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600多優秀教師自願到海南農村教書,他們圖的是啥?

雲霧繚繞中,群山更顯青翠。儘管這是每天上班路上都會見到的美景,鄉村小學教師李秀珍還是禁不住停下腳步,拍了幾張照片、幾段視頻。


全國600多優秀教師自願到海南農村教書,他們圖的是啥?

瓊中灣嶺風光。來源:海南日報


李秀珍是2019年9月,通過我省實施的基層教育專業技術人才激勵機制改革試點市縣農村地區優秀教育人才公開競聘工作,從內蒙古的一所城市小學,競聘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烏石學校大墩小學的。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省各小學的開學時間延遲到4月20日。開學第一天,李秀珍給孩子們上的第一課就是如何做好自我防護和心理調適,“度過了史上最漫長的寒假,孩子們對開學都期待極了。我們得把校園防疫工作做好、教學計劃設計好,讓他們快樂返校、安全上學。”


走過一間間熟悉的教室,李秀珍想起了第一次走進這所校園時的心情:“操場、教學樓、新媒體等一應俱全,硬件設施這麼好,哪像一個偏遠農村的小學啊!”更令她驚喜的,是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對基層教育人才的重視——來時有房住、平時有補貼、成長有空間……


海南大刀闊斧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真心實意提高教育人才待遇,不僅讓李秀珍等基層教師心生暖意,更為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鄉村小學在悄然改變

“一個優秀鄉村教師的到來,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救活了一所學校’”


全國600多優秀教師自願到海南農村教書,他們圖的是啥?

4月20日,海南鄉村教師李秀珍給孩子們普及防疫知識。(受訪對象供圖)


與齊備先進的硬件設施相比,大墩小學的師資和教育教學水平等軟件條件並不樂觀。


由於起點低、起步晚、歷史欠賬多等客觀原因,海南基礎教育長期存在人才少、底子薄、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特別是,一些鄉村學校和教學點,教育人才請不來、留不住——在李秀珍之前,大墩小學已有20多年沒有引進過新老師,教師隊伍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越來越多的家長寧受奔波之苦,也要把孩子送到外地接受教育——她負責的年級僅有5名學生,發給海南日報記者的合影裡,有3個孩子光著腳,另外2個孩子則穿著拖鞋。


留在農村讀書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少父母督促等原因,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競聘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南茂中學擔任校長的春樹濤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我剛來學校時,孩子們不穿校服,不主動向師長問好,不遵守校規攜帶手機進入課堂……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成長。”


通過觀察,李秀珍發現,這類學生普遍內向,視野很窄,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春樹濤也注意到,有的學生雖然積極參與課堂,但目的是“取悅別人”而非“提升自己”,思考問題的層面很淺、慾望不強……因為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也不太理想,不少家長乾脆不再鼓勵孩子讀書,讓他們早早地結束學業、進入社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省委、省政府敏銳地認識到,要補齊基層基礎教育短板,就要從基層教育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入手。近年來,我省不僅通過“一市(縣)兩校一園”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工程,為各鄉鎮高位嫁接了一批“優質基因”,還通過“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工程,引進了300名好校長、好教師,以優秀教育人才激活海南教育。


誠然,引進300名好校長、好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解了海南教育人才隊伍之“渴”,但要“做優”鄉村教師隊伍還遠遠不夠。


為吸引優秀人才向鄉鎮基層學校流動,打造一支在“百姓身邊不會走”的鄉村教師隊伍,2019年,省教育廳指導五指山、保亭、白沙、瓊中、臨高等5個市縣,多層次、立體化推進了試點競聘工作,在鄉鎮及以下學校設置含金量較高的“省級農村骨幹校長”“農村特級教師”“省級農村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等高層次教育人才公開競聘崗位。


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陳振華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這次公開競聘工作吸引到全國各地440多名較高層次教育人才踴躍報名,經業績評審、錄用考察,最終74人到崗工作,他們絕大部分具有高級職稱,形成了良好的人才集聚效應,成為試點市縣農村教育的新“火種”。


