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建立五項精準防貧機制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寇國瑩 通訊員張雷)日前,保定市出臺了鞏固脫貧成果做好精準防貧工作的推進方案,聚焦邊緣戶和不穩定脫貧戶兩類重點群體,抓住因病、因學、因災、因意外事件等致貧返貧因素,全面加強預警監測,建立五項防貧機制,分類施策、綜合施治,有效防止產生新的貧困人口或脫貧人口返貧,確保脫貧防貧長效機制落到實處。

建立防貧保險機制。各縣(市、區)、開發區建立防貧保險機制,根據本地鄉村人口數,合理確定防貧人口規模比例(不具體到戶到人)、保費標準;保費由縣級政府負責籌集,實行動態管理,第三方機構(保險公司)應通過政府採購公開招標程序確定。

建立政策救助機制。根據求助戶的實際情況,因人因戶分類施策。對符合民政救助政策的,由縣級民政部門給予臨時救助;符合低保、特困條件的,全部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員救助範圍;符合殘疾人救助政策的,由縣級有關部門辦理殘疾證,按政策給予生活補貼、護理補貼;對符合醫療、教育救助的,由衛健、醫保、教育等部門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研究解決;對符合產業就業扶持的,縣級農業農村、人社等部門根據農戶意願和實際情況列入優先扶持範圍,免費提供技能培訓,並推薦到企業工作和優先安排公益崗位。設立社會救助基金運行機制,在落實各項救助政策或扶貧政策後,對基本生活依然困難的邊緣戶和不穩定脫貧戶進行資助,進一步防止返貧致貧,不留死角死麵。

建立社會救助機制。對因大病、因意外出現家庭支出過大的農村家庭,在現有政府政策和市場支持政策以外,採取發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群團組織和愛心企業、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的方式進行救助。鼓勵各地成立“扶貧勵志暖心超市”,建立“以獎代補、多勞多得”的脫貧正向激勵機制。推廣“孝心養老基金”的做法,獎勵子女贍養行為,強化子女贍養責任,形成敬老愛老養老道德風尚,提高老人生活質量,降低老人的返貧致貧風險。有條件的縣(市、區)、開發區可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設立公益防貧基金,吸納社會捐贈資金和其他合規資金,對經過上述救助或扶持家庭人均純收入仍低於上年度國家貧困線的,再次給予適當救助。

建立穩定增收機制。進一步強化“長短結合、多點支撐、全面覆蓋”,既安排週期長、收益大的項目,又聚焦防貧對象,安排現有比較成熟、能夠迅速見效的短平快項目,確保困難群眾不返貧不致貧;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林、綠色能源、旅遊休閒、電商平臺、勞務經濟等多種扶貧項目,多點開花,廣開群眾增收門路;深入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困難戶在特殊情況下能夠穩定增收。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通過政策傾斜、優化服務和資金扶持,引進培育一批行業領軍龍頭企業;按照“龍頭企業做兩端,貧困群眾幹中間,創新驛站在前沿,村級組織聯多邊”模式,組織龍頭企業與困難戶掛鉤合作,龍頭企業負責做好前期基礎性投入和產銷工作,困難群眾全身心投入種植、養殖等日常管護。提升科技扶貧水平,堅持高標定位、創新引領,深化“太行山道路”,針對各地區域優勢、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承接轉化京津高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深入開展驛站提升工程;通過新產業帶貧、新技術帶貧、新機制帶貧、新品牌帶貧,實現現代農業發展與帶貧增收的有機融合。搭建平臺促進就業,依託“就業信息、勞務協作、技能培訓、公益崗位、服務保障”五個平臺,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開發生態保護、社區值守、養老護理等公益性崗位,利用扶貧車間、光伏扶貧項目,擴大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機會。

建立風險防控機制。建立長期穩定的脫貧攻堅風險防控機制,降低群眾致貧返貧風險。防範化解產業風險、金融風險,搞好產業項目謀劃、項目業主帶貧能力評估、技術指導和銷售服務,降低產業經營風險;強化現有扶貧產業跟蹤監測,對經營不善、分紅返本出現困難的及時處置,保障群眾利益;嚴格金融扶貧工作程序,指導貧困群眾特別是防貧監測對象選準項目、合法經營,提高創業成功率,防範金融風險。做好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加強“空心村”治理,通過開展技能培訓、舉辦招聘會、開發微車間、提供公益崗等舉措,為搬遷戶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加強社區規範管理,幫助搬遷戶實現安居樂業。持續深入推動“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動態清零,建立監測預警和排查處置長效機制,隨時發現隨時解決,確保不出現“兩不愁三保障”方面的突出問題。加強基礎設施和光伏扶貧電站的後期管護,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效管護運行機制,構建完整的光伏電站運維管理體系,保證光伏電站的發電量以及投資者的預期收益。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