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諱一詞在乎於情,徇乎於理,讓多少皇帝為之改其姓名

導語:皇帝是古代擁有權利最大的人,因此皇帝擁有許多的特權,不僅僅體現在其吃穿住行,還體現於其他的日常生活當中。古代皇帝出門需要多少個侍從,設宴需要擺下多少酒席等等都有極高的講究。皇帝的名字更是一種世人的忌諱,它雖然也是名字,但是除了皇帝的父母以外有人叫,那麼就是觸犯龍尊,輕則皮開肉綻,重則腦袋搬家。

在古代很多的時候都存在著世人避開皇帝名諱的要求,不僅不能直接稱皇帝的名字,同時不能書寫皇帝的名字,因此在古代黑暗的文字獄中很多都是因為無意書寫了與皇帝名字同字、相近字和同音字而入獄的人,這些人都是古代的犧牲品。雖然說皇帝擁有姓名的專權這是可以有的行為,但是這樣各種方式迫害百姓可謂是不太好吧。

一、我國曆史上為何會有文字的避諱

在我國古代的時期關於話語的避諱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替代性的避諱,比如人死了,成為人走了或者是駕鶴西遊;另一種則是關於名字的避諱,這種避諱主要是對地位高的人、自己的長輩和聖人,如果是同輩且身份地位相差無幾,因此不用避諱姓名,不過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說別人全名也是很少的。

名諱一詞在乎於情,徇乎於理,讓多少皇帝為之改其姓名

名在我國曆史上的地位

對於地位高的人避諱的意義就是不給自己招惹禍端,想想古代如果是市井當中有人提起皇帝的名諱,那麼必然會受到懲罰的啊,不過不叫皇帝的名字在古代來說這叫"國諱"。對於長輩避諱是一種尊敬,這種叫做"私諱",就好比自己對父母一直都是喊爸媽很少有去直接叫父母名字的吧,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叫你的名字聽起來是不是也怪怪的。第三個就是聖人,這種則是叫"聖諱",即便是皇帝本人也不能夠直接叫他們名字,畢竟聖人是一個國家文化思想的支撐,如果皇帝自己破了這種思想那麼對他的同志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二、古人都是如何做到不觸碰皇帝名諱的

(1)合理的使用意思相近的字

關於對皇帝的名諱的避讓在我國曆史上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則是完全避諱,既不能使用相同的字,也不能使用同音的字,亦不能使用相近的字,需要用意思相近的字進行代替,將李世民的"民"寫成"人","世"寫成"代",這些字不僅僅能夠表達出其所替代字的意思,同時能避開皇帝的名諱,

讓古人找尋到了規避的方法,不過就算是有了這種方式民間還是有很多人不小心觸犯了避諱,而替代的字雖然能夠表達意思,但是不能構成流利的語句,也是一種不合適的方式,因此皇帝也開始對名諱的規避做出了一些改革。

名諱一詞在乎於情,徇乎於理,讓多少皇帝為之改其姓名

觸犯堵胤錫的"胤"字因此用"允"字代替並加框標記

(2)皇帝特赦可以使用

後來關於皇帝的名諱規避也逐漸的演變成了避諱關鍵的一個字,而這種避諱也開始允許使用同音字代替,最為開放的時候可以達到幾乎將字完全寫出來,最終留下一筆即可,當時這種方式謂之"缺筆"因此別小瞧這種錯別字,多一筆就是觸犯,少一筆啥事沒有。

其實古代的時候君王也並不想因為名諱的原因讓百姓落入苦難當中,最值得一提的則是清朝。由於清朝的皇帝都是滿族人,他們的名字並不是漢語,而他們習俗當中也並不遵循漢人的避諱,不過由於清朝重用了很多的漢人大臣,因此名字的避諱就是從他們口中廣而傳之的。

名諱一詞在乎於情,徇乎於理,讓多少皇帝為之改其姓名

福字在古代和現代中都是百姓常用之字

起初在愛新覺羅*福臨在位的時候就有大臣跟其談名字論避諱的問題,但是"福"字在百姓當中實用的太多了,尤其過年的時候,人們寫"福"字和種種行為都是希望第二年幸福,因此順治帝下詔"不可因朕一人,致使天下人無福",也是從順治帝開始不用避諱前面字的習俗在清朝傳播開來。等到道光帝的時候徹底的形成了中間字既不用避諱也不用缺筆,百姓當時極為歡呼。

(3)皇帝開始使用生僻字來規避名諱問題

咱們再把時間往前看一下,在康熙的時候康熙採用的還是用"玄"字的相近字來代替,如果遇到帶有"玄"字的偏旁則在偏旁上去上一筆即可。這就是早期關於皇帝名字避諱的方式,不過到了雍正時期那可就不一樣了,這不一樣並未朝著壞的方向,而是朝著好的方向,歷史上真的少有。雖然在他的時代依舊採用的之前的相近字代替法,但是他們已經逐漸改變自己子嗣的名字,而名字要同時能達到生僻和好的形象,因此可以看出皇帝開始使用生僻字來減少名諱給百姓帶來的負擔。

