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本文將通過1部懸疑片背後的人性心理思考、5張新聞照片的“斷章取義”,以及2014年具有爭議的“楊六斤”事件。


通過三個維度,解讀當“後真相”時代來臨,我們應該如何做出清醒和正確的思考。


一、懸疑片《片段》的人性心理思考


1978年TVB的懸疑片《片段》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間茶餐廳裡,一個作家、一個跑腿夥計和一個女收銀員在談論前面桌的一對客人。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前面桌坐著一對年輕的情侶。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作家提議說:我們就通過這對情侶的背影,猜測這對年輕的情侶他們有什麼故事,他們為什麼會來到這間茶餐廳如何?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於是作家、跑腿夥計和女收銀員靠猜,一共講了三個版本的故事。


夥計先講:

他說這個男的剛才去女方家提親,女方的父母獅子大開口要20萬彩禮錢。


男的沒錢,女的又懷孕了,他們和家裡大吵了一架,被趕了出來,躲在茶餐廳想辦法。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夥計能講出這個故事是有原因,這正是反映夥計的內心世界——

他是個打工的,錢和愛情都是他最關心的問題。錢沒有,愛人也沒有。

夥計能聯想到的男女之間的故事只有要彩禮沒錢,他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只有懷孕才能保住感情。


接下來女收銀員說了第二個故事: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在說故事前,我們來看看這個女收銀員的背景,讀書時愛看言情小說,現在成家了只想好好過日子。

那麼這個女收銀員有什麼故事呢?

她講:這對情侶剛才是在一輛小巴上,男的準備要出國,讓女的等他兩年。


女的問如果兩年後你沒回來怎麼辦?男的說,那到時候你再嫁人唄。


在小巴後排還坐著三個吃瓜看戲的人,三人起鬨說那男的肯定不回來。


於是男的和三個吃瓜看戲的人吵架,女的勸開,這對情侶才下了小巴,來到茶餐廳。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女收銀員為什麼會想出這個故事?

男的出國,讓女的苦等,這橋段和她少女時看的言情小說很像。

而現在她結婚了,她早就化身那三個吃瓜觀眾在看戲,她對愛情持旁觀態度,她心中的答案是男的一定會出國,也不會回來。


最後是作家,大家都很期待作家能聯想出什麼故事。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作家講的故事是:


這對情侶剛剛在酒店裡用電線自殺,怎麼都死不了,後來自殺到很餓了,於是從酒店來茶餐廳吃東西。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作家為什麼會想出這個故事呢?

因為他的身份是作家,設定故事肯定要有吸引點:

抓人眼球的開場(一對自殺的男女);戲劇性的橋段(怎麼死都死不了);神轉折劇情(自殺居然會累到肚子餓,來吃東西)。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看到這裡,我們明白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故事,故事是怎麼來的?

我們所想和喜歡的故事大多是反應我們自己當下的情緒。

而就引發了這個關於“片段”的討論:在我們如今生活的時代,我們總是在截取“片段”。

接下來,用5張真實的新聞稿來讓你更明白其中的意思。



二、5張新聞照片分析“後真相”形成原因


第一張照片

看到如下這張圖你會想到什麼?堂堂的英國王子居然會在媒體面前豎起中指。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如果是個普通人會想,一定旁邊有什麼路人惡語重傷他了,所以他給出回應。

如果是個不稱職的媒體人,一定會想辦法在這張圖上添油加醋,什麼政治、醜聞之類的一股腦搬出來,用這張圖來做封面太適合不過了。

這就是我們看到和猜的片段。


然而真相是什麼?換一個角度再看看?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英國的威廉王子走出醫院,開心的告訴大家他現在是三個孩子的爸爸。



第二張照片

下面這張圖你一定以為這個士兵在欺負小孩吧?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真相呢?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第三張照片

巴以衝突中,一名巴勒斯坦青年站在前面,看起來像一個狂妄兇狠的“恐怖分子”?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真相呢?一個被僱來“拍攝場景”的普通百姓。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第四張照片

這是英國保守黨黨魁文翠珊在競選時的講話,感覺現場一定有很多人吧?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然而並不是如此。冷清的現場經過處理立刻轉變。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第五張照片

戰場上的友誼?一個即將被屠殺的士兵?實際上又是什麼迷惑的真相呢?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在伊拉克的戰事中,兩名美軍正在給一位伊拉克士兵喝水。鏡頭偏左和偏右,都是完全不同的真相。



這些照片的信息都是我們清晰可見的,可是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嗎?

換一個角度就變了另一個故事。


隨著手機、網絡、社交平臺傳播的快捷便利,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自媒體、新媒體。甚至是每個人都能通過朋友圈、微博等發表態度。言論自由,傳播迅猛。

這是一個流量當道的時代,我們也同時進入了一個“後真相”的時代。

“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


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

得益於網絡智能系統推薦的算法,越被讀者所喜愛和感興趣的消息就會傳播的越快。

所以很多新聞標題的誇張、內容的編排都是按照讀者感興趣的“關鍵詞”和讀者關注的焦點來寫,成就了後真相。


下面說的楊六斤事件,成了後真相時代的最大的“受益者”和“受害者”。



三、“後真相”最具代表性話題事件的深思


2014年一條社會新聞,一共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四次轉折。

有個叫六斤(化名)的小男孩,自幼母親改嫁,6歲那年,父親和爺爺雙雙病逝,可憐的六斤住在山村破舊的房子裡,僅僅依靠在外打工堂哥每年400元的生活費獨自一人生活。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他在河裡放了很多礦泉水瓶捕小魚,每天吃小魚配白飯,還有野菜。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身上髒了就去河裡用洗衣粉洗頭。幫全村人幹活放羊拿幾毛錢,六斤一直從6歲這樣生活到14歲。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記者來採訪六斤,問六斤,“你有什麼願望嗎?”

