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品、耗材、醫院這三大環節,看醫保如何合理控費?

從藥品、耗材、醫院這三大環節,看醫保如何合理控費?


我國的醫保基金,對於保障人民群眾的整體健康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醫保基金收支方面,據國家醫保局統計,2019年全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23334.87億元,比上年增長9.12%,總支出為1994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總體上處於收支相對平衡情況。

但是,受新生人口比例不斷減小,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等因素影響,我國醫療費用的增速非常快,一些中西部省市已經多年都沒有當期結餘,甚至有些地方累計結餘非常吃緊,醫保基金在“穿底”的邊緣。

這種局面也因“新冠疫情”影響而加劇。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上,財政部社會保障司司長符金陵表示截止至2020年3月15日,國內各地用於新冠費用的支出約1169億。國家醫保局表示,截至3月19日,各地醫保部門累計撥付資金193億元;同時,國家醫保局為配合推進企業復工復產,階段性減少徵收醫保費繳納。自2020年2月起,各地對職工醫保單位繳費部分實行不同程度的減半徵收。

總體來說,醫保資金緊張,未來的控費只會更嚴。而且一直備受廣大人民群眾詬病的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也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醫保控費將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擊到醫療行業各個角落。

藥品端:第二批帶量採購再出發,持續控費!

從藥品、耗材、醫院這三大環節,看醫保如何合理控費?


之前,藥品的差價收入是醫院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藥佔比也一直屢降不下,人民群眾用藥負擔很大,很多醫生濫用藥物、開大處方等也為醫院默許,成為困擾衛生部門的一大難題。

近年來全面取消藥品加成,藥品帶量採購等政策陸續實施,各級醫院意識到藥品銷售由原來的收入來源變成成本業務之後,藥佔比逐漸開始下降,減輕了群眾的用藥負擔,醫保控費的作用開始顯現。

“帶量採購”是醫保局的大動作,以“國家”為單位進行藥品的集中採購,目的是為了“以量換價”。首批帶量採購試點實施一年來,完成了約定採購量的近2倍,部分藥品價格斷崖式下跌,最大降幅甚至達96%。目前,國家第二批帶量採購各地落實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帶量採購制度改革正走向縱深。

國家醫保局在《2020年醫療保障工作要點》、《關於積極穩妥推進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結果落地的函》等文件中提及,要求各地於4月份全面啟動實施第二批集採結果,個別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省份可適當推遲啟動或分地區啟動實施;個別中選企業因疫情影響無法正常供應的,不晚於6月份啟動。

第二批國家組織帶量採購中選藥品涉及30多個品種,覆蓋糖尿病、高血壓、抗腫瘤和罕見病等治療領域,涉及100多家醫藥生產企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21個省已發佈第二批國家集採實施規則相關的文件,其中14省發佈實施方案。

實施帶量採購不僅緩解了藥價虛高導致的百姓‘吃不起藥’的難題,使藥價迴歸至合理水平;還打破了量價脫鉤、採購分散所帶來的議價難的局面,為建立和完善藥品集中採購機制和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奠定基礎。帶量採購改變醫藥市場格局是大勢所趨,持續控費下,該政策的執行有助於醫院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醫療水平和加強院內管理之中。

耗材端:“兩票制”+“集中採購”,緩解醫保基金緊張

從藥品、耗材、醫院這三大環節,看醫保如何合理控費?


除藥品之外,醫用耗材同樣備受關注,尤其是高值耗材問題格外突出。

一直以來,我國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不是“實高”而是“虛高”。“虛高”主要來自於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醫保支付政策缺乏、醫院管控意願不強等。

尤其在價格機制方面,高值醫用耗材領域,銷售模式大部分跟藥品一樣,採用代理銷售模式,層層代理下來,滋生了不少“黑水”,本就昂貴的產品到患者手裡的時候,價格已經加了好幾個點。

高值耗材價格高昂,動不動就上萬,在醫保資金緊張的今天,降低高值耗材價格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老百姓也會確確實實地感受到醫療成本的降低。

2018年高值醫用耗材“兩票制”的推行星火燎原,逐步席捲了全國。“兩票制”意味著同藥品一樣,將減少經銷代理渠道,擠壓中間環節的水分,降低其虛高價格。

當然,國家對高值醫用耗材行業的整治不僅僅是通過“兩票制”來擠壓中間環節的水分,其中還有通過啟動高值醫用耗材談判工作、完善集中採購制度等,來降低其虛高價格。

3月18日,國家醫保局發佈《關於積極穩妥推進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結果落地的函》,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明確國家藥品第二批集採工作的開展以外,國家醫保局還在文件中指出,要積極推進省級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的落地。

這也就意味著,未來6個月內,我國11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江蘇、安徽、福建、青海、上海、浙江、湖南、重慶、四川、陝西和寧夏)的省級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工作將會陸續開展,而11個醫改試點省份之外的23個省份及城市也要積極推進。

在新醫改形勢下,隨著“兩票制”、“帶量採購”的進行,醫用耗材的管理工作意義更加重大。醫用耗材關乎所有病人的根本利益,同時也關乎醫院的成本核算及醫院的聲譽。公立醫院積極開展醫用耗材的管理工作,不僅能夠降低醫院的耗材成本、降低耗材佔比及實現合理控費,而且還可以提高醫院的知名度,為醫院贏得良好的口碑。

醫院端:加強病案質控,實現醫保DRG合理控費

從藥品、耗材、醫院這三大環節,看醫保如何合理控費?


隨著我國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醫療保險短期收支平衡和長期收支平衡難以保持,醫保基金吃緊的現實,更是凸顯出了醫保“控費”的緊迫性,通過引進 DRG 這一管理工具,我國開始了 DRG 支付方式改革,“控費”是其重要主題。

在 DRG 付費方式下,依診斷的不同、治療手段的不同和病人特徵的不同,每個病例會對應進入不同的診斷相關組。在此基礎上,保險機構不再是按照病人在院的實際費用(即按服務項目)支付給醫療機構,而是按照病例所進入的診斷相關組的付費標準進行支付。通過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醫保基金不超支,使用效率也會更加高效。

醫保DRG付費,重要的支付結算依據是病案首頁,病案首頁從傳統的醫療文書資料,已經上升到醫保DRG支付的重要憑據,也是國家考核醫院指標中7項指標的重要來源,病案首頁已經影響到醫院的“票子”和“面子”,規範病案首頁管理,加強病案首頁質控成為重要的命題。

病案首頁作為醫療服務能力的記錄憑據,是學科能力評價的依據,也是醫院獲得支付補償的結算憑據。加強病案首頁質控,能更好的實現醫保DRG合理控費。

DRG入組是採集入檔病例首頁數據,進行DRG相關指標數據計算的,病案首頁數據質量直接影響到入組率,以及醫保基金支付結算,為此需要對每份病案首頁規範要求的內容進行終末質控。病案終末質量是結果指標,環節質量直接決定終末質量,因此醫院還需要對電子病例環節過程進行質控。

DRG 支付方式改革是大勢所趨,藥品耗材治理也走向了縱深階段,這些改革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方向:醫保控費。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雖然達到合理控費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些改革無疑都加快了前進的步伐。各個地方,甚至各個醫院都應在自身發展水平和發展條件的基礎上,協調國家醫保政策在當地的實施,尤其是要合理統籌支付方式的改革,控制醫保費用的合理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