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養殖業年報盤點:去年全面復興,今年業績難預料

虧損牧場陸續退出、奶牛存欄量下降、奶價明顯回升的背景下,我國奶牛養殖業2019年迎來了全面“復興”。現代牧業、中國聖牧、中地乳業、原生態牧業等上游乳企公佈的年報顯示,2019年它們均取得了業績增長,乳業上下游聯動效應逐漸顯現。

不過,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奶價下行、飼料成本上漲等問題,令2020年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業內預計,隨著疫情好轉、乳製品市場恢復,下半年奶價上漲將成為大概率事件。而為鞏固奶源供應、化解世界疫情可能帶來的原料供應風險,大型乳企仍在積極佈局優質奶源。

奶價回升促業績增長

在已經披露2019年年報的5家上游乳企中,除賽科星逆勢虧損外,其餘4家均取得了營收、淨利雙增。其中,“中國最大的有機乳品公司”中國聖牧與“中國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雙雙實現扭虧,淨利分別為2774.2萬元、3.41億元;中地乳業淨利為1.04億元,同比增長65.11%;原生態牧業淨利為2.23億元,同比增長140.01%,實現扭虧。

對於業績增長,多數上游乳企歸因原料奶(生鮮乳)需求向好,價格上漲。中國奶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的奶業》白皮書顯示,過去3年,養殖虧損和環保關停導致大量存欄量較低的牧場退出。2018年下半年,上游供給減少,需求向好,奶價出現上升拐點。2019年全年原料奶持續供不應求,奶牛養殖企業利潤彈性顯現。

現代牧業在年報中表示,經過幾年的行業出清,奶牛存欄量下降,奶價回升明顯。在供給端,奶牛養殖逐步升級為規模牧場為主,小型牧場及家庭作坊牧場陸續退出。奶牛養殖行業週期性減弱,而規模養殖的行業壁壘加厚。

反映在數據上,2019年各上市乳企原料奶生產呈量價齊升態勢,單價普遍可達到4元/公斤以上。其中,原生態牧業原料奶平均售價為4155元/噸,同比上漲6.65%,銷量上漲18.5%;中地乳業原料奶平均單價為4010元/噸,毛利增長17%;中國聖牧原料奶銷售額同比增長22%至24.98億元,毛利率從上一年的32.5%上升到36.6%;現代牧業原料奶平均單價為4.04元/公斤,同比增長4.9%,毛利率增加了6.6個百分點。

即便是虧損的賽科星,其生鮮乳收入也同比增加了15.22%。對於2019年業績逆勢而降,賽科星歸因為對有遺傳缺陷和生產性能低下的牛隻進行銷售,同時對育種值較低且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凍精產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從而對業績產生了影響。財報顯示,2019年賽科星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為-2.68億元,其中資產減值損失5098.92萬元,同比擴大538.68%。

上下游協同效應顯現

2019年,上下游乳企的協同效應逐漸顯現,成為奶牛養殖效益提升的另一大原因。

受進口大包粉衝擊、原奶價格低迷、下游液奶業務虧損等影響,現代牧業2016年-2018年持續虧損。自2017年蒙牛增持現代牧業股票併成為戰略股東,雙方在原奶銷售、品牌奶銷售、財務融資、飼料採購等方面的協同不斷深化,現代牧業得以將精力集中在上游養殖環節。

在蒙牛助力下,2019年,下游液奶品牌為現代牧業貢獻了約3500萬元的利潤,同比增長近40%。現代牧業表示,產品佈局方面藉助蒙牛成熟的市場策略,主品銷量穩定,新上市的基礎白奶、高鈣奶及核桃奶也快速增長;品牌奶渠道擴容,除佈局三四線城市及傳統下沉渠道外,一線城市採取商超直營方式,同時為瑞幸咖啡生產特供奶。

2019年7月,新希望乳業合計斥資7.09億元認購現代牧業9.28%的股份,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新希望乳業在今年1月接受投資者調研時預計,2020年公司自有奶源(含現代牧業的供應)佔比將從2019年的20%提升至40%-50%。通過與現代牧業的合作,增加了優質、穩定的奶源供應,降低了奶價波動對成本的影響。

同樣受奶價下降、生物資產減值、自有液奶品牌銷量下降等連續虧損的中國聖牧,於2018年12月將旗下主要從事液奶加工業務的內蒙古聖牧高科奶業51%股權,出售給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併成立新的合資公司。作為交易的先決條件,中國聖牧需將其所有下游乳製品業務鏈及相關資產轉讓給目標公司,不再從事下游乳製品業務。

2020年3月6日,中國聖牧還與蒙牛方面簽訂生鮮乳供應框架協議及財務資助框架協議。未來3年,中國聖牧至少80%的生鮮乳將供給蒙牛,同時將獲得蒙牛貸款財務資助。中國聖牧方面此前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供應協議對於疫情期間聖牧的生鮮乳穩定銷售將帶來利好。

今年業績增長存不確定性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蔓延,今年乳業上游能否保持業績增長充滿不確定性。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4月17日發佈的月報信息顯示,疫情對奶業的影響仍未消除。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3月生鮮乳均價繼續下降,月度均價3.76元/千克,環比下降1.6%,同比上漲4.7%。作為主要飼料的玉米月度均價為2.12元/千克,同比上漲5.1%;豆粕月度均價3.29元/千克,同比上漲5.6%。

有天津奶農向新京報記者證實,4月份奶價與3月基本持平,不同乳企收奶價有升有降,但飼料成本整體上漲了15%左右。

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2月全國乳製品加工業銷售收入584.74億元,下降5.44%;利潤總額25.58億元,下降53.03%。在納入統計的561家企業中,有237家虧損,虧損比例為42.2%。進入3月,三元、新希望、皇氏集團等下游乳企均表示市場恢復甚至有望反彈。但也有不少乳企表示無法預判疫情對全年業績影響,而乳製品銷量下降將直接影響到收奶量和奶價走勢。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預計,2020 年下半年奶價會上漲,一是疫情會有所好轉,二是近幾年牛奶消費增長,三是下半年“熱應激”反應會導致產奶量減少。不過,海外疫情防控、蝗蟲災害、中國農業和奶業主要貿易出口國貨幣貶值等,都影響著中國奶業今年的發展。

儘管困難重重,但下游乳企加碼佈局優質奶源的熱情並未消退。今年4月,伊利集團與寧夏農墾集團合作的5萬頭奶牛養殖項目、伊利在內蒙古巴彥淖爾投建的10萬頭奶牛生態乳業園區均開工建設。4月21日,光明乳業同意子公司光明牧業有限公司出資4900萬元,與銀寶集團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將2019年12月拍得的江蘇輝山牧業資產注入到新公司,完善華東、華北地區的奶源佈局。

在業內看來,與2010年資本驅動的牧場投資熱不同,本輪奶源佈局意在穩固上游供應,同時化解世界疫情可能帶來的原料供應風險。

李勝利認為,從中長期來看,上游奶業仍有很多發展問題亟待解決。一是控制成本、節本增效;二是考慮奶業產區和銷區錯配問題;三是充分利用好本地資源,就地解決飼料問題;四是充分利用牛肉市場降低風險,學會兩條腿走路;五是注意大量噴粉帶來的後期影響,“這些奶粉未來如何處理,對原奶價格影響非常大。”

新京報記者 郭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