六斤說,“我想見媽媽!”

可是六斤的媽媽早已改嫁到別的村子裡,有了新的家庭和小孩,那個家庭同樣貧困,是容不下六斤的。

在記者的幫助下,雖然六斤和母親見了一面,但最後還是流淚告別。

——

這則採訪視頻在一個情感類節目中播出之後引發了強烈反響。

大家都被六斤的身世和命運所流淚,各界響應號召,發起對於“貧困兒童”進行幫助,節目上留下了六斤的銀行賬號。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轉折1

隨著事件的高度曝光,質疑聲出現了——

根據實際情況指出,這個六斤雖然是貧困,但也不是那麼可憐。

事實是六斤從父親去世之後,就一直和堂哥同住。直到2014年3月堂哥出去打工,他才開始一個人住。

況且六斤上初中,大部分時間都住校。最後根據調查得出:實際上六斤一個人在家獨處的時間不超過25天。

野菜是當地的特色菜,大家都有吃的。

電視臺出面承認:當時是為了播出效果,而在某些方面做了誇大處理。



轉折2

由於這個新聞加上六斤的形象太深入人心,短短20天內社會各界“為讓六斤唸書”而籌集的捐款達到了500萬。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500萬,無疑是一筆鉅額款項。

而隨著事件的推進,真相被爆出後,捐款者和被捐款者,同情者與受益者,人心態出現了一個非常強烈的轉變。

這些捐款人中有的是退休教師,有的是退休環衛工人,他們可是拿出了自己攢了好幾年的積蓄在幫助一個小孩。

然而現在這個小孩,這個六斤一躍成為百萬富翁。



轉折3

當500萬捐款到手後,電視臺播放了兩條新聞。

一是六斤的母親表示和家裡人商量過了,願意接六斤和他們一起生活。

二是六斤的堂哥馬上把外地打工的工作辭了,他表示要專心照顧六斤。

同時堂哥在電視裡呼籲大家,給六斤的錢已經夠了,請大家不要在往賬戶打錢了。

同時堂哥表示,會把這500萬全部用於六斤讀書,每一筆開銷都會記錄將來明示。這筆錢,絕對都會花在六斤身上。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看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已經全完能聯想各種各樣的故事了?我們是不是已經完全不受控制的成為了編故事的人了?

我們會為自己想的故事“添油加醋”,而如果我們將這些聲音再發出,那麼我們就都是“後真相”時代的話題傳播人。



轉折4

縱觀這個事件,電視臺媒體覺得憋屈,它如果不“斷章取義”,新聞的看點就不精彩。好心做好事卻得來臭名。

捐款者覺得心寒,自己的“愛心”被打瞭如此巨大的折扣。

由於事件實在太具有爭議和討論,媒體繼續升溫,大眾對於“被電視臺消費”感到憤怒,大眾繼續擴散討論。

這最終造成了強烈的壓力,逼迫“一些人”試圖去糾正這個“錯誤”。

最後,堂哥捐款150萬用於村裡修路,300萬存起來留給六斤,其他還做了一些捐助。

2014年之後,六斤換了學校,也改了名,從此淡出人們的視線。


為什麼說楊六斤是“後真相”時代的受益人?因為他通過這件事改變了“命運”。

為什麼說他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他遭受了空前的輿論和傷害,而他只是一個孩子。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懸疑片《片段》最後的思考

再次回到最開始的那部懸疑片《片段》。

那對被作家、夥計、女收銀員討論的青年情侶究竟在幹什麼呢?

他們為什麼會來到茶餐廳?

《片段》給出了最具有戲劇性的結尾——這對情侶是劫匪,來茶餐廳是等機會打劫的。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作家在得知真相後哈哈大笑,而這也是對於斷章取義的諷刺和嘲笑。

1978年TVB劇:3個懸疑故事的背後,諷刺社會普遍現象,結局神轉折


我們都只是別人生命中的匆匆過客,我們看到的每一件事都只是一個片段。

我們喜歡猜測片段之後的故事,卻可能在無意中傷害了別人,也有可能最終成為被“片段”傷害的對象。



結語

通過以上《片段》的隱喻、5張新聞照片截然不同的故事以及“楊六斤”事件對每個人所造成的傷害。

三個維度,我們要引起思考:

我們每個人在觀察事情、觀察別人的時候,所看到的只是一個片段。

我們並不能完全瞭解“別人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有時候,就算親眼看見了也不一定是真。

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我們在閱讀任何消息的時候,應該多一份自己的思考和謹慎。

在未了解全部實情的情況下,不發聲、不訛傳,與自己不相干知識領域的新聞不要擴散。

希望媒體報道新聞時,多一點的真誠和百分之百的捫心自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