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脫皮的中醫治法

中醫認為是由脾胃有熱,血燥生風,血不能榮養皮膚而成。

#本草中國超能團#​​

手脫皮這件事,困擾過很多人。

雖然是小病,然而當病發之時,往往手心起紅紫斑塊,燥癢難寧,繼而手掌中大片表皮脫離,老皮脫去後新皮嬌嫩,不任觸碰,稍遇水浸或受燥熱則掌皮枯裂作痛,或痛癢相兼,難受不已。

手掌脫皮的中醫治法

掌心風(手癬鱗屑角化型)

生理上的痛苦或者尚可以忍受,然而當病發之時,若與人握手致意,往往尷尬萬分,手掌中支離破碎之狀,恐被他人懼為傳染病,影響交際。

詢問很多病人之發病,往往並沒有很明顯的發病原因,不過有很大一部分小朋友,是在玩耍的時候用手接觸沙土之後發病的,還有很多人在使用青黴素等藥物治療其他疾病後發病。

這種病在中醫這裡叫做“掌心風”,西醫稱作“手癬”或“溼疹”。

西醫認為手癬由真菌感染引起,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而溼疹不具有傳染性,發病原因不明。但其實在臨床上手癬的傳染性並不明顯,與手癬病人接觸,大多數時候並不會導致傳染髮生,自身手足之間傳染倒比較多見,應與患者體質有很大關係。手癬與溼疹兩者症狀比較相似,不動用顯微鏡檢查手段的話,是難以區分的,也不必強分,因為即使分清,抗真菌效果也並不好,或者用時稍好,停用即發。

西醫所說的手癬,分為水泡型和鱗屑角化型,中醫的“掌心風”一般對應於手癬的鱗屑角化型。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部分梅毒的病人,在梅毒發病的過程中會在手掌中出現梅毒疹,以紅斑及手掌脫皮為主要表現,與此病相似,這種情況醫生需要高度警惕,仔細鑑別。古人對這種梅毒疹的情況早已有認識,稱為“鵝掌風”,清代《醫宗金鑑》中論述:“此證生於掌心,由生楊梅餘毒未盡,又兼血燥,復受風毒,凝滯而成。初起紫白斑點,疊起白皮,堅硬且厚,乾枯燥裂,延及遍手”。


手掌脫皮的中醫治法

梅毒手掌疹

古人稱梅毒為楊梅瘡,楊梅餘毒即是梅毒未痊癒之意。

對於掌心風,中醫主流一般認為是由脾胃有熱,血燥生風,血不能榮養皮膚而成,因此治療需要以清脾瀉胃,養血祛風的中藥內服,小編常用《醫宗金鑑》載治療鵝掌風的內服藥方祛風地黃丸加減來治療此證,效果頗佳。

祛風地黃丸

生地4兩,熟地4兩,白蒺藜3兩,川牛膝(酒洗)3兩,知母2兩,黃柏2兩,枸杞子2兩,菟絲子(酒制)1兩,獨活1兩。

每服3錢,黃酒送下,夏月淡鹽湯送下。

掌心風之發病,由體內因素而發,因此內服藥物治療為根本大法,外用藥物無論中藥燻洗抑或西藥抗真菌等治療,均為輔助治療,無法徹底根治。

清代名醫陳士鐸在《洞天奧旨》一書中認為,此病多由不慎房事,洩精之後,或手洗涼水,或足觸雨露而發,主要發病機制為心腎二經乘虛而受毒引起。觀其治法,以六味地黃丸加柴胡、麥冬、白芍、菖蒲為方,雖立論高爽,然治法實與《金鑑》之祛風地黃丸之養陰祛風相類似,錄此以供讀者參考。

陳士鐸又有外用治法,以槐花煎湯,瓦松破皮乘熱蘸湯擦手,一日擦三五次,其雲三兩日即能痊癒,讀者可試用之。

筆者臨床中常以華佗膏外用輔助治療此病,其效亦佳,華佗膏現有中成藥在藥店中售賣,方便可得。

又有一方,筆者曾親試用有效,以醫用酒精100ml,浸泡生甘草30克,浸泡一日後倒出少許與等量開塞露(主要成分為甘油)混勻,塗手掌中。

值得一書的是,西醫很多以維生素C及維生素B6內服治療此證,療效頗佳,但不能除根。憶起清代鮑相璈的《驗方新編》中曾記載以米糠油外用治療掌中風之法,似與維生素治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用一大碗以紙緊糊碗口,紙上用針刺破多孔,上鋪細米糠二三寸厚,手鉗燃炭放糠上緩緩燒之,燒至離紙三分光

,將炭與糠一併棄去(不可將紙燒穿),取碗中糠油時時擦之,數日斷根,屢試神效。

米糠油中富含維生素,古人雖不知,然於中醫理論之指導下,已久用之矣。治病之法,當中體西用,衷中參西,以中醫之理統西醫之治,吾輩當努力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