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農學家——魯明善

西域農學家——魯明善

魯明善

魯明善(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出生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維吾爾族人,元代傑出的農學家。

魯明善這個名字很像是一個漢族人的名字,但其實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維吾爾族人。他出生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他的姓氏取餘父親迦魯納答思中的魯字,這種取名方式在元朝並不少見,已成慣例。

魯明善生於官宦世家,自幼跟隨父親鑽研歷代典籍。因為精通蒙古文和漢文,他被朝廷選撥到京師從事文書草擬工作。

公元1314年,魯明善離京到地方任職,先後主政安徽、浙江、湖南等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魯明善特別重視農業生產,長期不間斷地觀察各地的農情,將所思所得系統地編纂成《農桑衣食撮要》一書。

《農桑衣食撮要》分上、下兩卷,是一部按“月令”體裁撰寫的農書,列有農事208條,約15000字。主要內容如下:

1.強調農桑為本的思想,反對廢農為牧的錯誤主張。

2.強調既要取得地利,也要保持水土,不可掠奪性地使用土地。

3.強調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還要重視“貨賣”之利,完善發展城鄉之間的商品交換。

4.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具體而微地記載了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等的栽培,家禽、家畜、蜂、蠶等的飼養,農產品的加工、貯藏和釀造等。

魯明善的農業實踐和思考,既吸收了古人的生產經驗,又總結了當時農民群眾的先進技術,對元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作為其畢生心血的《農桑衣食撮要》不光在當時流行於市,還在後來的封建王朝中經常作為地方官的必看書目,即使到了今天,也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和實用價值。

西域農學家——魯明善

魯明善因為父親去往內地做官,而隨行通往。父親喜歡鑽研歷代的經史典籍,他收到了很好的薰陶,也在學問上很很深的修養。所以言傳不如身教,對任何時代的家庭教育,都起著非比尋常的作用,有的時候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陳湯這樣的例外畢竟不多。(可參看拙作《駱駝聊新疆之不一樣的漢朝邊疆第一功臣——破胡壯侯陳湯》)

魯明善因為精通蒙古文和漢文,所以前期在內廷做一段時間的機要官員(必閣赤),掌管中央文書,和草擬一些詔書。(學好外語真的很重要啊)勤勤懇懇的工作,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給他帶來很好的風評。

所以很快他就去地方上任職了,第一站是江西,他的工作是主管“誥問斷決” ,這種判斷是非的工作,一般由皇族親信大臣擔任,不光要貴,還要有真本事,不然會引發地方矛盾,所以魯明善還是厲害的。

後來為父親服喪後,正式到當地方主政一方,充任多地(安徽、浙江、湖南等等)達魯花赤 (地方黨政軍一把手)。因為農業社會,又在內地,所以他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他的功績得到了地方的認可,當地民眾為了他走後,施政綱領能夠延續,還未他刻碑立傳。(存有《德政碑》《神道碑》)

他在主政期間,編纂了《農桑衣食撮要》一書,這部書與官頒的《農桑輯要》、王禎的《農書》並列為元代三大農書。因為書籍內容詳實,語言通俗易懂,方法切實可行,一經刊印迅速風靡起來。在明朝的《永樂大典》和清代的《四庫全書》都予收錄。

西域農學家——魯明善

這本書採用的12個月計時的方法,來指導農事,這使得它適用性大大提高。而且這部書,不光對以前的農業書籍進行查缺補漏,還對新的農作物進行補全,尤其是從西域引進的新品種。(葡萄的廣泛種植就離不開他的推廣)他分別對農作物的種類介紹,如何播種育種,種植過程如何保護,做了詳細介紹,甚至還對農產的加工做了很多的描述。

這本書不光在當時流行於市,還在後來的封建王朝中,經常作為地方官的必看書目,即使到了今天,也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和實用價值。

總之從這本書裡,不光可以看到魯明善淵博的學識,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能看到他遠見卓識的眼光,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西域農學家——魯明善

魯明善為官六郡的政績顯赫,我們姑且不論,但是他一本《農桑衣食撮要》在農業的上的貢獻,就足以讓這位新疆人流芳百世,名流千古了。

最後,讓我們以當魯明善自己概括《農桑衣食撮要》的詞句,作為結語:“凡天時地利之宜,種植欲藏之法,纖悉無遺,具在是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