名諱一詞在乎於情,徇乎於理,讓多少皇帝為之改其姓名

嘉慶帝採用極其偏僻的名字:顒琰

(4)多次的改革讓皇帝的名諱成為了一種擺設

在奕詝在為的時期更是形成了"奕"不規避,"詝"字卻一筆的暢行之風。不過此後皇帝的名諱實際上就是一種擺著,這就是中間字不避諱,尾字生僻字所導致的,而這結果十多位皇帝為百姓逐漸爭取而來的,不過這種文化在現代來說已經隨著皇帝的消失而消失,因此也算是避讓名諱的又一個進步。

三、那些為皇帝改名的古城都有叫什麼

其實歷史上關於君王名諱的避讓不僅僅限於人們所日常使用和提及到的文字,更體現於一片區域,要知道人口最小的單位是個,然後是戶、街....城,每一個城池都有名字,而這些城池的名字起得都比皇帝要早,不過誰讓你是人家的城池呢?因此在古代被改名的城就有很多個。

(1)商城縣

在河南大別山地區有一個叫商城縣的地方,這個地方原本並不叫商城,它的原本名字叫做殷城縣。當時在位的是趙匡胤,由於趙匡胤的父皇叫做趙宏殷,因此為了避諱父皇的名諱就將此城改名叫做商城縣,雖然商城縣並未非常出名,但是它卻是我國目前的百年古縣,具有這非常深厚的歷史信息。

(2)信宜市

同樣信宜市也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老城,它位於廣西省的東南部地區。在多個朝代更替下不斷更換名字,在晉朝之前這裡還為形成縣級單位,而是一個個地區的組成部分,但是從晉朝開始這裡便被稱為梁德縣,到了隋朝的時候改名為懷德縣,到了唐朝的時候又被改名叫竇州,最後到了北宋時期,北宋人根據此地靠著信義山,於是就將其改名為信義縣。

名諱一詞在乎於情,徇乎於理,讓多少皇帝為之改其姓名

飽經風霜的信宜縣

不過由於此縣的名字與宋太宗趙光義的名字相對觸犯了避諱,因此將信義改成信宜,從此這座縣城開始了長達一千年的名字。

(3)嘉興縣

浙江嘉興縣在三國時期的時候產出的糧食要比其他地方多很多,為了將這片土地能夠持續產出大量的糧食,因此人們將此地稱為"禾興",以表對這片土地的祝福。不過這樣的祝福並未持續太長時間,由於這裡是吳國的土地,而吳國的太子又叫孫和立,其名字中的"和"和"禾"產生避諱,因此將禾興改名為嘉興,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嘉興縣了。

名諱一詞在乎於情,徇乎於理,讓多少皇帝為之改其姓名

曾經的禾興的地形圖

三、最岡的男人直頂兩位皇帝名諱終究使得兩敗俱傷

(1)觸犯兩個皇帝名諱堅決不改名

在古代藩王如果想要繼承王位需要向使者去尋求主國同意,尋求正式的冊封。這件事情發生在唐朝,當時的南詔王世隆想要尋求唐國君主的冊封,但是他非但沒有被得到冊封還要求改名

,原因是世隆不僅觸犯了李世民的名諱同時觸犯了李隆基的名諱,因此唐懿宗因為這個原因不予批准並要求其改名。

名諱一詞在乎於情,徇乎於理,讓多少皇帝為之改其姓名

堅決不改名的世隆劇照

本來唐懿宗想要攻打南詔地區,但是在百官以大唐是禮儀、寬厚之國,而南詔又是大塘周邊地區,自然有可能不知道,為了體現大唐的寬厚讓其改名即可,不需要大動干戈。唐懿宗一聽同意了這個想法,經過多次商討之後

,讓世隆改名鏢信。雖然這個名字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世隆一聽自己不喜歡,於是堅決不改,也是因此大唐和南詔開始發生了衝突。

(2)雙方的爭執使得兩敗俱傷

既然得不到唐國的冊封無法成為認可的君王,那麼幹脆反叛出唐國自立為王,這就是世隆的想法。世隆不僅反叛同時開始向唐國進攻。唐國這樣一個有頭有臉的國家面對挑釁自然不會害怕,於是雙方開始正式的交戰。

名諱一詞在乎於情,徇乎於理,讓多少皇帝為之改其姓名

唐國率軍與南詔交戰

由於唐國剛從安史之亂的陰霾中走出,實力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與南詔的交戰當中雖然雙方各有勝敗,但是唐國也無法徹底拿下南詔,最終世隆因病去世,兒子隆舜繼位。

這名字看著就直頂李隆基,戰事繼續依舊不可避免,而在這場戰爭當中直到最後雙方都沒有分出勝負。南詔由於長期的戰爭導致國庫空虛,最終被滅。唐國也因為在安史之亂中沒有得到休養,在參與南詔的戰爭當中消耗了大量兵力,因此也更加衰弱。面對周圍逐漸強大的其他藩王,唐國也顯得有些無力。

結語:古代因為這種名諱的問題死了不少的人,世隆只是其中比較大規模的,這種避諱對於文化上的差異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採取一些理解和權宜,如果唐國要求世隆自己換一個別的名字,而不是強行賜名,那麼可能戰爭也不會爆發。

為了維護國家的和諧,因此才有皇帝不斷對皇帝名諱制度進行改革,一來可以方便百姓使用文字,減少無辜入獄的人數,二來可以避免與其他地區發生衝突。畢竟世隆的故事這些皇帝肯定都聽說過。因此綜上,皇帝的改革制度,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天下更為穩定,王朝可以得到持久的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