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中華民族遷徙史上三個波瀾壯闊的篇章,一部部貧苦民眾抗爭命運,艱辛創業生存的歷史,一段段苦難與艱辛,血汗與淚水交織而成的回憶。而李玉英的人生畫卷,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鋪開。


廣東省梅州市雁洋鎮雁洋村,歷經百年風雨沖刷的客家圍龍屋內,88歲高齡的李玉英奶奶向我們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李玉英正在向致敬生命志願者團隊講述她的故事


牆上,被歲月靜止的時鐘,在斑駁的印記中,乘著李玉英奶奶的回憶之風流轉起來,將我們帶去記憶中的那年。


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古屋內廳堂牆壁上的掛鐘

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八十年代的李玉英(左)和2016年的李玉英(右)


那年,李玉英奶奶正風華。


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她與很多人一樣,並未逃過時代的厄運。從明朝到民國這段歷史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福建、廣東一帶在當時慌亂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極度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計,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躲避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謀生。那時,南洋指東南亞地區,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馬來半島等地。“下南洋”成為了當時福建,廣東兩地的移民風潮,在閩粵方言裡稱之為“過番”,指漂洋過海、到南洋一帶謀求生計。下南洋的人則被稱為“番客”。李玉英奶奶的父親正是生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年輕時過番至南洋,成為了一名番客,在印尼當地娶了番婆做老婆(也就是李奶奶的母親,當時,印尼當地女人被稱為番婆),生下了李奶奶五兄妹。李奶奶在家中排行老四,分別有兩個兄長,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


1929年,李奶奶9歲時,隨父母兄弟一同回到唐山(此處“回到唐山”指從印尼回到中國,唐山原指“大唐江山”,是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對祖國故鄉的習慣稱呼)。記憶的畫卷就從9歲那年慢慢展開。


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李玉英談及自己的成長經歷時,感慨萬分。


九歲一別,父親成為記憶符號


迫於生計,李玉英奶奶的父親歸國後不久返回南洋。父親走後,家中便留下李奶奶的母親依靠挑木炭,賣木炭賺取生活費帶著五個孩子。由於只會說一點兒客家話,其他事情幹不了,就只能乾點農活勉強維持。令李奶奶感傷的是,自從父親返回南洋以後,她就再也沒有見過他了。九歲一別,便是一生,不再重逢。


後來父親寫信回來,叫母親過去,但母親不想過去,因為她看到家裡的房子還那麼好,還有比較寬裕的住的地方。關於這個事情母親還受到了家裡叔婆伯母的責罵,“餓到你死,忙到你死,找不到吃的,餓死你。”1943年,廣東旱災形成了一次大饑荒,持續時間達一年多,饑荒期間,糧價飛漲,老百姓買不起糧食,困苦不堪。農民賣屋賣田,賣兒賣女以期能度過難關。各地餓死的人不計其數。據不完全統計,1943年,全省人口死於飢餓者達300萬人,約佔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對於身為外國人的李奶奶母親而言,拉扯大五個孩子是何其艱難,恐怕都已無法用艱難二字表述。作為並沒有經歷那個年代的後輩而言,唯有認真地聆聽過去的故事,細心地感知那些令人震顫的歷史,深入地理解過去的他們與今天的我們所面臨的截然不同的生活。


跨越數十載尋親路,我們是家人


李玉英奶奶的兩個哥哥長大後也過番至南洋,一去便是數十載,斷了聯繫,各自天涯。姐姐和妹妹也在鬧饑荒的時候因為沒有東西吃,各自被騙走了,一個去了武平,一個去了福建。


改革開放前三年,生活相對好了一點,李奶奶姐姐的孫子尋親找到了李奶奶,但遺憾的是他帶回的只是李奶奶姐姐的身份證,李奶奶的姐姐已在兩年前過世。


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李玉英的兄長李傅芳寄回的家書(掃描件)


1994年5月,時年66歲的李奶奶收到了一封由失聯幾十年的哥哥李傅芳寄來的家書。哥哥李傅芳在家書中寫道:“兄弟,姊妹之間的親情,是不能忘懷的,無論飄落海角天涯,家鄉與兄妹都離不開我的心裡。在幾十年漫長的日子裡,我們兄妹各奔東西,遠離海外,從沒有機會相見,團聚,這是一件人生遺憾的事。但願上天庇佑我們兄妹以及家族平安健壯,生活美好,並賜機會讓我回去與大家團聚。”


記錄華人下南洋這段恢宏歷史的紀錄片《下南洋》的主題曲《過番》唱響了無數過番離家,飄落天涯的華僑的心聲。


出門,光景十年。

衣衫,風波扯破。

母親,蒼老已若何?


歸家,何日歸家?

想說,述以無言。

想念,唯恐想念。


生計,看似希望。

希望,已蹉跎十年。

度春夏秋冬暑寒,盼明日好過今朝。

忍苦累辛酸孤零,生死不過輪迴煎熬。


問家國鄉鄰故土,我生該當不平?!

問天地君師人神,我命該破該立該從頭?

悲喜,無常,涅槃,祈禱……”


當死別和誣陷痛擊我,此生遺憾


在李玉英奶奶22歲時,她出嫁了。李奶奶的丈夫李燃賢與她同歲,是村裡公社的幹部,為人忠厚可靠,心腸好,為鄰里所誇讚。李奶奶的家公李贊玩僑居印尼,平日只能通過書信往來得知兒子兒媳的消息。


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家公李贊得知兒子去世後寄給李玉英的書信(掃描件)


1961年9月20日,時年32歲的李燃賢不幸病倒,救治無效後離世。家公李贊玩得知噩耗後,10月寄來書信,信中寫道:“餘亦痛心當晚,人死不能復生,傷心亦無法。節哀保重身體,留心檢養子女成人,勤儉持家,和睦內宗兄弟叔侄,要常通信報告家事。對於日常用品豬油食品,餘囑咐英垂外甥按月寄回。”李奶奶說,讀到家公的回信後,非常的感動,下定決心無論多麼艱難都要將當時只有5歲和7歲的孩子好好撫養長大。李奶奶說,之後每每想起都會淚流滿面。


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李玉英談及丈夫的離去難掩痛楚

李玉英:離散是場冗長的劇集

李玉英寄給家公卻被退回的信件


六十年代,生活依舊非常的艱苦,李奶奶帶著一雙兒女依靠南洋寄回的救濟金艱難度日。怎料,命運弄人,李奶奶一直讓小叔子幫忙代寫書信給家公,但小叔子因救濟金而心生私心,寫信告訴李奶奶家公,說李奶奶已改嫁,小孩也被帶走了。得知此消息後,李奶奶的家公非常的傷心,從此便與李奶奶斷絕了往來。當時正值中印兩國關係非常緊張,完全無法通信,寄給家公的信件一一被退回了。從此,被退回的信件成為了李奶奶心中永恆的悔恨與遺憾。多年以後,當她得知整件事情的緣由,當她得知身在印尼的家公含恨而終,悲痛,悔恨,遺憾都只能化作她回顧生命歷程時眼角所泛起的淚花。


在中國守望的八十餘載漫長歲月裡,從韶華到耄耋,李玉英經歷了無數的離散。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兒,來到李奶奶身邊繞了一圈,又匆匆離去,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裡,所幸,那些該被生命記住的事和回憶,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