動機。如果沒有殺人的動機,只是想嚇唬對方一下,但對方卻因為驚嚇過度而死亡;或者只是想打對方一頓,卻不小心失手將對方打死。這種意外的過失殺人,也不算徹底的犯戒,在懺悔之後就可以恢復。

如果是現役軍人,在因戰爭爆發而必須上前線打仗的情況下,只要事先發願——無論遇到什麼危險,自己也決不殺害對方,則即使因槍炮走火而殺了人,也不會犯根本戒。

行動

犯殺生戒的判定標準之一,就是必須具備為了殺死對方而槍擊、毆打、令對方服藥或者其他導致對方死亡的行為。如果只是在內心計劃、謀算,卻沒有付諸行動,就不會犯戒。

結果

對境是否死亡也是區分是否犯戒的標準之一。

在確定對境是人,沒有認錯對象,具備殺人動機以及開槍等的殺人行為,卻沒有最終將對方殺死,而只是使對方受了傷的情況下,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時具備了以上四個條件,才是徹徹底底地犯戒。


注: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素材來源:

《慧燈之光》第三冊:《居士五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