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喝粥",但要喝牛奶——疫情中,奶業對我們更加重要

疫情 ↔ 牛奶

當前,疫情的風險還存在,而牛奶是我們補充蛋白質、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重要食物來源。

對此,我國農業部食物與營養髮展研究所所長王加啟等專家,以奶業為主線,從食物消費方式、農業生產結構和食物消費結構3個方面,詳細分析了發展奶業對減少疫情風險、構建綠色農業體系和優化膳食蛋白結構的重要作用,有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亟需引起重視。

有助於減少疫情風險

  疫情發生引起人們對食物消費方式的關注。我國2003年發生非典疫情、2020年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實際上還有2004年至2009年、2013年至2020年的14次禽流感疫情,讓人們更加關注食物的消費方式。

  相對分離的食物消費方式可以減少疫情風險。食物消費方式有兩類,一類是食物生產後直接消費,生產環境與消費環境混合在一起;一類是在食物消費之前進行必要的簡潔加工,食物生產環境與消費環境之間相對分離。相對分離的食物消費方式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有效避免大量消費者直接接觸活體動物,減少人類疫情風險的健康消費方式。

  發展奶業是建立相對分離食物消費方式的引導力量,有助於減少疫情風險。據FAO統計數據,2017年全球人均每天牛奶蛋白攝入量為8.5克,是人類最多的單一動物蛋白來源。在食物系統中,奶業產業鏈長、產品不易貯存,而且投資大、回報週期長、硬件要求高,尤其是從鄉村到城鎮的冷鏈配置成為必備條件,因此,相對其他食物生產難度更大。但是,人類對優質蛋白和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不僅成就了奶業,更是昇華了人類自身。奶業發展與奶產品消費必須經過種植、養殖、加工,最後進入超市,才能到消費者手中。在奶業的帶動下,食物生產與食物消費環境相對分離,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用於食物消費的超市、商店和便利店逐漸發展,尤其是冷鏈條件日趨完善,為其他食物消費方式的轉變發揮了重要引導示範作用,不僅僅成為整個食物鏈健康消費方式的引領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類直接購買和消費活體動物類食物引發的疫情風險。


有助於構建綠色農業體系

“糧豬”結構的農業體系作用重大,但是也有不足之處。種一季莊稼,有50%的生物產量轉化為籽實,作為糧食用於口糧與飼料糧,但是還有50%的生物產量轉化為秸稈,難以利用。一塊土地上,拿走50%的糧食,廢棄50%的秸稈,或者再用更多的能耗去處理秸稈,年復一年,這就是“糧豬”結構農業生產的基本狀況。

發展奶業可以彌補“糧豬”結構的不足。奶牛等反芻動物,擁有特殊的瘤胃,能夠大量充分利用整株植物資源,比如全株玉米青貯飼料、苜蓿青貯飼料,利用的是整個植株,是全部的生物產量。奶牛養殖需要的牧草不適宜遠距離運輸,必須就近種植,而且需要禾本科與豆科合理搭配種植,所以在整個農業生產中,奶牛與土地結合最緊密,融為一體,一塊土地,產出的生物量全部為奶牛食用,生產出人類需要的牛奶,留下優質的肥料肥田。因此,奶業生產,是名副其實的高效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奶業,有助於推動從傳統糧食安全觀到整體食物安全觀的轉變。

發展奶業是維護農業多元化,構建綠色農業體系的重要途徑。發達國家的奶業產值一般佔整個農業產值的20%左右,英國達到40%,我國僅2%左右。上個世紀70年代,歐共體通過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實施了很著名的對第三世界牛奶援助項目,依然值得我們思考。當時的歐共體國家,牛奶都大量過剩了,還要倒貼錢援助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國家為什麼要發展奶業?一個原因是保持一定比例的奶業,可以避免形成過度依賴“糧豬”的農業生產結構,更有利於保持農業生產的多元化,更有利於維護整個農業的生態融合,一是維護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融合,二是維護種植業中禾本科植物與豆科植物的融合。豆科植物,不應該被冷落,它的可持續發展價值,需要更多重視。

因此,讓奶業在整個農業系統中發展到合適的比例,可以減輕養豬生產的壓力,是推動綠色農業體系構建的重要途徑。


發展奶業有助於強壯整個民族

  奶瓶子裡裝的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和希望。牛奶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接近完美的食物,素有“白色血液”的美譽,是除母乳之外,嬰幼兒的第一口糧。因此,奶瓶子裡裝的不僅僅是一種普通食品,而是每個嬰幼兒早期生命最脆弱時的守護神,是健康中國和強壯民族的擔當,是對子孫後代的責任,也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和希望。

  許多國家把發展奶業作為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並且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如日本“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美國“三杯牛奶行動”、印度“白色革命”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未盡,英國一片蒼涼、百廢待興,丘吉爾首相1943年3月21日對全國發表廣播講話時就提出“對任何社會,都沒有比把牛奶喂進嬰兒嘴裡更好的投資了”(‘There is no finer investment for any community than putting milk into babies’),堅定了英國民眾對戰爭最終勝利的信心,喚起了英國民眾對戰後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國人均奶產品消費量低,是目前國家發展的短板。2019年我國奶類人均表觀消費量約35.9公斤,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7年我國每天人均動物蛋白消費量40.4克,其中肉類提供53.1%,奶類僅提供6.7%。相比之下,日本奶類提供動物蛋白的14.8%,美國是30.4%,德國是40.2%。無論從農業生產結構分析,還是從食物消費結構分析,我國奶業都是顯而易見的短板。

  推動奶業優質發展,應該成為國家的優先政策。只有加快部署重大戰略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攻克良種選育、健康養殖、苜蓿青貯、生鮮奶用途分級、低碳加工工藝和優質奶產品評價等核心技術,才能高質量構建飼料生產-奶牛養殖-奶類加工-奶品消費有機銜接的健康發展模式,為推動奶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闖出一條優質綠色之路,豐富全國人民的奶瓶子,同時從消費端減輕豬肉生產壓力,改善食物結構,為健康中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作出應有的貢獻。發展奶業,可以有效帶動食物消費方式中的鄉村冷鏈或商超建設、推動綠色農業生產體系構建和提升食物消費結構中奶類的比例,這些都是社會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期待,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民生賬。奶類食物是生活必需品,是全社會的普惠食物,要避免過度加工、過度包裝、過多環節和過高利潤,製造所謂的“高端食品”,鼓勵通過簡潔加工、就近加工,做到安全衛生、綠色低碳、營養鮮活的牛奶就在身邊,經濟方便,惠及每個家庭,讓中華民族更加健康強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