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君王譜】大蒙古國(一):蒙古立國

大蒙古國(一)

大蒙古國或稱蒙古汗國(鮑培轉寫:yeke mongghol ulus,西里爾:Их Монгол Улс;英文:Mongol Empire),是在13世紀由蒙古人奇源部、包姓 、包侕之金氏、鐵木真等部建立的的蒙古政權。

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侵略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大蒙古國已佔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

然而,1260年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而走向分裂,大蒙古國隨之解體。1260年到1264年忽必烈最終擊敗阿里不哥後奪得汗位後,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后王封地、察合臺后王封地、窩闊臺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分別成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後蒙古人建立的政權被西方統稱為“蒙古帝國”。

1271年,忽必烈增國號“大元”,自此大蒙古國改稱為“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qe Mongɣul Ulus),隨後於1279年攻滅南宋統一中國。四大汗國直至1304年元成宗時期方才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元廷又在1310年元武宗時期與察合臺汗國瓜分了窩闊臺汗國,取得漠西領地,後元惠宗被明朝於1368年逐出漢地,元廷逃往漠北,史稱“北元”。北元亡於1402年,其後明朝長期和蒙古韃靼、瓦刺、吐魯番等汗國並存,直到17世紀初大蒙古國被清朝攻滅。


【蒙古帝國君王譜】大蒙古國(一):蒙古立國


1.民族起源

蒙古人是形成於漠北上的土著民族之一,蒙古高原在古代中國先秦到南北朝時期主要居住著匈奴人,匈奴人時常南下騷亂中原,為保衛中原正常的發展,西漢武帝時期曾派衛青和霍去病率軍深入漠北千多里。霍去病擊匈奴當代蒙古中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掃平匈奴王庭。到了東漢又先後有竇固、耿秉、竇憲等將率軍打擊北匈奴,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南匈奴附漢稱臣,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抵瀚海(今貝加爾湖)而還,第二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後漢軍又出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迫使北單于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匈奴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古代中國唐朝前期今蒙古一帶和貝加爾湖周邊和葉尼塞河上游曾歸為唐朝領土。唐朝後期,蒙古祖先逐漸與突厥融合,並對蒙古族的最終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逐步併入契丹人建立的遼版圖。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中期曾使蒙古臣服之,至1200年左右,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及蒙古勢力的逐漸強盛,蒙古不再向金朝進貢。

2.迅速崛起

13世紀初期左右,蒙古民族在首領鐵木真的領導下,衝出高原,掀起強勁的擴張浪潮。短短時間內,這股擴張浪潮使人類中古時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產生了鉅變。它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蒙古民族的歷史進程,也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8、9世紀之交,原來遊牧於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一帶的室韋諸部,開始向西遷徙,進入斡難河、怯魯連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帶,隨之佔據了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里長城、北到西伯利亞的廣闊高原地區。10至12世紀,蒙古諸部與南方的遼金政權往來甚密,接受先進物質文化的影響,鐵器使用逐漸普及,生產力獲得較快發展,私有制度開始出現。以往那種傳統的氏族集體遊牧方式“古列延”漸漸讓位於一家一戶的遊牧方式“阿寅勒”,社會階級分化加劇,氏族社會逐步瓦解。 [20] 各個部落首領“汗”和貴族“那顏”在大肆攫取社會財富的同時,還豢養親兵勇士“那可兒”為其效命,以此作為維繫權勢,攻伐征戰的武裝力量。各部落為爭奪牧場、牲畜和奴隸,相互拼殺,弱肉強食。12世紀下半葉,蒙古諸部在殘酷角逐之後,逐漸形成孛兒只斤和札只刺兩大部落,彼此虎視眈眈,力圖吞滅對方。與此同時,整個高原自東向西,塔塔兒(韃靼)、蒙古、克烈、乃蠻四大集團及北方的蔑兒乞集團五雄並存對峙。為爭奪支配整個高原的最高權力,五大部落集團展開激烈廝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成吉思汗(1162~1227年)登上了歷史舞臺,他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四處征戰。


【蒙古帝國君王譜】大蒙古國(一):蒙古立國


3.蒙古立國

漠北南部原為大金的附屬地區。隨著金國的章宗時期的軍力衰落,(以尼倫和迭列斤兩大部落組成的蒙兀王國)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不再臣服於金國(1170年)。金國泰和四年(1204年)(以尼倫和迭列斤兩大部落組成的蒙兀王國)的乞顏部領袖鐵木真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兩大部落組成的蒙兀王國)。元太祖元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春天,鐵木真獲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

蒙古人是(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兩大部落組成的蒙兀王國)人的後代,12世紀初期之後,蒙古各部逐漸遷徙到蒙古高原,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高原先後被於契丹統治和有時臣屬於金國,到1200年左右,隨著金國的逐漸衰落及蒙古勢力的逐漸強盛,蒙古不再向金國進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爾渾河)源頭召開庫里爾臺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Yeqe Mongol Ulus)。成吉思汗還頒佈了扎撒,作為大蒙古國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憲法性文件。蒙古帝國的組織是十戶、百戶、千戶、萬戶、十個萬戶組成一旗,十旗組成一路,十路組成一州,十州一國。


【蒙古帝國君王譜】大蒙古國(一):蒙古立國


4.對外擴張

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窩闊臺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窩闊臺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窩闊臺繼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後再次西征,1237年佔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臺逝世。遠征軍於是東還,後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1246年,貴由在窩闊臺的皇后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而貴由在遠征歐洲的歸途中病死,拔都(欽察汗國的實力最強)作為長孫本有實力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遂提議召開忽裡勒臺大會,力挺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1251年,蒙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佔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60年,佔領大馬士革。元憲宗八年(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他親率主力征四川,次年,在攻打合州時(今重慶合川區)受傷(一說疫癘流行,兵士多病死,蒙哥亦染疾),於元憲宗九年農曆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死於合川東釣魚山上。有史料認為他的死是由於進攻合州時所受的箭傷。其他的史料,包括《元史》,則斷言他死於痢疾。拉施都丁則聲稱蒙哥死於霍亂。不管原因是什麼,蒙哥的死震撼了整個蒙古帝國,並對其未來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