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1940年5月,已在齊格菲防線等待了7個月的德軍,終於要進攻法國了。之所以遲遲不進攻並不是因為德軍沒有準備好,而是一直沒有一個可以“速戰速決”的作戰計劃,直到曼帥設計出一個堪稱完美的計劃,才拉開了進攻的序幕。

然而,進攻的成功與否,在於三個關鍵點,一個是能否攻佔比利時,另一個是能否突破阿登山區,更重要的還是突出一個“快”字。也就是說,儘管德軍與英、法聯軍實力相當,但德軍根本沒有把其看在眼裡,他們更在意地形、地勢的困難。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攻佔比利時,是曼帥計劃的核心。

曼帥計劃的大致內容是,將德軍136個師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先由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和荷蘭,尤其是比利時,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該地區;同時,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牽制該地區的法軍不能回援。

待英、法聯軍主力進入比利時後,強大的A集團軍群(包括10個裝甲、摩托化師)突破阿登山區,直衝英吉利海峽,與B集團軍群一道將英、法聯軍主力,合圍在比利時並“聚而殲之”,致使法軍徹底喪失最後的抵抗能力。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戰役的關鍵在於英、法聯軍主力是否趕往比利時。但按照英、法聯軍制定的“D計劃”可以看出,英、法兩國對馬奇諾防線還是很有信心的,他們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比利時和荷蘭方向,但比利時是擁有主權的中立國,不可能隨意開進。

更何況,比利時嚴守中立原則,也不准他人參與協防。不過,讓英、法兩國略感安慰的是,一戰後,比利時也加強了邊境防禦,尤其是埃本埃馬爾要塞,著落在一個懸崖峭壁上,憑險據守著馬思河和艾伯特運河,德軍要想進攻困難很大。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可是,什麼東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塞的弱點在哪裡?在空中。儘管埃本埃馬爾要塞修築的極其堅固,但所有的火力和防禦措施都集中在前方和下部,唯有頭頂是其致命弱點。當然,按照一戰的經驗,他們也想不到德軍會從空中攻擊。

在空軍和空降兵的配合下,要塞很快失守。比利時向英、法兩國求援,聯軍按照“D計劃”將集結在法比邊境的部隊,全部開進比利時,在他們看來,進攻的B集團軍群就是德軍主力。對手上當的消息傳來,德國元首“高興得真想哭”。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突破阿登山區,是曼帥計劃精妙的一招。

1940年5月,德軍通過空降兵輕易地“撬開了”比利時的大門,B集團軍群開始有“節奏的”向前推進。為什麼是有“節奏的”呢?因為這個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的誘餌,真正的主攻是A集團軍群。

從德軍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左翼的C集團軍群只有17師;右翼的B集團軍群共有28個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摩托化師;而中路的A集團軍群擁有包括10個裝甲、摩托化師在內的64個師,擔任著主攻方向。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在法國的邊境線上,要說防禦能力最強的恐怕要算馬奇諾防線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時,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阿登山區地勢險要、山路崎嶇,不適合大兵團運動。英、法兩國寧肯相信德軍進攻比利時,也不相信德軍會從阿登山區衝出來。

這就是曼帥計劃中最精妙之處。“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關鍵。在阿登山區的問題上,英、法聯軍犯了“官僚主義”,或者說依然延續著傳統的軍事思維,山路難走但還是有路可走,地勢險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尤其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隊的使用,泥濘、險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問題,再加上德軍優秀的軍事素養和高機動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幾百輛坦克經過2天的艱苦跋涉,終於穿越了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森林地區。

為了達成戰役目的,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以及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聯軍的注意力,掩護了A集團軍群的行動。與此同時,龐大的A集團軍群也開始秘密推進,高度的紀律性使這一行動得以成功實施。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更關鍵的是,節點把握得恰到好處。德國元首和曼帥最擔心的就是,英、法聯軍按兵不動,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聯軍不僅行動迅速,而且出動了全部主力,就在其進入比利時不久,德軍從阿登森林冒了出來,直插其後方,節點掐得相當準。

而“速戰速決”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法國戰役中,德軍的“快”可以說是人人稱道,而戰術更是完美。B集團軍群成功地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C集團軍群又牢牢牽制住馬奇諾防線的法軍。於是,在法國縱深給A集團軍群,留出了一個非常大的間隙,利於其快速推進。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古德里安指揮的3個裝甲師,作為A集團軍群先鋒,突擊的速度也“不是蓋的”。日行速度平均達30公里,僅10天就抵達了英吉利海峽,在地圖上畫出了一個“漂亮的左勾拳”,抄了英、法聯軍的後路,徹底將其打蒙,“很自覺”地舉手投降。

然而,快速推進的德軍,追上法軍後,將武器排在公路上用坦克進行碾壓,並讓他們向後轉,自己去找跟進的德軍投降。由於速度太快,以至於整個A集團軍群,拉出了一條長達百餘公里的細線。在德軍進攻的第5天,法國總理就坦言,這一仗恐怕要打輸了。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期間,同樣驚慌失措的,還有德國元首和高級將領們。不過,他們是因為部隊的推進速度,遠遠超過了預期。為避免裝甲部隊遭到側翼攻擊,急令暫停進攻2天,等等後面的步兵,但遭到古德里安的拒絕,因為奇襲是戰役勝利的關鍵。

如果說曼帥的計劃實施中,唯一的錯誤就是,元首命令部隊停止圍殲。德軍到達英吉利海峽,預示著對英、法聯軍的三面包圍已完成。然而,一紙命令讓他們得以從敦刻爾克撤走。不管出於什麼樣的考慮,這無疑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遺憾。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有意思的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在日後不僅被描述成勝利的象徵,而且還被搬上銀幕,成為英國人值得誇耀的行動。殊不知,這是德國給英國的恩賜。從戰術角度上看,撤退就是撤退,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因為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贏得的。

總之,曼帥的計劃實現了德軍進攻法國“速戰速決”的目的。戰役僅進行42天宣告結束,法軍傷亡20萬人,還有150萬人被俘。由此可見,“閃擊戰”的效果顯著,與一戰法軍陣亡136萬人相比,二戰的法軍更多的是被嚇破了膽。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曼帥之所以被稱之為戰略家,此戰足以證明。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