比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2019年引進的22名優秀教育人才,將當地鄉村教師隊伍的優秀骨幹比例從10%提升到20%。他們進入各校後,迅速與“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工程引進的人才形成團隊,打破了人才單打獨鬥、孤軍奮戰的局面,快速提升了學校辦學水平。


在試點競聘工作推進的同時,省教育廳還統籌了特崗教師招聘計劃、市縣教師招聘計劃等,為5個試點市縣的鄉村小學、教學點補充了555名緊缺學科教師。比如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中心學校,由此補充了緊缺學科教師8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科結構不合理、教師結構老齡化等問題。


李秀珍帶領的班級,在上學期期末考試中,語文科目平均成績在全縣74個同年級班級裡排到第八名,比半年前提升了十幾個名次。


當然,考試成績不是衡量進步的唯一標準。讓李秀珍更覺欣慰的是,孩子們開始對課堂和書本有了興趣——一次,她帶著學生們到縣城參加書店舉辦的讀書活動,其中一個叫蔣歐明的孩子在日記裡寫道:“據說天堂的樣子就是圖書館的樣子,果然名副其實!我還會再來的!”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教育局局長傅永東注意到,優秀教育人才引進還不到一年,就已經發揮了積極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比如,該縣的高田小學、紅島小學、加釵八一愛民小學等幾所鄉村小學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各年級學生逐漸迴流。


“家長們也是‘擇師教子’的,他們看到引進校長、教師的言談舉止不一樣、教育教學方式不一樣,關愛學生的方法和程度不一樣,更切實感受到了孩子從外表形象、文明禮儀、學習興趣上表現出來的不一樣。”傅永東說,因為這些校長、老師的言傳身教,學校原有的教師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一個優秀鄉村教師的到來,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救活了一所學校’。我想,如果大墩小學再多一個李秀珍老師,如果所有的村小和教學點都有這樣的老師,海南農村基礎教育將會發生質的飛躍。這是我的肺腑之言!”


鄉村教師待遇提高了不止一點

很少有人主動提出調入縣城,大家更願意留在鄉村安心任教


全國600多優秀教師自願到海南農村教書,他們圖的是啥?

越來越多優秀教師充實海南鄉村學校,孩子們學會沉浸並享受學習。(資料圖) 海南日報記者李英挺攝


受疫情影響,這段時間,大墩小學的老師只能通過網絡給學生授課。


李秀珍觀察發現,大家普遍對直播授課模式缺乏參與感,“大多是老師講、學生聽,提問就得連麥,很容易卡頓。而且,學生有時在下面‘放羊’,老師也不好察覺。”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她另闢蹊徑採用視頻會議的形式給學生授課,師生實時問答、互動頻繁,效果顯著提升。此外,她還利用各種資源,給學生找來了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的單元測試卷,通過檢測結果及時查漏補缺,確保教學目標基本達到。


半年多來,有620多名和李秀珍一樣,通過試點競聘來到海南農村的教育人才

,在為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做著努力。是什麼吸引他們甘願離開城市,到偏遠農村紮根任教?


打開省教育廳給他們的“人才大禮包”,答案一目瞭然——此次競聘工作按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要求,構建了優秀教育人才競聘到農村基層一線工作後編制、崗位統籌管理的靈活機制。這即是說,競聘上崗人員在鄉村學校工作期滿並且表現優秀的,可以回到縣城工作。此外,他們在合同期內還享受著真金白銀的優厚待遇:目前,各市縣已按標準落實了每人每月1500元至10000元的工作補貼。


去年9月從黑龍江省巴彥縣某縣級高中競聘到烏石學校的教師付垚算了筆賬:“目前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和補貼能有近8000元,這還沒算上每個月近1000元的獎勵性績效工資和每個月5000元的優秀教育人才補貼,工資待遇比以前提高了不止一點。”


全國600多優秀教師自願到海南農村教書,他們圖的是啥?


除競聘崗位人員外,這5個試點市縣的鄉村教學點原有教師工作補貼也得到了提高。目前,保亭、五指山、臨高按人均500元/月發放,瓊中按人均600元/月發放,白沙按人均700元/月發放。此外,鄉村教學點教師每人每月還可獲得平均200元的生活補貼,擔任班主任的每月還可再加500元工作津貼。在偏遠鄉村教學點的教師,還可以享受省級財政安排的人均每月300元的工作補貼。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5個試點市縣已累計發放982萬元鄉村教學點教師工作補貼,共2553名鄉村教師從中受益。“因為工資收入高於縣城地區同職級教師,鄉村教師已很少主動提出調入縣城,”陳振華說,大家更願意留在鄉村學校和教學點,立足崗位安心任教,隊伍整體更趨穩定。


此心安處是吾鄉

盡所有的力量,讓知識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


而對付垚來說,大幅提高的工資待遇還不是瓊中最吸引他的地方。他更看重的是,當地政府不僅為他提供了工作崗位,還允許其妻子隨遷來同在烏石學校擔任教師。


傅永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19年,瓊中通過試點競聘工作引進了22名教育人才,其中有12人的家屬也來到瓊中安家。在瓊中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各部門均打開綠色通道,為隨遷家屬對口安排了工作。


他介紹:“這12名家屬中,有8人也是優秀教師,只是因為年齡、職稱等問題,沒有參加此次競聘。此外,隨遷家屬中還有主治醫生、資深護士等人才,他們的到來同樣為瓊中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除了對口安排家屬就業,瓊中為競聘崗位人員提供的暖心服務還有很多。李秀珍舉例,除了學校宿舍,縣教育局還在縣城的人才公寓樓為他們各留一套週轉宿舍,“裡面床品、空調、冰箱等生活用品很齊備,我們可以隨時拎包入住。今年春節,我的家人來探親,就是住在週轉宿舍,非常方便、舒適。”


“我不贊成大家在談到鄉村教師時,總要找一些條件艱苦的極端案例來體現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採訪中,陳振華的一席話令海南日報記者印象深刻,“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到,在海南,鄉村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待遇已不可同日而語,鄉村學校的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也在穩步提升,而我們還在為之不斷做出努力。”


這些努力還體現在,我省一手抓人才引進,另一手抓隊伍培養和培訓,依託海南師範大學、瓊臺師範學院,以“縣來鄉去”“一專多能”模式,為5個試點市縣定向公費培養鄉村教師,2019年新招生89人,至今已有在校生280人,作為農村基礎教育的儲備力量。


全國600多優秀教師自願到海南農村教書,他們圖的是啥?


同時,省教育廳還選拔了5個試點市縣的67名鄉村青年骨幹教師作為“種子”教師,到海口市的15所名校接受為期3個月的脫產跟崗培養;採取省級示範性培訓和縣級普及性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5個試點市縣的550名鄉村教師進行培訓,以後將逐年完成全員培訓任務。


回顧近半年的工作,春樹濤有所收穫。他帶領團隊,在南茂中學營造出了“入班靜、入座學”的氛圍,讓孩子們開始學會沉浸並享受學習。同時,學校還通過組建微信群、召開家長會、成立家長委員會等方式,調動了家長們參與孩子教育的積極性。不少家長表示,眼看孩子的學習勁頭一天比一天足,他們也願意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出謀劃策。


“下一步,我想在學校探索‘對分教學法’,每節課有一半的時間給老師,另一半的時間留給孩子,讓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提高,養成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習慣。”春樹濤說,這樣的教育教學探索將成為南茂中學的常態。


談到以後,李秀珍的願望是:“在這裡,每個學生都是我的孩子。我就想著,盡我所有的力量,能影響一個學生是一個學生,能帶動一個班級是一個班級。我要讓他們明白,人的出身雖無法選擇,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全國600多優秀教師自願到海南農村教書,他們圖的是啥?

4月22日海南日報A06版版面圖


來源:海報集團深讀融媒工作室

記者:陳蔚林 特約記者:韓小雨

總策劃:曹健 陳成智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H5設計製作:陳海冰

實習生:餘慧 孟麗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